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2019-06-11 06:35苗爱民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生态文明

苗爱民

〔摘要〕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对于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等作为基础来源,其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提高认识,坚持绿色发展观;深化改革,构建环保制度体系;多管齐下,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着眼长远,强化三大红线意识;重拳出击,加强污染防控整治。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基础来源;科学内涵;贯彻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2-011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 〕。可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于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来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如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道法自然”观等,都阐释了人要顺应天时地利、遵循大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在政府管理方面,我国古代基于环境保护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环保制度,如设置专门的政府机构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虞衡制度等,规定要按节气颁布禁令,运用法律强制手段养渔护林、保护动物,讲究节气时日,不搞涸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等。这些也都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主政时期的执政风格中,他倡导绿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尤其是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更是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认真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2 〕。马克思强调,“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依靠自然界来生活,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类必须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意愿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3 〕。马克思阐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亦会报答人类,人类毁坏自然,自然就会报复人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指出,曾经辉煌一时的小亚细亚文明、希腊文明都因过度掠夺开发大自然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曾经的文明古国变成了一片废墟。

(三)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

长期主政地方的丰富工作经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福建工作期间,它就高度重视山川、河流、风景名胜以及各类环境资源的保护。1988年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厦门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积极提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绿化率,专门制定长远规划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1991年3月16日在福州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一定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统一起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4 〕。此后在福建、浙江等省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时,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强调这一思维理念 〔5 〕,并且身体力行真抓实干,推动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等多项实事工程。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为其后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凝练、拓展、深化奠定了基础,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 〔4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了“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理论  〔6 〕。这些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

“西方传统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7 〕。工业文明发轫于西方,自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启以来,三百余年时间里波及全球。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布局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虽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方工业革命倡导的“人类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度紧张,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事实证明,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会使人类陷入严重困境,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西方工业文明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极力避免这种模式,这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不谋而合,符合世界潮流,体现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度关怀。

(五)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 〔8 〕396。尽管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相对靠后,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大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粗放式发展道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现象严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来自于内部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消耗,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社会环境污染的加剧。主要表现为:淡水资源日益稀缺、全球性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生态恶化难以改观、环境污染继续加重 〔9 〕。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社会的形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形成。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8 〕209。这句话深刻表明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孕育在大自然母體当中、千百万年来进化而来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过去、现在、将来都生存匍匐于大自然当中。人类要真正摒弃人定胜天的错误思想,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争取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8 〕209。在人类进化史上,由于对自然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常常作出污染自然环境的行为,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多次酿成了生态环境灾难。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社会,人类在经受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身行为的盲目与无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8 〕207,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反规律办事,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生态保护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在人类文明史上,因为不顺应自然规律而最终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例子不胜枚举,曾经辉煌灿烂的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等人类文明,就是因为不遵守自然规律、过度向大自然索取而导致生态灾难,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和消失。古文明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警醒后人要爱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必须摒弃以破坏、消耗自然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发展模式才是可取之道。

(二)“两山论”

一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国发展从来不靠侵略掠夺别人,而是完完全全靠自己实力干出来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构建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把中国从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国,一举摘掉了贫困落后任人欺侮的旧帽子。但是,我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迫切需要重视并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8 〕392。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保,两手都要硬,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句话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字面上理解,“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尤其是GDP,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年代里,生态环境保护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随着我国GDP位居世界前列,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到了不得不认真面对并积极解决的地步了,不能再继续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破坏式发展的路子了,要认真处理当前及长远、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坚持长远发展观、整体发展观,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老路子。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相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高GDP,利用生态环境做文章,虽然暂时可能会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看,非常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淘汰掉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转型发展新型能源、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例如贵州荔波县处在黔桂两省交界处,这里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但是由于地处偏远藏于深山,当地18万少数民族老百姓比较贫困。在“两山论”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交通建设、架设高铁、开通飞机线路,打破了祖祖辈辈与世隔绝的局面,使得美丽的深山原始风景展现在络绎不绝的外来游客眼前,当地群众依靠生态环境搞“生态旅游”,大打民族牌、生态牌,盘活了生态资源,使得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10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已非个例,换个思路搞发展,盘活生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对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和食物、绿色休闲等更加重视。从“温饱”到“环保”,从“生存”到“生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变化,采取种种措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提高环境质量,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优质的公共产品提供给老百姓。针对一些地区雾霾频发、污水横流、垃圾围城、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要集中力量搞整治,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同时,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培养全体人民的绿色生态观。全体人民要提高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要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不能做袖手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建设者,不能做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每个人都是行动主义者,不能做口头批评家。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低碳生活、绿色生活,形成全民皆如此的良好风气,就会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一切都是这个系统里的子系统,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山、水、林、田、湖、草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联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维护好这个生命共同体就需要推进系统治理,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改变过去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九龙治水式的碎片化治理,推进整体性治理:一是要有整体的生态观。要站在全局高度对待生态环境,重视每个子系统的需求,不能只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考虑,而忽视了其他角度和方面,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治水的、护林的、护田的都不能只单纯做自己手中的那点事情,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11 〕。

