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放
—进腊月门,人们便会感受到迎年的气氛。尽管现在不少人嘴上在说,如今的日子天天像过年,还忙活啥?
真不忙活?仔细观察会发现,哪家也没闲着,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a
迎年忙是活是老习俗,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也没必要改变。过年是老百姓的节日、民族的节日、辞旧迎新的节日,不光生活变得崭新靓丽,还蕴合着浓浓的情感、深深的祝福、殷殷的期待、美美的喜悦,岂有不忙活之理?
不信拉近鏡头看一看。
一大早刘二嫂又要去菜市场,出门前对刘二哥说:“把玻璃再擦擦,让孩子回来有个舒心的环境,不是刚找钟点工擦过吗、头天下过雪灰尘沾在玻璃上,难看。”“好,明白了。”刘二哥倒是痛苦。见刘二嫂拉着小车要出门,忙问:“还去买啊?冰箱里可搁不下了。”“孩子不是喜欢吃豆包吗,我去买些红豆,再买些红薯干。”刘二嫂说。
刘二哥不吱声了。多说也没有用。刘二嫂盼孩子回家的心情可以理解。当年自己在外地工作,母亲不也是隔三差五的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啊?回来吱一声,给你包最爱吃的荠菜饺子,烙单饼夹着鸡蛋炒大葱,还有……”那唠叨不完的唠叨,有时感到有些“烦”。但等刘二哥变成了父亲,孩子大学毕业留在了外地,才体会到母亲当年对自己的唠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牵挂,才会想起每次下了火车急匆匆往家赶时,母亲总会站在小区门前眯着眼睛聚精会神向远处张望着。寒风掀起母亲胸前的围巾,凌乱的白发遮住了母亲的视线。当自己突然站在母亲面前,那双饱含深清的眼睛里总是闪着晶莹的泪花,每次惹得自己都不敢直视。
有人说过年是最大的乡愁,是感隋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的一次特别的冲动。这话说到骨子里去了。你看,天上地上海里河里江里,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甚至摩托车、自行车无不加入了春运的行列;你听,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流者、移民、打工族、连流浪汉,无不朝着家的方向,在心里激动地呼喊:我回来了!
浩浩荡荡的回乡大军,千里迢迢的飞行穿越,有时仅仅就为了与家人见个面,吃上一顿年夜饭,然后又原路返程,回归原状。有必要吗?值得吗?每年几千万的“迁徙大军”不辞劳苦的壮举是最圆满的答案。这似乎成了一个民族的本能,没有任何说教,用不着动员,更没有丁点的“强迫”,仿佛有一股巨大的无形的情绪、氛围和力量在推着前进,无怨无悔、激情满怀、势不可挡。
刘二哥记得,有一年过年已经决定留下值班不回家了。电话告知母亲时,话筒那头—直没有说话的声音,只传来轻轻的叹气声。许久,母亲才说了一句“那就留下吧”。刘二哥虽然看不到母亲的表情,但已意识和想象到,母亲的脸上一定挂满了遗憾和失望。世上大概最为伤心和失落的就是过年了,一家人无法团聚。尤其对老人,这是触及心底的刺激和痛疼。
年三十早上,刘二哥突然接到通知,值班由领导代替,让他回家过年。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刘二哥猛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阳光,尽管那天天空还零零碎碎的飘着雪花,但在刘二哥眼里,这是吉祥的象征。当刘二哥如从天降般敲响家门,看着喜极而泣的父母时,自己也流下了泪水。
家的感觉太好了!那一刻刘二哥真正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
如今父母早已离世了,母亲的唠叨再也听不到了,但每到过年刘二哥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期盼时的表情,想起那充满慈爱的眼神。现在母亲这种情怀早已转移到刘二哥的身上,孩子选择了在外地工作,恰似他当年在了外地一样。两代人的轮回,都倾注着一股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条飘洒的丝带,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远方。虽然现在的条件跟以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但每到过年,这种思念和情感就会像奔腾而来的潮水,冲撞着那不安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刘二哥决定跟刘二嫂—起去菜市场。
“不嫌东西太多冰箱里装不下了?”
刘二哥没回答,穿好衣服走出家门。放眼望去,天空很晴朗。刘二哥仿佛听到了高空中正在轰鸣的飞机发动机声响,那上面说不定就坐着自己的孩子,刘二哥脸上荡漾起甜蜜的笑容。
王老叔攥着签字笔在小本上写了一通后停住了,看了看,又紧锁眉头似乎在考虑什么。“差不多就行了,现在过年谁还跑东家串西家的?”女儿在一旁说。
“过年不去走动走动,这感情不就断了?人活这辈子就是你来我往,相互关心关照,各扫门前雪,不问他人事,还是感情动物吗?”王老叔振振有词,女儿吐吐舌头不再言语。
“长辈是第一位的。咱表叔86了,一定要去看看。嗯,要买上两盒草莓。老人牙口不太好,草莓软,吃得下去。记上;后院的李大婶也要去看看。邻居一场,不能因为盖了大楼平时难见面了就老死不相往来。当年你奶奶活着时,人家李大婶没事就到家里串门,陪着拉呱,还帮着缝棉被,你奶奶有病时人家也不嫌弃,照旧来帮着照顾。吃水不忘打井人。对了,给李大婶带点什么好?山鸡蛋。李大婶愿意吃鸡蛋,每天煮了蘸酱油吃,喜欢这口。记上;厂里的孙老头也要去看看。孙老头算是我的师傅,尽管没真正带过,但我有什么不会的就问他,这老头可有耐心了,百问不烦。厂里的人都说他好。今年快90了,高龄长寿。看一年少一年,一定去看。记上;还有,小吕家要去趟。“小吕不是你徒弟吗,哪有师傅去看徒弟的?”女儿插嘴道。“我看徒弟干啥?我是去看他母亲。不容易,一个早年守寡的女人拉扯着3个孩子,一步步走过来,太难了。你奶奶说,这样的女人最值得尊重,我能不去看看?记上。”
过年串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过去许多人盼着过年、喜欢过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堂而皇之”去串门。亲戚好友不用说了,同学同事、上级下级也都会利用过年相互走动,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特别是一些工作上有点碰碰磕磕、别别扭扭的,想缓和一下紧张关系、解除一些误会,平时找不到恰当的机会,过年是最佳契机。道—声“过年好”,祝一声“大吉大利”,再多的积怨也会冰释前嫌,再抹不开的面子也会春风化雨。人在一起本身就是缘分,缘分里没有仇与恨,更多的是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