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啦啦操运动中的身体呈现

2019-06-11 06:30李志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李志红

摘  要:啦啦操是一项体育艺术类项目,运动中对人们的“身体”给予了强烈的关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影像观察法等,剖析啦啦操运动中建构并凸显身体的技术手段及方法,揭示运动中的身体表征及身体表达的哲学意蕴。结论:(1)啦啦操运动中对身体及自我意识的强烈凸显与表达,充分彰显了身体的本体性与主体性价值;(2)身体呈现是个体身心统一美与生命展开的表现形式与外化手段;(3)啦啦操运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优势项目。

关键词:啦啦操运动  身体表征  凸显  身体审美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221-02

啦啦操运动是一项以“团队、时尚、活力”为理念内核,以竞技娱乐、商业表演、体育健身为实践宗旨的体育艺术项目[1]。运动中对身体表征及自我意识的强烈凸显与培育,不仅使“身体”成为了其重要的关注对象,更彰显了运动本身蕴含的内在文化内涵与外在效用价值。本文旨在运用体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阐释啦啦操运动中的身体表征,为啦啦操科学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1  “身体”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自古代中国、西方(古希腊),各自关于身体(肉体)与精神(灵魂)、感性与理性的哲学性讨论开始,人体美的观念逐渐形成;进入中世纪,身体因遭到神学、教会的贬抑和禁锢而在主流话语体系中逐渐消亡;后自18世纪文艺复兴,“美学”概念的首次提出、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等理念的兴起昭示了身体的复兴;19世纪,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发展”的人,掀起了身体哲学、美学及社会学研究思潮;20世纪伴随着欧美身体研究、欲望理论及女性主义等蓬勃兴起,“身体”全方位觉醒;至80~90年代美国新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也正式提出建构完全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哲学体系,后推动了身体转向,身体逐渐成为了学术研究理论剧场的主角,同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国关于身体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学界中,“身体”已经成为了艺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身体美学、身体哲学、身体医学等被要求建立成各门独立学科的呼声也不断高涨。目前我国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构建起来,但尚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对于统合视域下的当代身体与健康美具体入微的经验和应用性研究也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完备。

2  啦啦操运动中的身体呈现

人是作为身体运动的存在,身体是运动学习实践的基本载体[2],人的外在形态是展现人的魅力的源泉之一。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难美项目,运动员极具象征意义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符号以及各种形式元素,无不彰显着身体的本体性与主体性价值,使人们无时无处不感受着青春与生命的美好,进而促使人们关怀自我、追寻更高层次的自我。

2.1 啦啦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身体表达

啦啦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即体育运动成果的外部形态[3],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体型、形体和通过身体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三个方面。啦啦操项目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的要求较为严格,如:骨骼粗细适中,皮下脂肪适量,身姿挺拔,形态健美,身材比例匀称适度,肌肉线条细长且全身均衡分布,尤其是男性运动员一般要有明显的肌肉线条,体型匀称成倒三角;女性运动员身体曲线分明,各部分比例匀称,身材多为瘦长型,躯干和下肢柔韧性较好,身体形态优美,以及面容较好的运动员。

拥有健美匀称的体形,青春靓丽的外在形象是啦啦操运动员的真实写照,这正是其身体内部生命活力的外在呈现,这一切都对人们的视觉感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不仅加强了动作的表现力,使整套动作的完成更加完美,强化观众的视觉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带给了人们青春的喜悦和激情,鼓舞和激励人们更加自信勇敢、热爱运动与生活。

2.2 啦啦操的36个基本手位

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以符号型文字所命名,形式多样,不同的手式有不同的形象和意义,极具特点。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通用的啦啦操基本手位有36个,如“V”字形源于单词 victory,寓意胜利;“T”字形源于单词 team,寓意团队;“W”字形源于单词 win,寓意赢得、力量;“A”字形源于单词 active,寓意积极的;“K”字形源于单词 kind,寓意友好的……这些肢体语言符号直观形象、简单易行,同时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感染性、艺术观赏性、娱乐性与创造性,向人们示意传达着正能量,不但能够达到振奋精神、提升团队士气、互相鼓励、保证队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传播团队文化的目的,而且能够与外界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

花球啦啦操项目基本手位动作都要求在肩位之前完成,注重力量、速度和定位的准确性,快速发力,瞬间制动,快、狠、准,突出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与干净利落的动作特点。在所有啦啦操比赛的成套动作中必须出现4×8拍啦啦操基本手位组合,并且提倡基本手位运用的多样性、方向的多样性、节奏变化的多样性[4]。啦啦操基本技术动作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不仅能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有利于增强个体自我感知能力,更好地凸显出此项目的独特魅力。

