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视角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2019-06-11 11:48赵丽锦
职教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资源

摘    要: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教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多主体协同与教育模式的革新,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价值创造与交换。基于价值链的视角,产教融合应该是一个由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分配构成的价值流程,通过资源、平台和机制提供的保障体系,产教融合的发展将呈现出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的三重境,实现教育模式的变革。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制造业强国计划的实施,产教融合的未来场景也更加广阔。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价值链;工业4.0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工业4.0背景下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项目编号:201519)

作者简介:赵丽锦,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4-0019-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报告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既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亦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基于十九大报告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已有模式,研究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要求,通过转变施教观念、开拓教育模式、关注市场需求,探索如何把教育过程与企业需求紧密连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努力打开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关于推动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向前发展,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予以多次发文。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7年9月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苏政办发〔2017〕123号),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卓越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原则,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在十九大报告之后,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并就产教融合这一重要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安排了具体分工。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推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和实施路径,本文基于对十九大报告和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的理解,认为产教融合不仅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更应该是一个实现教育和企业协同发展的供给侧改革过程,能够从新时期的环境中提取资源,并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中产生价值增值的发展新模式、改革新路径。产教融合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基于“供需对

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利益分配”的价值链流程,是通过国家、企业、学校等多方面搭建的平台,辅以资源的供给与价值增值、体质机制的保障配合,实现产教从融入到融通,最后达到融合的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一、产教融合关键要素及价值创造

对产教融合关键要素的界定是问题研究的起点。这是因为,产教融合不仅是一个教育改革的目标,更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促进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述,产教融合应该是一个包含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分配的价值链过程。以下就产教融合涉及的四个关键要素及要素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供需对接,进行资源识别

经济学理论认为,分工产生高效并创造增量价值,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的分工,各主体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内容,通过相互间的资源或产品的交易最终达到价值的创造与价格的实现。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专司政策的制定与社会管理,产业或企业负责经济发展的落实,而连接其中的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新时期新环境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出现了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国家针对这一现状也做出了调整与引导,将产融结合、校企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希望通过人才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与互动,切实实现人才的供给符合市场的需求。产教融合涉及到国家、产业或企业、学校等多方面,按照分工理论,不同的市场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如何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合力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则需各相关主体进行对接,产生碰撞,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识别和梳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通过调动广泛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能够从更高层面做出顶层设计,如制定政策、核拨经费、统一调度等。产业或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动载体,其所拥有的企业家和工程师、生产设备、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渠道、信息和企业文化等,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资源与外部进行价值交换,为产教融合过程提供支持,如校企间的文化交流、生产过程的观摩学习等。学校不同于企业,拥有的更多资源则是教师、教学设备和学员,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场所,承载着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二)资源转化,完成价值创造

通过对相关各方资源的识别与梳理,合理确定资源的组合方案,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场景,将人才的培养过程嵌入其中,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并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价值。国家政策的发布,是产教融合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提升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广泛的共识,为产教融合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务院在十九大后发布专项文件支持产教融合,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和顶层设计,有助于在省市级层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高校与企业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行动,将国家的政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形成实实在在的成果。行业或企业是人才资源的需求方,以往只能被动的接收高校按照已有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现在则可以转变观念,积极的与合作院校进行对接,主动提出人才需求,根据行业或企业的行业特征、经营特点、岗位设定和专业技能要求做出详细的需求清单,把自己的需求与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过程进行融合,开展联合培养或订单班的方式来提前锁定未来的人才储备。企业拥有的经营文化和企业家资源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的方式及时的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知,同时,企业拥有的实操规范和软硬件设备在便利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高校是知识资源的集中地,通过教师、课程和教室等特有資源的有机组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知识,实施产教融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企业家资源优势,以专题讲座或知识交流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交流机会,真正的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或经营模式。高校通过切实的研究产教融合的本质和内涵,实现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探索,做到突破常规,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及对学生资源和课程的有效设计组合。将政策资源、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则是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

