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究

2019-06-11 10:48郝毅然朱红张贤杰高菲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郝毅然 朱红 张贤杰 高菲

[摘           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履行“课程育人”责任的客观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追求,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存在不协调、育人效果不明显的现状,为此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现状、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23-03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不难看出,“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责任,思政课是育人的显性形式,其他课程是育人的隐性形式。这就要求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齐心协力,同向同行,切实履行“课程育人”责任。长期以来,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追求,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存在不协调、育人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协同现状

为了让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戮力同心,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效,课题组对本校87位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其中专业课教师67人,占比77.0%;公共课教师17人,占比19.5%;实训课教师3人,占比3.5%。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着统一且正向的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问卷数据显示,近30%的教师认为思政课程过多,占用了专业课时间,而思政课程的课程和学时是完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而设置的。换言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专业至上的思想仍存在于教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摩擦甚至彼此相争的情形。

在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上,仅有27%的教师知道这一概念来源于近年来国家的政策要求,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还不太了解,甚至认为“课程思政”即在课堂教学中抽5分钟进行时政教育。调研结果还显示,仅有2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课程在课堂上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堂上不太好开展该类工作的教师占34%,并且认为该课程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功能。可见在“课程思政”上,很多教师缺乏科学的认知,更不用谈在实际课堂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一)履行“课程育人”责任的客观要求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就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并要求“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再次明确了“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落实了各门课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但根据调研数据,问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哪类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排名第一的是思政课教师,第二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第三是院系领导,排名四、五、六的是公教课教师、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师。因此,要真正履行“课程思政”的责任,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学科藩篱,所有教师都应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思政课相互协同,形成大思政格局。

(二)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和和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传播知识给学生,更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塑造学生灵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让所有课堂都散发出“思政味”,所有教师齐心协力,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政工作协同效应已经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所有教师、所有课堂都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这是“全员育人”的应有之义;同时各专业在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中,思政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但“育人”的任务不可能因思政课程教学结束而终结,“育人”的长期性和延续性需要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担负起“课程育人”的重任,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无缝链接,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探索“课程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为更好地推动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出主导作用。据调研,91.9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应担起重任。在调研中,部分老师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趋向标准化、一致化,与本科无异,缺乏专业特色。许多教师希望思政课能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校企合作”是课题组成员非常赞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高职特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内容,最终为专业课服务。

课题组曾尝试,在尊重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凝练、充实、整合,转化成模块教学体系,试行一学期,效果有所提升。下一步,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完善思政课的同向同行转变:(1)思政教师将进一步挖掘思政课中的“专业”元素。如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中融入铁路行业职业道德,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就业为导向,融合国家、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力图做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探索与各类课程的工作合作机制。在教学设计上,通过集体备课,请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共建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互相听课制度,思政教师每学期听专业课至少6个学时,并帮助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元素,共同促进提高;在教学研究上,借助学科的可融合性,邀请专业课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参与,增进沟通,加强合作。

(二)发挥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为了提前帮助学生适应环境,缩短磨合期,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也应该重视职业道德、企业精神、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教育引导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全覆盖。

据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或素材很少的占68.97%,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在课程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仍然存在困惑。事实上,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人文社科类课程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做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大丈夫,达到整塑校园文化,服务社会,达到国学教育与社会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的目的。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遵章守纪、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建立终身锻炼意识,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服务。课题组尝试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科学求实

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各院系专业课教师近年在作业的内容设计、数量和种类以及作业的复合程度上不断探寻。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逐渐锻炼自身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实验、实训课程中坚持要求学生对原始数据真实性的记录,不得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

2.团队协作

以测绘实训课程为例,绘图板、测量工具等都由指导教师记录在案,学生分组进行测绘实训,组长监督并督促同学及时完成测绘任务和工具完好,责任到人。在工程测量这门课中,由于测量仪器较大、较重,测量距离较长,每一次测量任务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这都要求测量工作团队合作完成。

3.按章办事

车辆的厂修、段修、辅修、轴检中,车辆各结构部件均有严格的检修工艺流程。违章操作可能造成检修事故,影响检修质量或检修进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列车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以实例向学生介绍违章操作引起的血的教训,提升遵纪守纪意识,辅以图片、视频加深印象,帮助学生快速树立安全生产、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

4.工匠精神

工匠与工人的区别在于精益求精、专心如一、决不放弃的工作态度。以车辆构造与检修为例,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货车21T轴重转向架从转8型衍生出转8A到转8B,客车转向架206系列、209系列、CW系列和SW系列,每一型转向架的产生都是根据我国铁路运输实际需要,在工程师不断创新、认真调研、严谨设计、多次试验分析、不断改进的条件下制造而出。在教学中挖掘工匠精神,在技能的传授与思政素质的培养中一举两得。

5.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不强,在课堂上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各院系将教学场所从教室搬进实训室,将理论+实作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项目驱动。项目选取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倡导人人参与创造实践,并非单一强调结果,同样重视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1.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协同意识

構建“课程思政”体系,是落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的直接体现,从顶层高度构建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明确思政教育改革的课程着力点。

2.教师通力合作,形成协同效应

要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改变各类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割裂状况,关键在教师,课程是由教师组织的,课程协同必须通过教师通力合作来完成。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将相关文件要求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更多地融入课程思政相关主题。以专业课课堂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有助于将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应扭转重知识传播、轻价值引领的现状,实现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另一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協同教学,拓宽教师队伍的合作渠道。上海大学首创了多学科教师协同上思政课的“项链模式”,让有不同学科背景、实践经历、工作业绩的专家、教授走进思政课堂,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解读世界、读懂中国。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教师资源,如企业工作经验、创业经验、留校任教经历、学历提升经历等,鼓励各类专家、教授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课;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吸收各类专家、教授对国家经济、创新创业、工业发展等研究进行深入讲解;同时,也可以开设协同育人的通识课程,打破学科、专业、部门的藩篱,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

3.制度有力保障,形成协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制度建设上也作出了相关指示,“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要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工作,需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1)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如优化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标准、完善教学大纲、落实集体备课等。各专业应梳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尤其是非技术层面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再根据培养方案,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中,进而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并将此列入集体备课的内容,在教案中可加设“课程思政”板块。(2)革新教师考评机制,制订课程育人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

[2]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