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培养

2019-06-11 10:48冯涛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干部

冯涛

[摘           要]  “工匠精神”中的实践、创新和精益求精的信念充分体现了人作为活动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依据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培养的迫切原因,在“工匠精神”指引下,激发学生干部主体性,要做到满足高职学生干部成才需求,强化学生干部人文素质,提升学生干部心理品质,拓展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和平台,引导和保障其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38-04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说是中国工匠的摇篮。在当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中,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多元化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促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学生成为高校的管理主体之一,需要培养其主体性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而“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品质,恰恰能够指引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领头军,根据高职学生干部的特点,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带动全体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高。

一、工匠精神中的品质及人的主体性体现

(一)工匠精神中的三种品质

近两年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探究,尤其是“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1-3],到工匠精神的培育[4-6],可以说成果丰富。在这些成果中,不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农工商”观念中的工匠精神,还是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还是美国“具有破坏行为”的工匠精神,其实都具有其统一的特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工匠在造物过程中所体现的在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层面的高度统一,并且至少体现了三种品质:实践、创新和精益求精的信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匠就是通过实践认识自己的制作对象,运用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找到自身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掌握事物的规律,制造出质量上乘的产品。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这种实践本身已经超越了对技术的追求,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犹如“庖丁解牛”般,在不断地“解牛”实践中,才能掌握牛的肌肉、骨骼等的特征和规律,才能做到心到、神到,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发展,就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当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了原有认识的框架,改进或创造出更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产品,即创新。从其哲学意义上说,创新也是人的实践行为。古代的中国就是一个创新强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其中一半都在中国。中国的工匠就是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发展知识,将这种知识又回归到实践中,最终创造出更加有生命力的产品。而且,从历史可以看出,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谋求效益,更是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加速人类文明而作出的贡献。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还是一种对实践本身的追求和超越,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路径。

精益求精的信念既是工匠精神的因,也是工匠精神的果。信念是人类实践意志的基石,没有信念,就不会有积极主动、始终不渝的行为。工匠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实践,是因为不断地追求极致,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益求精的习惯;工匠之所以能够从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因为已经将精益求精的习惯内化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是在创新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精益求精的信念引领工匠形成一种在职业、为人和处世中共同的信念体系——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信仰不仅能够帮助工匠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还能够帮助工匠实现自我价值,转化为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满足。

(二)工匠精神中人的主体性体现

关于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有很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7]人的能动性,就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对象,并对活动对象进行有效创造;人的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有能力又有权利支配和占有活动的对象及其他要素;人的自为性,是指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以实现自身的目的为目标的,马克思说:“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8]。这三者相互联系,结合统一,才能够真正体现完整的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讨立足于“现实的人”,即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7]工匠,从古至今都是從事实际活动的代表,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其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和基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和主体性的观点是连为一体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人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主动、自觉地认识的对象,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认识进行加工,创造出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工匠只有能够有意识的、自觉地选择实践的对象,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进一步的实践活动,这就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发展始于创新。创新是人们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利用和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物质资源,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并取得一定收益的自主行为。它是以人的自主性为基础的。(1)创新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自由意志的行为;(2)创新需要我们能够自由调配和使用手中的各种资源;(3)在创新实践的道路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分配资源、调整目标、改变方向,从而克服阻碍,谋求最终的成功。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遵循一个根本目的,即人类进步,也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的。[7]然而,工匠无论是实践还是创新,在精益求精信念的支撑下,追求完美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自身全面发展的实现。人的自为性告诉我们,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实践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安全等低级需要,其次是为了满足个人自我价值等高级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实践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工匠精神是这种自为性的完美诠释,在精益求精信念的驱使下,工匠的实践和创新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更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长足进步的终极目标。

二、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迫切培养的原因

高校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学生干部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干部自觉、主动地选择投入自我管理的实践;学生干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自主运用自身的资源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够提出创新的、具有成效的实践方法;学生干部的自为性表现为,学生干部进行自我管理实践和创新,不仅能够实现自我的能力提升和价值追求,还将服务、帮助、带动周边同学的发展,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学制、学生来源多样化(有普招、自主招生、学徒制等)、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干部呈现出自身的局限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显示出学生干部主体性培养的迫切需要,也说明了培养中存在的困难。