(三)价值交换,搭建合作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成效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的产业转型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资源储备。然而,目前的产教融合过程呈现出浅层次、松散型的培养状态,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热情未被激发出来,高校的积极主动对应的是企业的平淡回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将产教融合过程所能达到的价值有效展示出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蕴藏的价值交换行为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合作各方,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开展积极的沟通对话,在资源转化为价值的同时让合作方感受到价值的交换过程。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经济与教育资源的碰撞,在于资源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必仅限于协议约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训,可以将学生的培养全过程融入校企合作的基因,高校与企业应该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企业可以充分的选拔优秀学员参与企业实践,亦可以顺畅的向意向学生宣贯企业的文化,着力培育未来员工。如何形成价值交换平台,事关合作的成败与合作质量,针对当前的产教融合探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定制准员工,企业提出培养要求,高校制定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二是组建规模的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提供完备的教育实训软硬件,企业作为外部专家的力量对实训设施和实训内容进行指导,实训中心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三是开展区域集团化办学合作,整合不同高校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平台资源。通过搭建完善的合作平台,让合作方可以顺畅的在平台中实现价值的交换,是产教融合一个关键的环节。

(四)利益分配,实现成果共享

产教融合能够顺利实现的首要前提在于明晰参与其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诉求达成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实现价值的共享,同时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完成产教融合的过程。首先,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可以获取人才供给、技术咨询和员工培训等服务。企业与高校的利益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者。其次,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作用突出,产教融合对高校的合作资源水平和合作组织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融融合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吸收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经验,借助校企合作这一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在兼顾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能不断审视自身的专业定位,以满足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自身发展需求,扩大学生就业率等。最后,高校学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的经营,收益包括企业顶岗实习时间充分、实验实训内容丰富、个人技能与企业需求匹配性提高等。

二、产教融合保障体系:资源+平台+机制

我国产教融合长期以来无法深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层面制度与配套的不健全,缺乏政府有效介入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推行困难,得不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可,相关实施主体要素发挥作用不足;二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相对比较被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目标不明确,基本上流于形式,产教融合状态不稳;三是合作层次不高,产教融合中出现企业关注短期利益,高校合作机制僵化,校企之间时常出现矛盾等情况,如学生短期的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实践深度较低,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综合以上,其实我国产教融合主要是未能处理好资源、平台和机制三大关键要素的有机整合,无法形成一个产教行为贯通、合作协同联动和成果集成转化的生态系统。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如何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获取便利性,切实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进而汇聚教育与发展创新要素,构筑以平台思维、用户思维、信息思维和生态化思维的产教融合理念和实践模式需要更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要着力打造产教融合的保障体系,需要构建以政府、行业或企业、高校等多主体发展平台,探索基于价值创造与成果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运作机制,在机制与平台的支撑下,形成各主体已有资源和未来资源的资源储备输入与输出常态化体系,保证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未来资源的便利获取,同时保障产教融合的成果可以及时的输出,便利利益各方。如图2所示,产教融合应是基于机制和平台支撑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保障体系离不开构建体系要素的有机配合,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产教融合保障体系可以形成合力,助力产教融合过程的顺畅与深入。本文提出的基于资源+平台+机制的产教融合保障体系正是顺应产教融合本质的内在要求,从输入端、生产端和输出端等多环节保障了产教融合的完整流程和价值链闭环。表1展示了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资源、平台和机制的构建要素。资源方面主要包括政策资源、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资源既是产教融合的输入端,也是输出端,产与教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通过产业或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会输出人才资源,新思想和新工艺资源等。平台方面根据搭建的高度和合作的深度,主要分为初级平台(形式上的校企交流与顶岗实习等)、中级平台(实训中心,校企双方参与度更高,但也仅限于高校与企业的单维度合作)和高级平台(区域集团化办学,高校群组与企业群组的多维互动),高级平台将是未来产教融合的方向,多主体、多维度的合作,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开放式资源库,合作成员可以及时、便利的获取合作资源,投入—产出效率高。机制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保障,指明产教融合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同时,基于企业配合度不高和高校改革成本考虑,政府层面可以设立配套经费支持高校改革,优化产业促进政策和税务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投入;二是微观上企業需要形成长远的人才发展观念,加强人才储备意识,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提前布局人才需求和培养,未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高校应该认识到产教融合这一趋势,抓住国家政策红利,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积极保持和拓展合作企业,在教育思路和教育计划上进行变革。高校学生要形成就业意识,快速调整状态,正视产教融合的教育新形势,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产教融合三重境:融入—融通—融合

