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3月10日
地点:人民大学人文楼7层会议室
参与人:杨庆祥、蒋离子、杨丽颖、刘颖、史雪怡、李锴、肖美玲、紫伊281、王巧琳、米米七月、桫椤、赵依、白亮、赵天成、翟永明、谢尚发、王文静、边凌涵、陈若谷、李剑章、刘启民、靳庭月、柏玉美
杨庆祥:这次我们邀请到的是网络作家蒋离子,围绕她的新作《糖婚》来作一些讨论。这次特别邀请到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桫椤老师来主持这个活动。下面请桫椤老师开场。
桫椤:见到大家非常高兴,今天到场的嘉宾有:文学院的副院长杨庆祥教授。作家蒋离子。作家、编剧王巧琳。名赫文化文学事业中心总编杨丽颖老师。新世界出版社《糖婚》责任编辑刘颖。凤凰娱乐执行副总裁史雪怡。凤凰娱乐市场部负责人李锴。凤凰娱乐IP副总监肖美玲女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谢尚发。作家紫伊281。河北青年批评家王文静。《人民文学》杂志批评家赵依。北京外国语大学白亮老师。辽宁师范大学翟永明老师。作家边凌涵。作家米米七月。北京大学博士陈若谷、李剑章、刘启民。还有人大、北师大、首师大的一些研究生。
今天谈到“网络文学”,这几个字我觉得闪闪发光。我们是把网络文学放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大的现场来讨论的。这次活动的主题叫作“网络文学的多次元”,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谈谈这个多次元。
首先请蒋离子发言。
蒋离子:谢谢大家。我最早在网络上写书是在“红袖添香”的网站上。米米七月对我影响很大。我在看到她写的《他们叫我小妖精》后非常惊讶,这本书被我翻烂了。2008年的时候我跟紫伊281相识,她那时候写上百万字的长篇,对我又是一个震撼。有一次参加活动,我们两个住在一个房间。我睡觉之前她在码字,我中间醒来她还在码字,第二天早上醒来她还在码字。
杨庆祥:她什么时候睡觉呢?
蒋离子:她那天几乎没睡觉,而且她不是全职的作家。她是白天上班,下班之后码字,天快亮睡两个小时就去上班。而且她还把女儿培养成为浙大的大学生。你们看她柔柔弱弱,但是女性的力量非常强大。还有巧琳,我们是属于“损友型”的,我有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她会直言不讳,我们会讨论剧情。
接下来继续讲我的创作经历。我2005年开始创作,到2008年的时候发现我写情感宣泄的东西已经不行了。我前面出了两三本书,都是写青春类型的,个人情感宣泄的部分比较多。后面我尝试了第一本婚恋小说叫《婚迷不醒》。这本书是我一个全新的尝试,文字没有那么矫情。但是《糖婚》更现实,《婚迷不醒》还是有梦幻的色彩在里面。中间隔了好几年我发现又写不出东西来,非常困惑。因为你的个人体验部分已经写完,不能再用体验式的写作去创作作品。直到2014年、2015年的时候我才重新缓过来,还是回归到小说本真上来。
《糖婚》我是在2015年、2016年开始构思,当时看到关于离婚率的调查报告,说“80后”是离婚的主力军。我想我能不能写一写这种故事。一开始这本书并不叫《糖婚》,叫《“80后”离婚潮》,但是好像这个书名太直白。
杨庆祥:有点像调查报告。
蒋离子:对,因为刚好有“结婚六年是糖婚”的说法。我的书是一个群像小说,有很多不同的婚恋状态,像周宁静和方致远属于常规的结婚,海莉和老巴是通过相亲认识的。明杭一直在外面北漂,不再相信爱情。这是都市里的一种通病,很多年轻人有一点“爱无能”,渴望爱情但是又不敢靠近爱情。我想把这些状态写一写。
我这本书主要是从男性的视角去写女性,如周宁静一开始对婚姻是想掌控的状态,慢慢地她意识到怎样处理家庭的问题。再如海莉,她一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慢慢地她找到了自己。这本书里面女性身上的问题,她们要寻找的答案,也正是我要寻找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完稿的那一刻,这些答案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一些我执着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我只要往下继续生活、继续写就可以了。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
接下来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之前写《糖婚》的时候就想肯定要有第二部的。既然是一个群像小说,接下来我可能调整侧重点,比如写海莉和明杭接下来的生活,或者写陈沫和陆泽西接下来的生活。我希望把这个时代这群人的烦恼、困惑写出来。
