张智懿 杨崧远 徐金花 侯林 曹莹莹 王一民
摘 要: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体适能水平不断下降,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困扰着现在的人们。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分析了国内外体育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得出目前对体适能的研究对象和方向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以期对今后体适能更加科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推动全民体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体适能 概念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221-02
1 体适能、健康和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1.1 体适能
WTO(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静止的日常生活,不会感到太累,并有足够的经验来享受休闲活动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适能,也称为体质,意味着身体在应对日常工作时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能够享受休闲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根据不同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具体包括健康体适能(需要最小的心肺力量,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关节柔软和适当的身体成分),竞技体适能(也称为运动健身,运动员身体健康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
美国总统体适能与经济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与1971年定义体适能为:以丰富的经验完成您的日常工作,不会过度疲劳,有足够的精力在闲暇时间享受休闲活动,并适应各種紧急情况。
日本认为,“体力”是人体和精神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体力不仅体现在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上,还体现在对疾病的抵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此外,身体健康可以帮助减少健康问题的风险,确保您可以完成工作,享受最好的心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生活的乐趣。
1.2 健康
WTO将健康定义为:这不仅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并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这一定义,并指出: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实现最高健康水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1998年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21世纪全民健康”文件,明确指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把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中心。人类对健康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首次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弱点。它是身体、心理、智力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了健康概念,并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福祉和良好道德要求人们不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还要从这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评估。
1.3 健康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需要有一定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关节柔软度(Joint Flexibility)及适宜的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1]。
健康体适能是指普通人追求的身体健康,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内容包括有氧健身,肌肉健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灵活性等。它是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身体保证以最大的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并降低慢性病的风险[2]。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变迁
2.1 研究对象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从1957—1994年发起了关于健身的研究浪潮。AAHPERD和 Cooper Institute foeAerobics Research(CIAR)制定的健康体适能测试大多围绕青少年这一主体。此外,美国学者正在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佳实践内容和方法,以发展不同年龄组的身体健康。
在我国对于体适能的研究中,多数都把它叫做“体质”。1984年,中国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建立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研究系统。2000年,中国人口不断扩大,并为该国人民进行了体质监测工作。2003年,为了应对人民的身体状况,中国首个由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签署的“全民健身测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国家体质数据库于2004年5月正式成立。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健康体适能的研究虽一开始是围绕青少年、学生群体展开,从2000年之后研究对象就结合我国国情,扩大为我国的群体国民。
2.2 研究组成成分的变化
1980年,AAHPERD在美国开展了体适能测试。通过以下3个标准来判断优劣:首先,适应性测试范围应从严重功能障碍到最佳功能状态;其次,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所测量的能力;第三是通过相关分数和分数变化准确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变化。随后,全民健身测试增加了基于身体健康的手臂和肩膀力量和耐力的测量,以帮助预防随着年龄增长的骨骼损伤[3]。
计算机化的FITNESSGRAM由健美操学院于1987年建立,包括1英里的跑步/跑步。体脂含量(BF),体重指数(BMI),坐姿屈曲,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手臂悬吊。1988年,AAHPERD推出了一项名为“Physical Best”的新体育和健康计划。替代了原本的健康体适能测试。新计划强调身体健康的认知,情绪和心理功能技能,包括五个组成部分 -- 心血管耐力、身体成分、灵活性、上半身和腹部力量及耐力。测试指标的测试方法有很多,例如1英里跑步/步行、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体屈曲和上拉。1987年和1988年提出的两个测试方案是当今美国青少年健康的更常见的测试方法。可以看出,这两套测试指标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组成。
从目前国内外对体适能的研究来看,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我国在体质方面测量中,主要以年龄阶段,地域分布,男女比例划分,并且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体质测定标准和评价方式。但是,我国直到现在都缺乏对体适能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定量化指标,对身体适应能力方面的认识不足,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局限于表面,对于体适能的实践研究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健康体适能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基于现代健康概念,新医学模型和中医治疗,使用理论,技术和医学和管理方法。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和持续跟踪个人或团体健康及其风险因素服务的医疗行为和流程[4]。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您可以避免80次心脏病发作,70次中风和50次癌症[5]。健康健身管理是指对个人健康健身成分的测试,评价和分析。并根据综合结果,制定适当的运动处方,包括适当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时间,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长期进行效果跟踪,评估分析和处方调整[6]。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评估,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危险因素、运动饮食习惯等,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评并作个性化评价。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干预,全面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成年患者以及健康和亚健康的人。首先,学生方面,国外学者Jeoung B等[6]通过研究,认为在提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健康心理适能。而目前,國内关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的研究多在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调查的水平,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运动干预措施,该领域的研究仅停留在空泛的运动医学理论以及评测系统上,缺乏进一步使用和断言研究数据,系统性缺陷。其次,成年患病群中的研究,Vancampfort D等人的不断研究中,将健康健身和实际应用的结合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在关于健康人与亚健康人群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发现人们的健康水平与年龄成负相关的,一开始负相关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到了一定年龄节点后,负相关性变得显著,而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通过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以提高他们的健康和健康指标,以改善他们的健康。
4 讨论和思考
(1)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健康体适能相关实践性与综述性论文,我们发现国外的学者们在做了一些此类的实验得出数据后,都会根据数据,做出关于当前研究对象身体状况的判断,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得出有指导性的意见或结论,可供其阅读,选取锻炼方法,国外学者致力于改变自己研究对象身体状况不佳的状态,具有系统性,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国内学者做的大部分实验,有详细的过程、有精细的数据,但最终的结论仅停留在数据分析阶段,或从外部,提出自己研究方面的不足,在建议方面大多是从组织、领导、政策、氛围方面提出结论,该结论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具有实际性、有指导性意义。
(2)国内的体适能研究具有一定的方向局限性,一定程度上的向竞技体育化偏向,群众健康方面系统性较差。竞技体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公众的健康不容忽视。
(3)目前关于健康体适能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初、高中、各高校学生的减肥情况以及老年人的体质问题,本文认为可以将研究对方的年龄范围扩大至全年龄阶段,覆盖至成年人与中年人,这些当今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关注身体成分的生活和工作。为避免越来越多慢性疾病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全成,陆雯.高级体适能与运动处方[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程娟,李建设.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2007,5(22):185-187.
[4] 杜俏俏.健康体适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7,12(4):8-10.
[5] Jeoung B,Hong M,Lee 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J].J Exerc Rehabil,2013,9(6):544-548.
[6] Jeoung B.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ency proactivity disorder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J].J Exerc Rehabil,2014,10(6):36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