产教融合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成果符合社会预期,人才得到企业认可,教育资源效率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根据其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本文称作产教融合三重境: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产教融合三重境是一个逐步演化和递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三重境会相继出现,但不同的高校达到的阶段并不同步,需视产教融合力度而论。

供需的精准对接是融入的前提,通过明晰供求双方的利益诉求,才能有效的设计和实施产教融合方案。产教融合具有多主体、跨界性、公益性和收益性并存等多种特征,在此过程中,各主体需要表达自身的诉求,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行为的管理者,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融入阶段需要释放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帮助企业和高校能够快速的对接,深度的沟通协作;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是高校成果的检验者,因此是产教融合多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有效地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关键,企业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单元,明确产教融合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高质量的未来人才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产教融合方案设计和执行时需要考虑企业的关切,始终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保持与企业的及时沟通,让企业了解未来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高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操盘者,要积极开放,敢于突破传统,寻求变革,精准对接行业或企业需求,主动的融入企业研发和生产环节,融入产业的价值链条之中,跟踪行业和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做到与时俱进,紧密配合。

融入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了融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和合作关系都已确立,产教融合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时期,工作重点是如何将合作行為梳理的更通畅、保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障资源转化环节有效。高校在融通阶段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通道连接成一体、发挥各职能的集成协同效应,在与产业或企业合作过程中,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工培训、企业文化交流、国际发展前沿等关键环节体系化,与企业做到协同与贯通,将合作的状态由浅层引入深层,合作界面做到由点状到块状。在融通阶段,产教融合各主体都会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区域,各项合作关系已梳理顺畅,各项合作计划都经常沟通调整完毕,实施过程的及时沟通交流也成常态化,基本形成了校企正反馈机制。

最后的状态是融合,融合是在融入与融通的基础上,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协作,合作主体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融为一体,产教各方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转化、价值交换、成果共享价值链构筑完善,形成一个良性自适应的全新生态体系。融合阶段,各主体已完成了整个价值链的搭建和运转,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四、产教融合的未来场景

产教融合是现阶段我国高教发展的一种有益模式,是符合现阶段教育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必然选择。产教融合的过程应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教育变革的需求而进行调整,面对新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工业4.0产业的深化,产教融合在未来的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一)基于互联网+的产教融合场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利,未来的产教融合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融合。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征可以帮助校企合作变得更有内涵,培养质量更高。产教融合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主体间的正反馈程序,收集用户信息,运用云服务平台,打通校企之间的中间地带,构筑仿真实训平台、课程资源平台。互联网的可扩展性以及时间不受限等特性也帮助了产教融合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及时便捷的获取。同时,利用大数据思维可以对合作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通过大数据的集成、挖掘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做到供需的对接,及时对合作内容和模式进行迭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为产教融合的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

(二)基于工业4.0的产教融合场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多项发展战略,战略的设计、实施都需人才去落实,在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路上,产教融合需要顺势而为,大有可为。产教融合的这一场景是当前乃至下一个十年所面临的大环境,研究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培养未来人才的方案迫在眉睫,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产教融合的内容拓展到新的领域,企业需要注意到未来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应该提前规划,提前储备。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借助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而不断的破立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君.“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4):19-23.

[2] 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 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4] 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5] 袁靖宇.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观照与战略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5-57.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ZHAO Li-jin

(Modern Service School,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nvolves the multi-agent syner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l.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accompanied by value creation and exchang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a value process composed of supply and demand connection,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value exchange and benefit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guarantee system provided by resources, platforms and mechanis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ll present a triple environ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plan, the future scen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ll become broader.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alue chain; industry 4.0

[責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资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我给资源分分类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