我就讲这些,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桫椤:作为《糖婚》的原发网站,你们谁来说一说。
史雪怡:我是在2018年正式接手关于作者签约、版权发行以及后續政府推优项目的工作。这个作品的核心在于,第一,它是从2017年开始的现实主义主流项目题材里面比较不错的作品。其次,它又是讲婚恋的。婚恋类题材通常被归为人类基本的情感诉求。而且它的题目非常好,人生很苦,大家都希望甜一点,所以叫《糖婚》。接下来的版权开发计划,我们正在跟北京文艺台合作。我们也特别期待《糖婚2》的创作,期待未来这部作品带来新的高潮。
桫椤: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在于,我们不能从它的文字文本上来穷尽它的意义,还有一个审美转场的问题,就是IP后续的开发。刚才史总把整个IP开发大的方略说了一下。大家现在拿到的都是纸质实体书,编辑怎么看这个作品?
刘颖:《糖婚》这部作品有网络文学的长处,也有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好看的情感故事,具有网络小说故事性强、节奏感强等优点,但它不是以情节或者感官刺激来取胜,而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见长。在人物塑造上《糖婚》也没有落入网络言情小说类型化的窠臼,男主不是宠腻的霸道总裁,不是忠贞不二的深情美男,而是生活中常见的犹疑的有点缺乏主见和担当的男性。女一和女二各有其魅力和缺点,并且在对方的情感生活中互换第三者的身份。这三个人的情感纠葛很难从道德上直接去评判谁,这是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也是小说贴近生活本相的一种表现。
蒋老师对当代中青年的婚姻生活和情感态度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观察,并把这种理解和观察融入了情感安排和人物塑造中。小说出版之前作者几易其稿。我们曾结合人物进行了多次探讨,凝聚了很多的心血。每个人物在作者脑海里都是活的,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逻辑,自身的改变与成长都有周密严谨的安排。作者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让我们很感动。
桫椤:你已经把编辑过程当中的感悟说得很清楚了。接下来影视这一方,杨老师你们为什么选这个作品?
杨丽颖: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女性的形象比较饱满,每个女性都没走“玛丽苏”的路线,这是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所需要的东西,书中每一个女性都是靠着自身的努力在成长。我当时看离子这个小说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女性几乎都是靠着自己在奋斗,这应该是目前整个社会的主流。离子讲她是以男性的视角关注女性,但是我们作为电视剧,可能更需要从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当下女性是什么样的状态。小说跟影视化还是有距离的,在改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有很多思考。我们现在确定是做纯粹现实主义的东西,用女性视角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
我们在构建人物关系和人物设定的时候更多是考虑符合电视剧的创作。因为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比较多,可能要合并同类项。我们希望小说传递出来的一些尖锐性的东西仍然存在,这是我们未来做任何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都要传达到观众的共情点。这个共情点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只要是现实的东西,哪怕很丑陋,你也要把它说出来,这就是现实主义真正的精髓,而不是做虚幻的爱情戏和婚姻戏。所以就我们影视方来说,目前是把它完全定位为这个调子,这个调子定准之后就不会再变了,今年应该会整体孵化完。
桫椤:杨总刚才谈了《糖婚》影视改编的一些思路,我也经常跟IP制作方聊天,我们乐意看到一个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糖婚》的片子。关于这方面肖总有什么说的?
