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初心论”的四重维度解析

2019-06-11 11:34张云婷周显信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使命党性中国共产党

张云婷 周显信

摘要:准确理解习近平同志“初心论”的深刻内涵,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辩证把握:一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警惕一党长期执政下的“黄炎培之问”;二是充分理解党为人民、民族、人类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目标;三是开辟党建发展新境界,实现重大的理论创新;四是以鲜明的实践导向构建“不忘初心”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初心论;中国共产党;使命;党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1-12-08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贯通全篇的关键。从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不忘初心”,到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全面阐述,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看到,“初心论”在不断地系统化。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崇高的价值目标、重大的理论创新、鲜明的实践导向,涵纳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本性,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修心养性、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强烈的问題意识:警惕一党长期执政下的“黄炎培之问”

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体现党对问题意识这一方法论的自觉坚持。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一切理论创新的起点。只有直面问题,并把解决问题作为实践方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他郑重告诫全党同志要清醒地认识到党所面临“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但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它所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及衍生的个人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乃至政治领域之中,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对于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我们党早就自觉将其纳入“四大考验”当中,并且认定其为“四大考验”中最复杂的考验。作为市场经济的“应试者”,一些党员干部重物质利益驱动、轻价值观念引领,把自己异化成逐利的工具,有的甚至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中。钱权交易的“潜文化”侵蚀着党性,腐蚀着党的肌体,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缺失,理想信念滑坡,宗旨观念淡忘,从而丧失历史使命感,这与《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所赋予的使命相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他严肃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共产党人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先进的政治品格,才能以“钢筋铁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党内部分党员失掉本心的状况若长久下去,会影响党整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党就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极易有亡党亡国的危险。邓小平同时指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提得更高一点,看得更深一点”。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同志谈及“朝代更替、循环往复”之时,提出了著名的“黄炎培之问”: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新的时代特点下,面对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大“考题”,“初心论”的提出无疑是对这一历史之间做出的时代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二分法辩证把握市场经济的两面性,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何去何从”的战略考量。他认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初心论”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的完满阐释。通览“初心论”,其理论内核就在于治国理政“为民”思想的不断显现。它运用历史思维统筹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的辩证过程中系统回答了党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要“不忘初心”、怎样守住“初心”等三大问题;要求我们始终不忘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到哪里去、应怎样去等关键问题;再三强调要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勇于自我革命,继续推进“四个伟大”,切实增强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能力,防止党从人民利益的代表异化而与资本合流,确保将党建设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正是解决一党长期执政下“黄炎培之问”的锁钥。

二、崇高的价值目标: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三为一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018年4月8日,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同志更加精炼地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三个“为”反映出党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使命,既饱含了拳拳的赤子之心,也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更深刻蕴含了中国的国际情怀和大国担当。

2017年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7”揭晓,“初心”当选为年度国内词;2018年5月29日,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初心”同样当选年度国内词。可见,“初心”已成为党心与民心高度一致的价值认同。《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强调“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上升为党的首要准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一步具体化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价值理念。四十年的改革使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国发展水平进入高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全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需要”和“生产”的矛盾转向“需要”和“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不断凸显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并且提出了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届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的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民族复兴”的提法,即民族的独立强盛。在正文中他们进一步以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等科学论证了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先锋队作用,这些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近代中华民族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其中关乎“四万万”同胞的民族矛盾最为尖锐。无数仁人志士忧思国家境遇,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艰苦探索,但都没能找到民族独立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自觉站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立场上,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崇高使命体现在97年来救国、兴国、强国的不懈追求之中,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接续奋斗。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中共十六大报告重申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并写进党章,强调了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总书记明确用“中国梦”来为伟大复兴凝聚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民族复兴不单单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振兴,更是要让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宣言》内置“廣角镜头”,蕴含着人类价值和世界视野,孕育出一个使命型政党,培养了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毋庸置疑,追求人类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和高远的历史使命。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中,自豪地宣称: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奇迹,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国际威望与日俱增。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六年,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百分之三十,并在国际安全、生态环境、文明交流方面为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世界“往哪儿走,怎么走”给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性治理理路则为国际秩序定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最大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坚定初心,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党的崇高初心。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初心论”是彻底的理论体系,既是人民、民族、人类主体结构上的“三位一体”,更是党初心意识的“三位一体”。它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向时间维度上,在中国与世界比较的横向空间维度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体现党的崇高价值目标。