(五)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1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改革管理體制,改变九龙治水的碎片化管理格局;要建设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其次,要强化制度执行、狠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很多出发点很好的法律及政策,但是有些在落实中会大打折扣,问题不在中央决策层面,而在于基层政府的执行力上。因此要严格巡视、考评、考核机制,使得良法美意能够落地生根,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真正发挥出作用。再次,要强化问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1 〕。对于环境污染事件,要对当初拍板决策的领导干部追责,即使已调离原岗位也要严肃追责。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所有国家及地区对整体生态环境均负有直接责任,但是由于“邻避效应”的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全球化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对处于“后发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同时自身表率作用发挥不足,推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力,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满。而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采取铁腕措施全方位、系统性地深入推进。这一壮举受到了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哲学家小约翰·科布的高度赞扬,“中国的发展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不能走西式现代化发展的老路” 〔12 〕,批评西方发展模式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伤害,认为照搬西方模式、重蹈西方覆辙是错误的战略选择。他高度赞扬中国的巨大贡献,认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12 〕。因此,中国要积极参与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增强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1 〕。一方面展现出中国在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中的努力和成果;另一方面增强国际话语权,展示自己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世界其他国家增强对话,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路径

(一)提高认识,坚持绿色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获得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绿色发展观,不能为追求经济增长而污染环境。对生态环境要坚决贯彻合理开发、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战略方针;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新型治理格局中,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绿色发展观;从顶层设计、制度架构、宏观政策、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做起,走节约、低碳、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构建绿色环保经济体系,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绿色节能技术,推进低碳新型能源技术;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型生态环保节能型社会。

(二)深化改革,构建环保制度体系

要整合生态治理方面的职能,突破过去“碎片化”管理的困境,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整体治理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强化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政府的环保责任意识和职能,“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1 〕。要抓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要深入推进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的落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事权、财权等方面的关系,中央要积极协调各个地方之间的环保利益纠纷,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保督查制度,督促地方落实责任。

(三)多管齐下,构建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3 〕。政府在环境治理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单纯依赖市场和社会很难避免“公地悲剧”,要组织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进来,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政府部门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源头上加大立法力度,加强顶层设计,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手段上,要坚持行政手段和市场化原则相结合,加强行政规划、整体设计等,对各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查到底。同时,要加强经济诱导、生态补偿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公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从平时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当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都参与到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当中时,就能形成环境治理的整体合力,进一步推进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着眼长远,强化三大红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1 〕。对生态环境设定红线是实施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一大创新,所谓生态红线指的是“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联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 〔14 〕。生态红线利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数字技术、建立台账等方式,对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度、环境承受力等进行预算评估,设定严格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14 〕。近些年来,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思维理念被广泛应用到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如城市生态红线、海洋生态红线、陆域生态红线等。所谓环境质量底线,指的是各级政府、组织、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肃问责。所谓资源利用上线是指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涸泽而渔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这“三大红线”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能再干“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工作原则和底线 〔1 〕,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要求。

(五)重拳出击,加强污染防控整治

要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类问题为重点,重拳出击,强化污染防控整治,比如对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环境案、甘肃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陕西秦岭违建别墅案等的严厉查处,凸显了中央狠抓污染防控的决心和力度。中央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及问责制度建设,强化中央巡视巡查及回头看制度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建起省、市、县多级污染防控应对机制,要深入推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重点流域及区域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雾霾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政治责任的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污染防控工作认真贯彻不打折扣,改变以往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子,走绿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任 平.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群众,2018(11):27-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4〕戴斯玮,林善炜.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林业经济,2017(04):28-32.

〔5〕周光迅,郑 珗.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07):76-81.

〔6〕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4-235.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杜飞轮,杜秦川.未来30年我国资源环境趋势及促进绿色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08):13-22.

〔10〕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论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EB/OL〕.(2018-09-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8/0921/c1001-30307963.html?form=rect.

〔1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前线,2013(12):22-30.

〔12〕铁 铮.中国引领着世界的生态文明——记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绿色中国,2018(15):34-37.

〔13〕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4〕饶 胜,张 强,牟雪洁.划定生态红线 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经济,2012(06):57-60.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生态文明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