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作家潘向黎最近出了一册品读诗词的《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很值得一讀。这本书前阵子不少人提起,大作家毕飞宇以自家人居,撰文激赏,之后还在上海参加新书发布会,与潘女士对谈。
说到这本《梅边消息》,可以先提一提潘女士之前的一册《看诗不分明》,把两本书找来一起读,更有滋味。
《看诗不分明》是潘女士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开的专栏,这些文字果然是“看诗”之作,不同于学者训诂、解读、阐发,她是将诗词带入生活,“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品味那一串串的诗歌,玩味其中的情境、奥妙。品味一下《矛铭》,诵两句《书锋》,重温《渡易水歌》,再咀嚼《渔父歌》……”,而且妙的是,她不求字字句句的落实,更在乎一个闲适朦胧的读诗意境,于是,就“不分明”了。
潘女士作品,是大家闺秀的味道,清丽典雅,端庄娴淑,偶尔也俏皮多姿。她自己解释“不分明”这个书名,乃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着江南的烟水气。她认为: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奉命,赏罚要分明,但看诗可以不分明。现在的日子太忙太紧太实用了,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背对潮流坐下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
顺着这一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我深深觉得,《梅边消息》更加带出了这番意味,抽一点时间,翻翻这本书,静静地读一读她所介绍所引录的那些古人词句,还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
单说《梅边消息》,书中收录了潘女士近年来围绕古诗词所作的散文新篇,延续她一贯的典雅风格,“在这些文章中,潘向黎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之时,也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进退裕如。潘向黎把古典诗词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如她在书中谈论的‘如盐着水,素朴、真诚,娓娓道来。”
这里面两个关键词抓得准,一是“古典诗词”,二是“日常生活”,也就是书封上这一句:在古典风景里,触摸中国人的心跳和脉搏,让匆匆忙忙的人生,活出流水高山的韵致。潘向黎读古诗,读的是人生,读的是心境,读的是自己。如毕飞宇所说,读潘文,第一可想见她古诗词阅读量之大,第二可感觉古诗词已经与她的生活互相嵌入,人在诗词中,活出了万般诗意和境界。由潘文,不断感受古典意味,还有传统美妙,往往小小一节文字,均可见汉语绝伦之精妙,分外受教,倍觉“是个中国人真好”。
书分五辑,各辑自出机杼,看文章标题,也可见一斑——《老大不嫁与贫士不遇》《做韩愈的朋友》《左颠狂 右清新》《荷风 竹露 闲人》《感伤的力量更强大》《李贺一生未完成》《春山几焙茗旗香》……我抽出书中两篇,尤见此精神,一篇是序言《跟着父亲读古诗》,一篇是《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内容是一方面,从文章作法,我以为也是极好的。
话说回来,仅仅是读出书中的生活味道,那是不够的。就好像此前有个段子,常有人问,学习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于是有人就说了,这个用处就在于,当你看到了黄河,你能壮吟一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诸如此类,仿佛古典诗词就是让言辞变得丰富,变得美好。古典诗词固然有此一用,但我仍然想,若只是局限于此,还是折损了古典。叶嘉莹先生说,读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我以为这才是正解与妙处,今日再阅读并研习古典诗词,到底是要通向心灵的,是通向一个人的生命的,这从刚刚举的两篇也可看出。所以,从这一点,《梅边消息》并不是一本“轻”的书,在轻盈皮相之下,很有生命的分量。
补充一句,潘女士在书里多次提到顾随先生,她很喜欢顾先生的诗词讲记,顾先生正是叶嘉莹先生的老师,他的讲记都是这位学生整理的,这些细细碎碎的联系,也是阅读的趣味。
书里面,潘女士对韦应物的分析,对一些惯见意象的分析,都浸透生命的感悟,读后颇有所得。闺秀是表,潘的内心到底有其父潘旭澜先生的风格,“旷达之人,英迈之气”,时而跃然纸上,蓦地一点凌厉与决绝,也让我在阅读中,心下一凛,肃然悚然。
《梅边消息》这本书做得很精致,是一本美的书,若以“消息”而言,书中诗词与画作都传达出了极美的消息,而“消息”,也有消磨光阴之意,这个意思我觉得更美,桃花尽日随流水,书册自有好光阴。春意渐深,不如翻一翻这一册《梅边消息》,消磨光阴,浸润古典,看一看,它会带给你些什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