2.3 啦啦操的技术特征与风格特征

啦啦操項目的技术特点不同于健美操、体操、舞蹈。在啦啦操运动中,动作技术、舞蹈与技巧是技术体系与艺术形式的主体,它更加体现所有肢体类技术动作的准确性,注重动作的方位、规格、结构、力效,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肢体动作均要求通过短暂加速和制动定位技术来实现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动作完成干净利落、松弛有度[5];以及在成套过程中保持明确的音乐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一致,主张形式与内容、主题风格的紧密关系,强调团队动作的一致性、对比性、空间层次性等,以此来呈现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运动感、画面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练习时还应注意身体重心低,下肢扎实,髋关节向前微倾,腰腹收紧。

啦啦操的特殊风格是特定文化要素与审美要素的统一,并且是特定的表现形式标准,甚至是一种约束力,并以此划出与其他舞种的泾渭[6]。啦啦操运动因各个项目的成套动作技术风格独特且主题突出,均有着不同的美学特点。如花球啦啦操呈现为轻快洒脱、整齐均衡、和谐统一、华丽飘逸、大胆创新、层次对比、富于流动变化之美;古典爵士啦啦操形体姿势舒展柔和、轻盈优美;技巧啦啦操则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般、震撼人心、酣畅淋漓,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盛赞与歌颂,对个性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因此在日常运动训练中特别注重加强运动员的动作力度、技术的执行以及个体的身体感知能力与控制能力、艺术表现力、个人审美素质的培育[7]。

2.4 啦啦操的难度动作

啦啦操运动是一项典型的难美技心能类评分项目,新颖、高难、复杂、惊险的难度动作以及多人(配合)协作形成团体的组合动作,不但是成套啦啦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增强全套动作创编风格及效果、突显项目本质内涵的重要路径。丰富多彩的托举类、翻腾类、抛接类、金字塔类动作是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主要内容,舞蹈啦啦操难度动作则主要为转体类、跳跃类、平衡与柔韧类、托举类动作。成套中难度动作的类型、难度级别、动作难度变化、运动负荷的变化、节奏的难度变化,参与完成人数(组合)的多少及稳定性[8]、创新和完成质量,也是体现运动员综合素质以及团队风采、衡量其运动实力的重要标准,是裁判重要的评分内容之一,是取胜夺冠的关键因素之一。

啦啦操队员们不断的向人的身体运动极限发出挑战,这不仅充分发挥与彰显了身体的主体价值,更是将啦啦操运动的难新美发挥到了极致。如运动中各式各样的难度动作伴随着让人应接不暇的上法与下法,结合高超新颖、优美多变的造型姿态以及不同方式的过渡连接组合等,更是将均衡、层次、对比,移动穿插等多样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并加以创新,充分把握整体布局,呈现出啦啦操特有的动静结合、画面流动、空间变化之美;同时,运动员在完成高级别的难度动作时,不仅需要个人有超强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如速度、力量、平衡与柔韧、耐力、灵敏等,更需要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熟练、平稳并准确地完成各种高难惊险的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震撼人心、自然和谐的美感[9]。

3  结语

啦啦操运动是以人体为审美对象,通过鲜明的身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传达健康乐观、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能够给竞技表演者和观赏者双方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最终促使人们回归身体,关注自我本体,追寻内部更高层次——生命活力与美。在运动中更是时时处处透出“身体”的夺目光彩,“身体”不仅是啦啦操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载体,更是其内在文化内涵的彰显。

啦啦操运动与舞蹈艺术互相交融、渗透、互相影响,在现代社会里,这项人体动态的时空艺术将更富于观赏性、艺术性。伴随着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广泛推广与发展,一方面人们应从“身体”的多维视角来全面审视、评定啦啦操运动,促使其回归“身体”,挖掘出运动本身蕴含的本质内涵与社会学意义,更好地推进新形势下我国啦啦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与加强对竞技表演者与观赏者的审美教育,逐步提高人们对身体与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进而关怀身体、追寻更高层次的自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啦啦队或啦啦操的名称辨析与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39-43.

[2] 殷治国.身体认知论视野下的运动学习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87.

[3]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文雄,裘进.大学体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5] 马鸿韬.啦啦操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 刘天宜.浅说舞蹈风格[J].北方音樂,2011(11):83.

[7] 孙瑄瑄,赵丽娜,刘利,等.青少年健美操训练中表现力训练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598-599.

[8] 周建社,方奇.接轨背景下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解析[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1):37-41.

[9] 陆晶晶.啦啦队运动的审美特征与美育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