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引领作用的打开方式探析

2019-06-11 03:37曹晓丽
教师·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民办高校

曹晓丽

摘 要:十九大以来,民办高校在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此过程中,思政课的受重视程度以及革新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提高。思政课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正视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应逐渐探索教师爱讲、学生爱听以及饱含“时代因子”的独特打开方式,既体现出理论自信的光彩,又展现出真正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课;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23-02

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日渐成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这也对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提出了育人的高标准和新要求。

一、深刻领会民办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

从词义上讲,“立德樹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寻到其深刻内涵的踪影,甚至在不同的社会和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含义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影响直至今日。“立德树人”顾名思义由两部分组成,“立德”和“树人”既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立德”是为人之基础和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成为后世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在这其中,首先是树立高尚的德行修养,其次才是建立功业、传承思想等,足见立德之重要性。“树人”简单讲意指培养人才,详细讲是指通过学习使人知识丰富,敢于肩负责任,顶天立地方为人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这句话也被后人提炼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立德”和“树人”分属两个维度:“立德”为向内,克己修身,积善养德;“树人”为向外,在树立德业的基础上心系天下,努力为国家社会所用,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所以,真正的人才要以德业为基,学识丰富,视野开阔,更要拥有家国情怀,甘于奉献才是真正之才。

大学的诞生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日益丰富,但其核心的功能却一直未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学之为大,就是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材。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不少使命和功能,但大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2]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的确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育人的现象。高等教育严进宽出,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必将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基于此,再一次唤起我们对大学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重新思考。大学的功能决定其价值和发展,如果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有所偏颇,那么其存在发展的根基也必将动摇。高等教育如此,民办大学的责任使命更应以此为出发点。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相较于国外发展起步较晚,一路走来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在少数,那些发展教育仅仅是通过办学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进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办学理念,必将成为一种后劲乏力的发展短视,也将从根本上制约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升级。

民办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更是锻造“工匠精神”的生力军。民办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应牢记“立德树人”的价值使命,只有如此,才能使“工匠精神”拥有持久不破的灵魂,也为自身发展赢得良好的生存前景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二、思政课在实现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作用

“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德”的理解,从个人角度而言它可以引申为个性品德,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又包含道德、品德的含义,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可以体现为政治道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具体来说,“立德树人”中的“德”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素养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这与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高度契合。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德育涵养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思政课的现有教学和学科体系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已涵盖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因此,思政课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的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民办教育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民办高校从最初的为了“生存”到“巩固实力”再到谋求长远发展,真正到了思考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的提升成效显著。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资金投入,或是人才培养,较之前发展都有明显提升。

但形势在变,社会和国家发展对民办高校的要求在提高,民办高校自身争取平等话语权的意识也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也在发生改变。民办高校思政课除了要端正“立德树人”之姿,还要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教育实践规律,不断创新教学和工作方式方法,早日找到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民办高校资金投入不足、重专业轻人文的办学误区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思政课在发展中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教师不能完全吃透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普遍存在。教师备课研究和分析教材的能力不足,照本宣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很难以所学理论作为方法论指导实践,也不能有效地对社会热点做出解答。学生的抬头率和获得感较低。学校即便增加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践环节,但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更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化现象明显。思政课教师数量配比不够,教师授课工作量大,难以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实、提高自己。同时中青年骨干教师断层的现状也将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思政课良性发展的瓶颈。加之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教学领域科研产出较低,理论及教学法研究难以反哺日常教学。教师知识储备陈旧以及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还有教学内容特别是案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差,学生认可度不高。

第三,日常教学多为大班化授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难度增大。由于上课人数较多,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环节容易受到人数的影响及课堂纪律松散的干扰,久而久之“满堂灌”的知识轰炸成为一种常态,学生课堂融入度有待提高。

第四,教師队伍组成还不能尽如人意,非思政专业辅导员兼职授课现象在一些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即思政课教师人员流动大。加之很多学校都没有严格执行兼职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据教学督导听课及学生评教反馈,专职教师授课效果普遍较好,兼职教师授课评价较低,这一点也有待解决。

四、多措并举开启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全新方式

上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是因为政策层面,一部分则是由民办学校财政投入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的。基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存在的资金紧张、社会认可度不高及人才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一是打造思政课的文化底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引用历史典故、地方志故事及名人传记,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营造文化共鸣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将思政课打造成展示文化自信的小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但可以让教师讲,也可以请学生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及综合素质的综合训练。

二是努力实现思政课教与学的高效融通。教师要善于将教材知识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和转化,特别是要注意知识点处理和讲授的亲近感及情感共鸣,积极营造学生爱学的环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课本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进而对学生的探究加以引导,使案例讲授和学生的互动体验有机融合,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较为高效的教学互通,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积极拓宽思政课教学载体。民办院校由于经费限制,在原有的教学中多半将精力集中于专业课教学和科研,思政课的侧重点更多倾向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实际理论运用和体验感较低。所以,思政课除了要牢牢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外,还要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校内文化活动,同时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与思政课的实践课程相呼应,共同打造思政课理论实践的有效平台。

四是把好教师关,提升民办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由于受思政课的内容和性质影响,教师用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为学生答疑解惑是常见的教学活动。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该年龄段学生喜欢八卦、窥析敏感事件的心理需求,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没有辩证分析社会实际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也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观察,而是在案例的取舍中一味地迎合学生,对负面因素过度渲染,以博取学生关注,这极易偏离教学目的。思政课教师不应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暴露出的问题,而是要用扎实的理论、理性的视角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读,这也是对课堂教学中理论应用的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苏国红,李卫华,吴 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12.

[2]刘 娟,闫翠玲.“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21):110-111.

猜你喜欢
思政课立德树人民办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