三、重大的理论创新:续写当代共产党人的“心学”

应当承认,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有效管党治党这一问题,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并未论及,在先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并无先例可循。虽然《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以严密的逻辑架构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总是要以实践为基础,并与实践保持高度的辩证同构性。客观实际的变化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初心论”正是习近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聚焦治党治国重大问题的一个理论自觉。它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为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逻辑框架,在理论创新上共时态地向三个维度展开:以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伟大工程新局面,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伟大工程为基础,推进伟大事业,完成伟大梦想,实现“初心”和“使命”的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开辟伟大工程新局面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到“伟大的工程”这一概念,旨在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道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是“伟大的工程”的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水平质的提升。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伟大工程”,并且将全面从严治党置于伟大工程中来考量,是有其深意的。全面从严治党重在“治”,侧重用治理的理念、手段等为党的建设指明新方向。它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党对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自觉性回应,目的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质。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党在新形势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体现党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解决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为党立心铸魂,开辟伟大工程新局面,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当前,一些党员存在党性存量不足的问题,导致出现“软骨病”,成为“不够格”的共产党人,究其根本是忘了初心。“初心论”找到强化党性修养的一剂良药,发展了思想建党学说,为当代共产党人“立心”,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针对不少党员干部理性认知不够、党性存量不足的现状,总书记首先从理想信念的高度阐明了抵制错误思想的重要性。他将拧紧全党思想上的“总开关”放在首位,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提出“补钙论”“洗澡论”“革命理想高于天”等论断,指明“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坚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大厦的根基。同时,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辩证统一。总书记指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注重发挥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力量,强化制度治党,构建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释放从严治党的聚合效应,形成了协调发力推动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格局体系,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党内政治文化是铸就政党先进性的核心要素,其核心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目的在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新境界。总书记精准把握思想建党的本质特征,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以来,坚持破立结合,铲除党内不良的政治文化,保证了党内价值观的纯洁与坚定;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忠诚老实”等十六字的价值规范,使党内政治文化深入到每个党员的心灵。

(二)“初心”与“使命”的辩证统一,实现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有机衔接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科学开展工作、正确形成决策的前提就是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方位定位于“强国时代”的到来,以“四个伟大”形成其思想架构。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工程”,这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仅是领导党,更是执政党。因此就全面从严治党而言,这一治党逻辑不单单是就党言党,其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治国理政过程,形成“强党”与“强国”的统一。正是因为“伟大工程”的实施,“伟大事业”的推进和“伟大梦想”的实现才有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如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逻辑来看,“伟大事业”是任务,“伟大梦想”是目标,两者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演进而来,其根本指向在于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需要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与步骤,形成了各时期党的最低纲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段最近的目标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现实性和战略性、不断发展与阶段发展的统一。改革开放后,党基于具体的历史方位,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历史规律,正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落差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在不放弃远大使命的前提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实现的目标与使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把握中行稳致远。

“初心论”始终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揭示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内在机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衔接。初心是党内在的主观形态,从党的宗旨出发,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人类谋进步的理想信念,是党执政目的的宣示。使命发端于初心,是初心的外化形态,从党的事业追求出发,确立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下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担当精神,是初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也正因为初心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一个使命型政党。使命型政党的定位使党在践行远大理想目标的征程上,不断构建科学的建设方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基本需求完成了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转换,这为党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指向,就是以解决主要矛盾,维护和实现人民、民族、人类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同志结合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现代化方式,在“第三个30年”的征程中高度重视“应试”战略的安排,将“三步走”战略指向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把党的执政使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及新时代的“分两步走”联系起來,并且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实现了最低纲领的升级和跨越。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做出的战略谋划,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向时代和人民交了一份优异的“中期考核”答卷,朝远大理想目标又趋近了一步。

