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娇
[摘 要] “3D元素课堂”是以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为基础建设的,通过运用“3D元素课堂”,实现在教学中的人景相融,人机对话,即学生和商务场景相融,学生和机器对话。这一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几乎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进行课堂操作与训练,实现商务礼仪的展现、日语语言以及商务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沉浸式”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喜悦感和自信心。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实际教学中运用“3D元素课堂”的可行性和意义。启发师生从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任务引领,做学合一”课堂模式。
[关 键 词] “3D元素课堂”;职场;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32-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D元素课堂”是基于平台上的一种情境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能基本具备日语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从教学方面来说,也是将商务日语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应知”相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应会”相融通,以满足商务日语专业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
“3D元素课堂”的建设是以商务日语专业《职场日语》课程为基础,并围绕校本教材《实用职场日语》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的。“3D元素课堂”的建设和运用,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实现在教学中的人景相融,人机对话,即学生和商务场景相融,学生和机器对话。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进行课堂操作与训练,实现商务礼仪的展现、日语语言以及商务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沉浸式”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喜悦感和自信心。“3D元素课堂”的运用能够让师生从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克服传统实训教学过程中无法体验商务场景的弊端,真正实现我们所提倡的“任务引领,做学合一”课堂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以往的《職场日语》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教室格局局限,突破岗位技能训练的不足,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岗位情境式体验和技能的提高。因此,想通过“3D元素课堂教学在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资源平台的构建以及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职业体验环境,实现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岗位实训无法体验商务场景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和岗位技能相结合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实施调研活动,具体分析创建“3D元素课堂”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2.设计并搭建“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软件以及课程资源的制作。
3.基于“3D元素课堂”教学,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施之初,我们针对企业(日企)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访谈的调研活动。了解企业(日企)用人需求和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构建“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
2.文献分析法:收集、搜索、整理有关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资料,借鉴相关的理论和课堂实施的教学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构建“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删选、节点设计、资源制作等及时修改与调整,以便能更贴近实际课堂运行和学生需求。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施“3D元素课堂”教学,不断反思实践后的体会,确定课程评价体系,并总结具有推广性的经验和方法。
四、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D元素课堂教学在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具体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明确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实施课题的调研工作;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构建“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相关理论知识。
2.攻坚阶段:在该研究阶段中,主要完成“3D元素课堂”平台资源内容的主线、节点设计、脚本撰写、视频资源的拍摄以及后期修改;完成“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模块、框架设计以及平台资源的导入和试运行。
3.总结阶段:实践“3D元素课堂”教学,总结并反思实践体会,确定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对研究各阶段数据与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说明
(一)“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创建与运行
构建“3D元素课堂”资源平台的同时,首批完成了三个平台课程资源,分别是《客户来电处理》《客户来访接待》以及《机场客户接送》。
该教学平台的创建,以《客户来电处理》课程资源为例,在3D模型设计前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实训的重点难点来设计3D元素的节点和分支,形成“课程树”。这是为了在3D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出现偏离教学点的回答和应对时,也能通过3D课堂自然地引导其回到教学主线上,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原本设计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设计课程资源的主线基础上,教师以节点为基本单位制作成资源视频,后期制作后,导入到“3D元素课堂”平台的“素材库”中。教师可以在“素材库”中进行添加素材、编辑素材、素材删除等操作。导入到平台中的课程资源就能达到便于课程内容再调整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目的。
完成平台中的课程资源制作后,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平台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和实训体验。教师点击课程中对应的节点,3D环幕上就可以投射出相应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需要进行实训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暂停、回放、指导等操作。在平台的“人机对话”功能中,学生可以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完成会话内容,由系统自动判断表达的正确性,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及时评价和总评价。
通过“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运行,再现了某日企办公场景,并通过3D环幕效果投射,让学生产生身临仿真职场环境,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相关职场礼仪,并自然地运用相关岗位所涉及的综合日语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创建和运行“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之后,对于《职场日语》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有了全新的确立。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考核的方式由原本的结果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完成情况成了构成最后评价的主要部分,尽量采用实训与实践阶段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见文末图)
新的课程评价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这一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语言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多元整合、互为补充”的创新评价方法下,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其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成绩,广泛推行过程考核与项目综合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D元素课堂”教学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生岗位技能的运用能力培养。作为“3D元素课堂”的试运行,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明显高于以往教室里的学习,学生变得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与实训中。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岗位体验感。学生在课后的体会和评价中,也形成积极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该平台实施的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从参与平台的设计到亲历课程资源制作,从传统教学课堂走向全新的教学课堂,许多教师从最早的陌生到最终的投入和熟练,这对专业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3D元素课堂”教学的运用,对于使用的教师而言,除了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对教师本身的岗位经验、沟通协调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方面素质有了要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倡导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3D元素课堂”教学的创建和实施与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长期的专业课程实施来看,语言类课程和商务類课程如何更好地有机结合,做到岗位中有语言,语言为岗位而服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今后更加积极地去完善与解决。目前,我们创建的“3D元素课堂”正是解决这一长期存在问题的积极态度。在目前的教学平台中,我们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开发后期的课程资源,如何制作配套教学资源,如何解决试运行后出现的硬件或软件的问题。这都将是我们今后继续探讨和努力的方面。最终,我们希望实现的是,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充分保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3D元素课堂”教学平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