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利
萌萌每周日都会去上舞蹈课。上周日,妈妈约了闺蜜一起吃晩餐,课后便带女儿同去。席间,萌萌坐姿挺拔,“天鹅颈”长长的,妈妈得意地对闺蜜说:“舞蹈课报得值的,女孩子就是要形体美,气质好。”令萌萌和妈妈没想到的是,闺蜜抬眼“嗯”了一声,紧接着关切地说:“萌萌脖子这边长淋巴结,带她去医院看过了吗?”
一听“医院”,萌萌瞬间低下头抬左手摸脖子,“妈妈,有小疙瘩!”萌萌妈伸手摸到女儿颈部几个能移动的“疙瘩块”,顿觉事情严重,回家马上跟萌萌爸爸说,爸爸认为这是大惊小怪:“孩子没发烧,淋巴结肿大是因为太累了,才小学一年级,平时上课,周末兴趣班上个没停,多休息休息就好了。”不过他也答应请假带女儿去医院检查一下。
“小疙瘩块”会发展成肿瘤吗?
当我们用手触摸自己或者孩子的颈部、耳朵后面,以及锁骨上窝、胸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如果在皮肉之间摸到的互相串连、大小不等的疙瘩块,这就是肿大的淋巴结。
萌萌左侧颈部的小疙瘩影响美观和跳舞事小,万一发展下去恶变成淋巴瘤、白血病……萌萌妈细思极恐!
儿科门诊中常有和萌萌妈一样的家长带着相似的疑问而来,大多数情况下,轻度的淋巴结肿大,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
常识: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发生的?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大多集中在颈部、腋下、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这些部位的淋巴结与淋巴管连接,组成一个高效的疾病防御系统——淋巴系统。正常的人体淋巴结很小(直径大多小于0.5厘米),表面光滑柔软,无黏连,无压痛。当外邪入侵、炎症发生时,因细菌及其毒素的刺激,淋巴结会变肿大(中医称之为“痰毒” “痰核”),这时可以用手明显触摸到皮下的圆疙瘩块。
淋巴系统中,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相应部位有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信号,临床上,70%~80%的淋巴结肿大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学龄前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淋巴系统发育旺盛,却还不够完善,常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炎症、龋齿等疾病,在遭受外界病菌侵袭时,机体自身会首先调动颈部附近的淋巴细胞来“作战”,这样一来,就会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可能按压的时候,还会有些痛。
等到“仗”打完,炎症消退,肿大的淋巴结“军团”却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因此它们的肿大可能会持续几天、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因人而异。
观察:哪些异常肿大需留意?
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淋巴结肿大,尽管知道了大部分情况不需要太担心,但就和萌萌妈一样,心里总会有个“万一”在,何况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我们如何区分哪些肿大是正常的,属于感染后的生理反应?哪些肿大是异常的,是提示某些严重疾病的信号?
需留心观察的两大信号:
淋巴结的个数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淋巴结多个连在一起,并且边界不清晰,与邻近的组织有黏连,摸上去不会滑动。
肿大的程度(大小、硬度、压痛):颈部和腋下的淋巴结直径大于1厘米,腹股沟淋巴结直径大于1.5厘米,摸上去质地比较硬,有疼痛、压痛或无痛。
以上信号常相伴发生,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出现与重疾相关的其他身体症状,比如发烧、体重下降、贫血等。如果是这样,爸爸妈妈须带孩子去医院做相關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淋巴结活检等,及时做出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
“疙瘩”宝贝的居家养护
疾病“欺软怕硬”,最喜欢找体弱的人,容易淋巴结肿大的孩子本身体质比较虚弱,会有反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感染后若用抗生素治疗又会加重痰饮,使淋巴结肿大不易消退。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帮助孩子提升正气,病邪见“这娃不好惹”自会退兵,即便先前有淋巴结肿大也会很快复健。
因此,“提升正能量”不是空话,要从小开始,落实于行动中。
居家养护1:营养与食疗
孩子养得好,毛病自然少。
这“养得好”并不是说“吃得越多越贵越好”,而是说均衡饮食,科学地安排每天餐食的量和种类,注意“三多二不”,即:多摄取优质蛋白,多选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果蔬,多从植物来源中补气血;不吃海鲜,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推荐食疗方:芋头排骨汤
做法:取50克左右的荔浦芋头,切成小块,配适量洗净的猪排骨,加水炖汤喝。
功效:芋头补气、散结,猪肉益肾、丰肌,适量食用保康宁。
居家养护2:推拿
对于一些用药当时见效,过后病情却又有反复的疾病,小儿推拿的手法往往颇有效果。
对于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可以用捏脊法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再加擦背疏通扶阳,助宝贝早日恢复美美的“天鹅颈”。
第一招:捏脊法
孩子俯卧位,妈妈用双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住孩子脊柱两侧的皮肉,沿尾骶骨自下而上,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直到颈椎部位。每天一次,每次5~10遍。
第二招:“工”字擦背法
孩子俯卧位,妈妈手上抹点按摩油,单手手掌沿着孩子脊背竖向快速往返摩擦,约50个来回,以热透皮肤为度。上下擦完再横向擦肩胛骨内侧左右肺俞穴的连线50次,接着下移,横擦左右两肾俞穴的连线50次。
建议晚上睡前进行推拿按摩,做完可以让孩子美美地睡一觉。
无论孩子是否患病,患病是轻还是重,爸爸妈妈都应以积极乐观代替担心焦虑,那么,你们的情绪、态度都会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以勇气和力量面对疾病的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