(三)坚持党的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现代国家最大的特点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只有五十几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世界第一大政党,并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成就,铸就了世界政党史上彪炳史册的奇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的优势,这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提升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竞争力。《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与旧式政党制度相分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体现在它是以具有至高使命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是经过艰难的实践探索确立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最突出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强大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能力,这突出表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实施。党通过对自己开刀,不断完善自我监督能力,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可操作化。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来实现国家善治的“中国之治”,避免了“旁岐曲径”,在全球范围内立起了中国标杆。二是各政党间肝胆相照、通力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合作型而非竞争型的关系,它们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各参政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彼此间的通力合作能够使我国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以协商民主保障人民民主。通过协商民主体系充分聚合民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与中国相照,反观西方,由于其“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西方的政党一开始就不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具有先锋队的性质,自然也不具备崇尚的远大理想目标。西方那些大党本身就是少数利益集团的代言者,“政治献金”现象普遍存在。在长期政党倾轧的“跷跷板游戏”斗争中,政党沦为大选的工具,下一任执政党视上一任的主张为“敝履”,“一届反着一届干”,缺乏使命自觉,用资本逻辑取代人的逻辑。因此,近些年来,西方国家频发“黑天鹅事件”,政党政治饱受诟病,陷入危机之困。一些西方学者和有识之士渐渐认识到:西方长期尊崇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不是万能有效的方案,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并得到认可。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以战略思维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深蕴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立场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担当。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来看,中国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实践为人类文明对话开创了新模式,拓展了世界政党的理论向度。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提出的“三个一如既往”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担当的生动写照。党站在全球高度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倡导政党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以自己兼收并蓄的价值观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做出巨大贡献,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展示中国内蕴。中国共产党毫不吝啬地分享自身的执政经验,既是“四个自信”的显露,更体现了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担当精神。中国话语权正在一步步扩大,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认可。

四、鲜明的实践导向:构建“不忘初心”的长效机制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初心论”这一彻底的理论体系具备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强烈的实践自觉。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全党既要从“红船”初心和“赶考”初心中汲取力量,使全党同志保持高度的理论认同,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又要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赶考”实践中强大的实践自觉。为此,党需要从教育机制、内化机制、作风机制和引领机制四个方面努力构筑“不忘初心”的长效机制,以此来加强自身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一)优化教育机制,夯实信念基石

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是政治坚定的基础。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党员干部认识,全面领会“八个明确”和十四条方略。当然,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自觉担当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增强党员干部的真心信仰和认同,真正找回思想入党的灵魂,重拾党员干部责任感、使命感。深化专题教育,要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宗旨教育、公仆意识教育,打牢践行使命的思想基础,健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促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工作指导和决策的强大武器。要提高理论素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党员干部“本领恐慌”,夯实全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为。

(二)强化内化机制,凸显人格力量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人民性,是党员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也是共产党人政治人格的根本要求。党性修养是一种政治自觉,不是自发形成的,要在长期的自觉修养锻炼中养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在教育机制基础上,要完成“不忘初心”的内化机制,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从执政党的道德理想内化为执政主体的人格力量,落实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灵魂再造工程。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铸牢共产党人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心性,以革命文化锤炼共产党人血性。通过党性修养锤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党性实践中凸显人格魅力。

(三)完善作风机制,优化政治生态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是消除党内不良风气的渠道,是促政风带民风的突破口,对净化政风、淳化民风起着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作风建设“破题”,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好转;十九大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也就是要继续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将优良的党的作风根植于人民群众中。要驰而不息、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探索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抓好党员干部经常性的作风教育,从思想上立根固本;建章、立规、明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工作作风,遏制歪风邪气,用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重视引领机制,强化主体责任

领导干部是党组织有机体的细胞核,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继续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选人用人制度建设上呈现新气象。领导干部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党性的尺子,明底线、存敬畏、有所戒、有所止,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提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立足互联网时代潮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把准群众脉搏和心声,对接群众需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同时也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强化主体责任使党员干部成为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主体。

责任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使命党性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