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扶澜
近代欧洲音乐之父——巴赫,童年十分凄苦,十五岁那年,他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赫,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痴迷。那时的汉堡,常有音乐家举办音乐会,巴赫每场必去。巴赫寄宿的教堂离汉堡有三十公里,为了省钱,他总是步行前往。
一天,巴赫听完音乐会后意犹未尽,还想听下一场,可是,钱已花光了,他只好无奈地踏上了归途。走到半路,天黑了下来,连累带饿,他蜷缩在一家饭馆的屋檐底下,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他忽然听到头顶的窗子啪地一声打开了,接着一包东西落了下来,打在他的胳膊上——竟是一个热乎乎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鲱鱼头!他拿起来刚要咬,鱼头里却滚出一堆硬币,他数了数,足足够他听一个月的音乐会。
巴赫又惊又喜,他抬起头,窗子已经关上了,只有头顶的繁星闪烁。
他认定这是上帝赐予他的恩惠。他翻身爬起来,跪在草地上,对着茫茫夜空,虔诚地祈祷了一番。
巴赫怀揣着那个鲱鱼头,返回了汉堡,继续听他的音乐会。正是这一场如痴如醉的音乐会,让他真正走进了音乐的殿堂。此后,他遍访名师,苦心探索音乐的真谛,《马太受難乐》《b小调弥撒曲》等一首首经典的乐曲,像淙淙的小溪从琴键底下流淌出来,一时间,宫廷和教堂都争相演奏。
四十五岁那年,享有世界胜誉的巴赫受邀到一所著名大学作演讲,巴赫讲了他的童年,七岁丧母,十岁丧父……讲他为了凑够去汉堡听音乐会的门票钱,打零工卖苦力。他还着重讲到那家叫康斯麦的饭馆,那个神秘的鲱鱼头以及里面装着的几十枚硬币。
一个学生问他:“巴赫先生,这么说,你很相信上帝了?”
巴赫点点头说:“是的,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当时巴赫正害着眼疾,妻子几次劝说他去做手术,他不听。他指着自己一只几乎失明的眼睛,调侃似地对学生们说:“我不会去做手术,我相信万能的上帝很快会让我的眼睛好起来。”
翌日,《民生报》便整版登载了巴赫的演讲。三天后,撰写文章的记者收到一封信,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在信里开门见山地说:“请转告尊敬的巴赫先生,还是去医院治疗他的眼睛吧,上帝是不存在的!”
接着,他在信中告诉记者,他就是巴赫讲的三十多年前那家康斯麦饭馆的老板。那天晚上,巴赫捡到的鲱鱼头,并不是上天所赐,而是他的一个仆人想偷食,趁他不备从厨房扔出去的。仆人还偷走了他放在床底下的三十六枚硬币,不想当天晚上就被他发现了。
记者读完信,感到十分为难,如果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巴赫,等于他笃信了几十年的上帝瞬间毁灭;如果不告诉他,巴赫的眼睛……思来想去,他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
他给那个男人写了回信:“先生,谢谢你,我会把你的好意向巴赫先生转达。至于那个上帝,我想还是让他在巴赫的心里留着吧。因为,对于伟人来说,即使没有信奉的上帝,也会有一个坚持的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他追逐的梦想和信念。就像你说的仆人扔出来的那个鲱鱼头,巴赫从中看到了梦想的指引,而我们却只看到了自己的肚皮。”
【原载《辽宁青年》】
插图 / 坚持与放弃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