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选修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2019-06-11 03:37刘杰荆婵闫立寒
教师·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选修课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刘杰 荆婵 闫立寒

摘 要:公共选修课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是通识教育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数据统计与走访调查,分析了衡水学院公选课在课程设置、教学监管、学生选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17-02

隨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这是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1]。公共选修课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交叉学科思维能力的作用,是通识教育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衡水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公选课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在学生选课、课程设置、教学监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公选课现状分析

据我校2018年4月发布的《关于2018年度公共选修课资源库建设的通知》显示,我校已有138门公选课,处于由量的建设向质的建设转变阶段。同年5月,我校为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新增设了29门公选课。网络公选课资源不断扩充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课程资源丰富的同时更要提升课程的品质,本次调研从学生的需求与动机、课程设置与管理、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四个维度梳理了我校公选课现存的问题。

(一)从学生的需求与动机的维度分析

首先,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目标主要是修满学分。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也造成了学生功利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学生选择公选课不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而是将最容易通过的课程作为首选。为了修满学分,有些学生甚至利用管理漏洞找人替课、代刷网课。在这种现状下,即使公选课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完善、教学手段丰富,也难以达到公选课的培养目标。

其次,抛开功利化的外衣,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公选课获得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实践能力。在调研中,部分学生提出我校公选课存在内容陈旧、课堂枯燥的情况。当学生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时,虽然保证了出勤率,但无法杜绝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隐形逃课”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监管不到位都存在密切关系。

(二)从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维度分析

在现有面授的167门公选课中,我校以七个类型划分所有课程,据数据统计,“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43.5%,“自然科学类”占比29%,“艺体生活类”占比8%,“身心健康类”占比8%,“实践技能类”占比7%,“校本特色类”占比4%,“创新创业类”占比0.5%。公选课的开设与调整由教务处统一组织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申报与审核,保证了类别的齐全。但根据数据显示,各个类别的课程分布明显不均衡。

在调研中,学生提出的有关课程设置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对部分公选课名称不感兴趣,直观感觉大过理性;②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够贴合时代前沿;③实践类课程偏少,不能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④实用性不强。结合实际开课情况来看,经济学说史概述、论语选读等16门公选课因选课学生不足而取消。可见我校公选课除了存在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之外,还与学校对学生选课前的引导不够、课程名称刻板、课程内容专业性过强以及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有关。

相比之下,网络平台公选课更受到学生的青睐,除了与其灵活性强、课源优质、成体系的课程设置、清晰的课程框架展示有关,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也是优势。“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学生功利化的心态以及教师的纵容的态度使部分公选课成为“一片其乐融融的自由之地”。我校教务处将监管职能下放到各二级学院,但是由于多数公选课的上课时间设置在周六和周日,他们无法做到严格监管。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带动下,教师也逐渐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对公选课精力的投入。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单一和师资队伍提升缓慢等问题。

(三)从教学方法的维度分析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全程使用讲授法,内容不够精彩,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提出希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学习体验。

第二,手法多样但内容空洞。有些教师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演讲、辩论等形式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指导学生时却将书本上的理论生搬硬套,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各种教学方法也流于形式。要实现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技巧和在专业领域的造诣。

(四)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维度分析

首先,由于科研任务的加重,学校对公选课资金投入有限,许多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一些青年教师经验尚浅,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授课的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新人教师,要兼顾专业课和公选课,而同时准备多门课程难免力不从心。其次,一些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学校对公选课没有规范的审核与奖惩制度,导致教师工作量与权益不对等,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些不够成熟的公选课教师由于无法有效获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难以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快速提升所授课程的品质。长此以往,公选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公选课质量的提升都将进展缓慢,难以为继。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纠正功利化的学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校要形成反对功利主义学习风气,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功利主义学习的狭隘性,不能把流行观点当作行为指南[2]。高校要从改善学风入手,专业课与公选课两手抓,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其浮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纠学风的同时也要在全校强化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面对学生提出问题要认真思考并作出调整。当前的公选课体系是以学校为主导制定并实施的,学生只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无主导权。当学生没有主导权时,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3]。只有当学生拥有一定的主导权时,才会拥有主动性。

(二)丰富课程资源,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在管理公选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喜好,还应注重学生全面培养的需要。东亚顶尖高校多以“分组必修模式”及“核心课程模式”为基础,建立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选修课体系及研修模式[4]。对此我校也应立足学校特色,结合时代需求,重塑公选课课程设置模块与管理体制。

以现有课程为基础,结合时代与学校特色可以尝试以下调整。第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适量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第二,现有的艺术类的公选课结合鉴赏与实践创作。第三,特色校本类课程和科研项目结合,提升科研转化率。第四,学习其他高校优秀的公选课和高关注度的“网红”课,改善我校公选课被固化的印象。例如,北京大学2018年开设的电子游戏通论、南京农业大学开设的运动减脂课等课程的名称新鲜有趣。另外,有些课程的报名门槛和考核方式也与众不同,引起了学生极高的关注度与学习兴趣。

在课程管理方面,也应建立不同专业更加细分的选课要求,强化教学监管。现有的学生评教数据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水分高的课程反而得分高,不够客观真实。学校应通过多種方式综合评教,建立完善的奖惩规范以及严谨的评审标准,为公选课质量的稳步提升保驾护航。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手段

学校应当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如董子研究课程可以把实践课安排到董子文化园,学生在董子故里亲身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定远胜于课堂的说教。

创新教学手段的引入也能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在调研中,近80%的学生希望教师利用微信、超星等软件进行教学。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答疑解惑,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触发学生视觉、听觉的视频、音乐,辩论、讲座、小组讨论等都是本次调研中颇受学生喜爱的形式。公共选修课教学不是简化版的专业课,公选课教学必须具有自己的适用性[5]。

(四)保障教师权益,加强教师培养

我校正处于转型发展试点建设时期,师资力量建设尚在进行中。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在开设公选课的同时保障其对等权益。另外,选修课的教学有别于必修课,教师必须紧密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贯穿到选修课的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校也应当多为教师提供校外考察和科研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小平,田宏兵.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2):105-108.

[2]孙小金.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倾向对选修课教学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8(27):231-233.

[3]王小聪,周健华,卢 敏.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以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3.

[4]翟璐璐,林 哲,李韩琪.高校通识选修课现状及创新管理措施思考——以某省属理工类本科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146-148.

[5]刘 建,涂青松,周金声.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通识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3):117-120.

猜你喜欢
选修课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