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体育本质

2019-06-11 06:30李立平曾石山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反思高校

李立平 曾石山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以普通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以体育的本质即通过有规则的身体锻炼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准尺,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以及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  人文教育  体育本质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080-03

1  体育本质的认识与探讨

最近几年来,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就体育本质的论述观点基本达成一致。他们都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是通过对身体的教育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以及心理的健康。在国内,体育本质到底是什么,答案比较多,并没有教统一的答案。讨论从刚开始至今对“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体育界学者普遍认可。即“体育应该是以展现人的存在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 。

从个人观点而言,本人比较赞同熊晓正教授的体育本质定义。熊教授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有规则的身体锻炼,以达到改造人的“自然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至少包括了3个子过程:即第一个是对个体身体形态以及心理塑造的过程,第二个是对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物资消费过程,第三个是个体与外界环境共建相辅相成的过程。

2  体育人文教育的认识

科学的体育教育作用:主要强调身体运动达到项目技艺水平的提高和体质健康的增强,是属于显性教育。即同体育本身具有的相关知识(如体育理论的作用)以及运动项目本有的规则一样(如田径项目规则),是大家能对此评价、能看得见其过程或结果等,是体育教育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体育的人文教育则属于隐形教育,主要是心理或精神方面的教育,是指个体通过参与体育的实践运动(锻炼)或是受周围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所熏陶、产生或养成的与体育有关的信念或精神进而生成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最终使受教育者获得相应的体育动机、想参与体育运动或学习的体育兴趣与体育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隐性教育,也就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养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说体育的人文教育是个体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体育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3  普通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体育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具有的特有的人文教育价值与意义,如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竞争、尊重、公平、拼搏、坚毅、团结、公正、 自由、艺术、哲理等人文教育元素,通过体育教育可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不一样的人格、培养并提高审美的情趣、加强思想品德的渗透,有着其它学科不可能达到的教育功能。但因长期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仅仅只作一门技术课程或一项身体技能运动的教育,就算进行教育也是“重视体质教育轻精神方面教育、重技能技术的教育轻理论方面的教育、重课上内容的练习轻课后练习与监督、重实用内容的教学轻人文精神的教育”的现象积弊较深,从本质上将体育本身的教育形式和功能弱化了,体育教育教学处于边缘位置,导致学生甚至让学校的某些领导对体育产生片面的认知,进而出现了现在排斥和歧视体育课的现象。

3.1 过于功利化的课程设置

自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率,因此,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而转移其大学培养目标及其方案上来。因此“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就成为了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首选。所以说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短期化行为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在社会需求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应的课程设计也只能符合这种需求。因此,首先,那些属于隐性教育的课程就会被迫的减少,不能直接看到效果的课程必然受到极大地限制。因此,能保证开设2年的体育课的学校已经很不错了,甚至学校由于其他文化的增加而将体育减至1年或1.5年的课程,至于体育人文等相关的理論课的开设更加不能了。

3.2 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年年都进行了教学改革,从1949年至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也走了很久很长,但受传统的束缚,现阶段的改革在理论上有很大进步。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学校开设相对适合男生的内容基本还是三大球为主,对女生来讲主要是健身操、啦啦操等这样的教学内容,相对21世界的大学生来讲,有点单一了,最近几年的在线课程、网课、微课的兴起,相对以前来讲,教学内容要丰富一些,但老师们最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掌握要学的技术动作,一般的交流也停留在技术掌握情况或疑惑的地方,很少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课程设置在教学改革浪潮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开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同时也取消某些不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因此,学生可以更广范畴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课程内容更是琳琅满目,却因为整体大的教学外部环境变化不大,致使难以切实有效的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3 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手段

时代在变化,各种教学技术与方法都在更新,但绝大部分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单一,用着单一的教学手段——填鸭式教学法,不愿意或不想用新方法,因为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最容易见到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抹杀了学生个人创造力,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仅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所有人的教学内容都是统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变性太小,过分强调动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动作的一致性,特别注重体育技巧的掌握,忽视相关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因此,表面上看,教学效果不错,其实这只能体现在技术动作掌握上,对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身体需求的关注很少。