(一)任职周期局限,轮换速度快,急需能动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至多为三年,其中有至少一个学期的定岗实习期,所以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到两年半。在这样的学制下,学生干部要从一个新手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仅有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是适应期,适应大学生活、工作任务和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是成长期,在师兄、师姐的辅助下学习工作方式和方法。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干部的任职周期大大缩短,轮换速度非常快。

所以,新生入校后,在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还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来选择、竞争进入种类纷繁的学生组织;如何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环境,找到工作方法;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等。新生干事通过实践,必须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内迅速成长为能够接替高年级学生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优秀学生干部,这对学生本身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来说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战,唯有寻找学生干部的主体性需要,激发能动性,使其迅速融入角色,主动、投入、持续地开展工作。

(二)自身发展局限,主动学习能力差,亟待自主性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普招还是自主招生、学徒制,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处于应试教育的中下游水平。虽然他们具有足够的生活热情和工作热情,但在以往的生活中,尤其在学习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没有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学生干部因为自己的热情,积极主动地选择加入了各种学生组织,但由于自主性差,在遇到新的工作任务或困难时,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和支配手中的资源进行解决,独立、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就凸显出来。

所以,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首先要懂得“做什么、如何做”,即实践,还需要懂得“做不同、做特色”,即创新,更需要懂得“坚持做、做极致”即精益求精的信念。只有引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干部才能摆脱过去发展不足给自身带来的局限,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管理平台局限,工作目标低,急需自为性

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都会自觉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在以往的学校管理体制中,学生干部是一种服务的角色,服务同学、服务教师,要做好服务,需要具备服务理念、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9]但是,新时期下,高等教育要求进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主体的代表,需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更具主体性的作用。所以,学生干部的服务对象不再只是同学和老师,还有学校和社会;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再只是体现在工作认真踏实,还体现在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不再只是领导学生组织,还体现在代表同学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监督和管理中。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起步于近二十年间,学校的管理水平远远达不到现阶段所要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生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足等原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远远达不到作为学校管理的多元化主体之一的层次上,其工作目标也仅仅是完成教师交代的工作任务,服务好同学,并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需要自为性的树立,帮助学生干部认识到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为终极目标。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培养的启示

(一)充分满足学生干部的自我成才需要

有一个故事这样说道: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被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就是当满足了一个人的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的时候,人就能获得幸福。其实,工匠之所以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就是因为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其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更多的还能够满足其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同样,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会竞聘学生干部,理由有很多,例如锻炼能力、认识朋友,更有甚者是因为师兄、师姐教导的,或者只是源于无聊而已……这些五花八门的理由,体现了学生的多种需要。在这些需要中,什么才是学生干部真正的成才需求呢?更让人难以把握的是,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足、对未来的规划不足,会导致学生自己都不能真正清楚自己在某一阶段的成才需求是什么。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者,既要找准学生干部普遍的成才需求,还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干部个性化的成才需求,这样,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干部理清自身成才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兴趣和方向;帮助学生干部掌握自身成才所需的技能,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干部发现自身成才的成长通道,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和素质。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干部的能动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人们依靠自身主管能动性,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它分为管理自己和帮助他人管理两个层面的含义。自我管理能力本身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受到了一些现实社会因素的干扰,例如过晚的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等,这些因素导致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这种停滞和倒退不仅表现在管理自己方面,更表现在帮助他人管理方面。

就学生干部而言,能够当选,已经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在持续的实践创新过程中,学生干部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犯这样的错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不能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表率,表现为管理自己的不足;工作经验少,考虑问题过于简单,缺乏领导能力,表现为管理他人的不足。所以,作为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要考虑学生干部管理自己的能力,提升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要考虑学生干部管理他人的能力,强化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另一方面应当从高职院校管理的层面,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干部参与到高校管理的决策中,实施民主监督和管理,释放学生干部被束缚的手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自主性。

