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燮在其潍县(今潍坊市)知县任上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郑燮,即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是江苏人,却与山东有着深厚感情。他在潍县为官7年,留下了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美名,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至今被人广泛传颂。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问挥写夜间思”“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诸如此类咏竹的诗句,在郑板桥的诗作中比比皆是。郑板桥一生爱竹,不但咏竹,还画竹、写竹。在他的笔下,竹子被赋予了正直、奋进、坚韧等优秀品格。《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就是一首与竹子有关的诗作,又叫作《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众多题画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从写竹人手,托物言志,表达了他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理想志向,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两句,写的是诗人躺卧在衙斋内,听到窗外风吹竹叶萧萧作响,其声呜咽,甚有悲凉之意,由此想到了民间的疾苦。一个“疑”字,体现了郑板桥身为地方父母官,时刻心系百姓的责任意识。在潍县任职期间,郑板桥体恤民情、关心民瘼,曾于灾荒之年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史载“燮开仓赈贷……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为减轻农民负担,郑板桥还主动拿出自己的“养廉银”,代农民交纳赋税。其爱民如子,以至于此。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我们只是个州县里的小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心,都与我们的感情相关联”。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将民生系于一身的志向,“一枝一叶”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郑板桥就是这样的一个“枝叶关情”的父母官,他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为民办事“纤悉必周”。史载郑板桥在任内,“无留牍,无冤民”,没有积压的文件,没有含冤负屈之人,“囹圄冈空者数次”,监狱里甚至都空了好幾次。郑板桥曾请人刻过一方名为“七品官耳”的印信,常用于钤印题诗绘画,虽然官做得不大,但郑板桥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却始终与其仕途生涯相伴而行。他的清廉爱民作风,他的高尚人格魅力,与他的诗、书、画“三绝”一起,永远留在了潍县历史上,记在了百姓心坎里。
“春风七载在潍县”,在当了7年的潍县知县后,郑板桥挂冠而去。离开潍县那天,除了带着三头毛驴和书籍铺盖,郑板桥别无他物。史载当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后来,潍县人还为郑板桥立了生祠,并将其与另外两位对潍坊有功的知县一同供奉在“三贤祠”。“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一位爱民如子、“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父母官,怎能不受百姓的爱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来诠释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行动,它告诉为官者,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心系人民,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放在心头,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
编辑/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