3.4 不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教学评价,从改革层面来看,是很人性化了,但真正实施的学校有几所、真正采用人性化评价体系的老师有几位。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学生整体达标率太过于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某项技术,除了反复的练习,其他方法是不可能将学生的技术成绩提高,体育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单一。因此,不存才对单个学生的差异性训练。学校注重的结果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只注重结果,对学生的学生过程以及过程中参与心理的关注几乎为零,尽管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做了要求,但自从办学制度改革以来,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而教师的增长幅度远远没有跟上学生的需求,所以,绝大部分学校体育课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少于40人,有的甚至超过60人,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的评分根本上顾忌不到学生开始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情况以及学生本身素质的综合评价。最后,只能采用唯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刻板的评估,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上体育课的期望,有的甚至不想上体育课,因为他(她)的努力得不到肯定。

4  建议与对策

长期以来,校园体育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育人作用。体育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渐渐弱化,效果不明显,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留下的显著足迹,也是功利化、实用化的办学趋向和行政化管理手段下的必然结果,同时大学本身体育教育中文化育人方式方法陈旧、体育文化育人的路径也没有过多变化,体育文化严重滞后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育的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迫切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自觉建设路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在传承创新体育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4.1 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明确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广大师生认同并遵循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也是一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追求。校园体育文化的精髓要得到体现,必须通过精神文化的外化,才能将体育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体育人文魅力折射出来,实现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人与体育的问题,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教化,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的文化功能。具体建设和完善的内容主要是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加强体育的使命观、育人观、发展观、爱国主义、公平竞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以及集体观念、民主平等、组织纪律等的宣传与教育。

4.2 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落实体育文化教育的途径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重要场所,体育物质文化作为育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实现以“物”化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建设内容有体育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和自然与人为体育环境的创建 ;校园体育标志物的设置,包括体育馆的造型建设、校园体育吉祥物设计与使用、体育雕塑的建设、体坛风云人物榜(分世界和学校两部分);体育文化宣传媒介物质,包括校园网络、体育报刊杂志栏的设置、体育图书的购置、体育宣传栏和体育口号的设定等等。

4.3 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促进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

首先,制度是什么?由规则调节而建立的相关秩序叫做“制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根据在校人员在一切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组织和参与者的体育意识的集中表现,它包括了相应的体育教学制度、受教育者的运动训练制度、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以及体育交流等规章制度。各高校制定相应的校园体育制度是保证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等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相关体育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在校的体育行为,同时也会制约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行为,最主要的是能像大海上的航标一样给予他们体育方面的指导,最终使他们形成一种规范有效的体育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影响一生的效果。完善的体育制度是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或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完善的成分是: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管理制度;体育传统与风气,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活动。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的设置功利化明显,对学生毕业找工作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课就开的多,对学生影响属隐形作用的课开设很少;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三大球为主,对学生喜欢的现代内容开设并不普及;教学手段传统单调,为方便组织与教学,老师们喜欢用傳统的传授方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够科学,评价基本上是老师一人说了算。根据上述问题从人文教育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明确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落实体育文化教育的途径;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促进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因此,本研究主要宗旨是为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明确理念,提供方式方法,希冀于能够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荆光辉,谢杲.从本质的角度认定体育美与艺术美之异同[J].体育学刊,1997(1):40-41.

[2] 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21.

[3] 谢军.探析体育的本质及其规律[J].体育科学研究,2003(3):13-15.

[4] 苏义民,何维民.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2,18.

[5] 白莉莉,冯晓露.立足体育本质,反思当代学校体育误区——熊晓正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6,23(2):1-4.

[6] 戴燕舞.深化职高语文人文教育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10.

[7] 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9] 范蔚.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反思高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