(三)充分抱持学生干部的自我心理压力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的工匠是从学徒开始就跟从师傅学习技艺,可以说与师傅一同吃、穿、住、行。学徒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通常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竞争、来自于自身发展等。由于与师傅朝夕相处,师傅在授业的同时,通过传道和解惑,帮助学徒渡过心理难关,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学徒出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工匠。所以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的工匠非常尊师重道。

现代社会,高职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有的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自我的要求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及时观察学生干部的心理动态变化,感受学生干部的心理压力,充分抱持学生干部的“负能量”,让学生干部不仅能顺利度过适应期,还能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在成长期中迅速提高,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干部。

四、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学生干部主体性培养的策略

(一)理清学生干部成才需求,树立榜样,增强信心

由于过往学习经历的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较本科院校学生要低,这尤其表现在专业学习的行为上。虽然他们也希望取得成功,但他们很少在学业上下工夫。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会出现由于学业成绩而评不上优秀学生干部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树立榜样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榜样应当符合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所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工匠精神”,这是国家、社会对一个合格高职大学生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厘清学生干部自身的成才需求,找出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才能够为其树立起好的榜样。

榜样是否有效取决于榜样的来源。在树立榜样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收集、整理来源于学生生活、年龄差距小、现实距离差距小、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案例,大力褒奖,大力宣传,让学生干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信心,以保证学生干部能够具备赶超榜样的决心。

(二)强化学生干部人文素质,创设条件,提升意识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历来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自“工匠精神”提出以后,更需要强化学生干部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干部深入领会“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才能够意识到人的主体性是一切实践和创新的基础。

1.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改革课程教学的模式,提高教育的效果。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专任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工匠精神”意识。最后,摸索人文素质践行课程开展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将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而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近20年内发展起来的,学校历史短,校园文化氛围较差。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当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确定不仅符合学校发展规律,又独具特色的校风校训、学风和教风,将其作为学校制度制定的指导性纲领,一切以实现“一训三风”为目标实施制度改革;通过改善校容校貌、建设人文景观等营造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等来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三)提升学生干部心理品质,克服障碍,完善人格

学生干部无论在实施自我管理,还是在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中,均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理上的变化与波动。学生本身的心理品质是决定心理变化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而心理变化的走向是决定学生干部能否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升学生干部心理品质,尤其是工匠精神中所体现的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完善主体性人格,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生干部和教师都应当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出现情绪,或者在工作表现上出现巨大反差等,往往是其发生心理变化的重要指针,学生干部要能够及时察觉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干部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差,做到学生干部主动求助,教师主动关心,这样才能将心理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恢复其主体性意识,重新投入工作中。

其次,加强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针对在工作中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进行专门训练,例如沟通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抗压训练等,旨在提高心理干部的心理健康能力与品质。

最后,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各个高校基本已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质量并不理想。所以,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例如我校将心理品牌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和效果。同时也让全体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四)组织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共建目标,实现双赢

传统的学生干部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而学校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学生干部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要參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实施民主监督与管理。这对学生组织的培养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学生组织的功能上,学校需要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干部组织大范围的自主讨论:(1)形成符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的自我管理目标;(2)探讨学生通过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3)如何有效实施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民主监督权力。例如,校长定期与学生代表进行形式多样的约谈:“校长有约”座谈会、午餐会、重要问题专题讨论会等。

其次,从学生组织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开展制度改革,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团代会等,学习和宣传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学生组织管理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实施方案,让学生组织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更加高效,最终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以上论述表明,笔者认识到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三种品质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在目前全国颂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以工匠精神指引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培养,根据高职学生干部特点,通过理清成才需求、强化人文素养、提升心理品质来保障学生干部主体性意识的树立,通过创设管理平台和条件强化学生干部主体性人格的展现,从学生主体层面为实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为社会输出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4]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6]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7]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14-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拜文萍.主体性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4(5):136-138.

[1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干部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