肖美玲:我是2018年年底来的凤凰。从我的理解来说,《糖婚》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属性,属于社会话题。青春文学这个内容再好,在IP影视孵化里面,也基本都是小体量、中体量的。我们从2018年凤凰内部开会的时候就在探讨,IP内容的影视孵化最终的诉求是好故事,所以我们跟影视公司沟通的时候也很少提IP两个字。因为作家的主旨是要写一个好的故事出来,但是我们是想把这个故事通过别的形式,有声也好,影视也好,把这个好的故事换一个形态呈现出来。
刚才杨老师提到现实主义题材,像都市婚恋也好,励志职场也好,都是讲人在不同状态里面的成长。蒋老师后面还有一本新书《糖婚2》,我们也是非常期待的,因为我们从2018年开始的网文签约也是尽量把都市题材在内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我们的重点。希望大家多多跟凤凰互娱达成合作。
桫椤:前面几位从网文现场生态的层面讲了《糖婚》从电子本到有声书,到实体书,再到影视的生产链条,这也为我们后面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全貌。接下来是批评业界、文学业界的同仁们,从赵依开始,你是传统文学国刊的大咖,你今天发完言就是横跨“阴阳两界”,网络文学也没问题了。
赵依:谢谢桫椤老师这么介绍我。当然不敢、也不可能说代表单位或传统文学来谈,只是因为自己本职工作是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接触到的作品更多是传统文学,或者说叫纯文学。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网络文学跟纯文学的关系,到底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期待或者描摹它,是不是一定要把纯文学品质、文学传统和文学性引入网络文学,才算是对网络文学正本清源,或者要不要干脆放弃通俗文学的类型化传统,给网络文学脱离的自由,让它和纯文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最近热议融媒体,其实里面就有一个词特别适合形容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这种关系,这个词就是“迭代”,融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迭代关系,而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明显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因于网络和媒体传播的更新。“迭代”这个词很好地表达了网络文学和纯文学之间互相借鉴的可能,他们可以在不同赛道上共同助跑,谁有了新意,谁就拉谁一把,这样也挺好的。
刚才各位老师介绍了《糖婚》的孵化情况,也就是传统文学话语里谈到的文学生产,从作家创作到期刊的编辑、发表,再到出版社项目,后期的书展、讲座等配合销售的活动,以及改编和影视剧生产,共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包括刚才说到书和最后出来的影视作品的差异性,我们也经常说越是经典的纯文学作品越难被改编成好剧本,纯文学里面类似心理状态的表达是很难用镜头速呈现的。还有刚才网文界的几位老师都提到现实主义、正能量、成长题材,这些词其实也是来源于传统文学,是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尺和母题,总之是越来越多的共识正在形成,这是非常乐观的现象。
《糖婚》里写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其实已经见惯了的“恶”,让我们思考自身的处境。纯文学经常提倡作品的超越性,说我们要向上超越,而网络文学,比如《糖婚》这种婚恋题材的网文作品,就需要寻找一种去向下超越的能力,在生活的泥淖里面,在非常缠绕粘连的状态下,找到一条对好好生活本身给予观照的精神出路。
我对婚恋类网络文学的最初印象是唐欣恬的《裸婚时代》,她也是鲁二十五高研班的学员,她当时说她那部剧最开始是网站编辑跟她约的主题,写出来以后得到很大的反响,这算是一种互相成就吧。其实以前纯文学的生产模式也是如此,所谓的“文坛双打”,甚至是多次方。现在这方面可能纯文学还要向网络文学学习,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婚恋类网络文学作品里面有一个通病,就是情感传销,它要么扩大爱情的力量,要么缩小伦理的力量,蒋离子这本书里还是做到了基本的客观,这也是网络文学慢慢向纯文学靠近的重要面向。
王文静:我之前都是先看到一个特别好的网剧或者电视剧,然后再找来原著本看一看,这回是第一次先看文学本。因为我们也是要做影视改编,所以我第一个阅读感受就是这个小说中有很多的场次都已经是分镜头剧本了,它的镜头感非常强,虽然转换很强烈,但是不会让人感到很不适。
另外,我对刚才杨老师说到的也感受很深,离子说打算从女性的视角做,但是我读完以后完全没有这种感受,反而我觉得不是男性视角,也不是女性视角,而是公民视角。我看到这个开头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一句话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她其实是以一个“丧”的灰色的审美基调开始的,在不同的“丧”里面,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确实它可以做到心灵抚慰。我设想过很多次,比如我读到100页或者200页的时候,如果我在电脑屏幕或者手机屏上读这个的感觉是什么,可能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我写了一个小文章,就是以《糖婚》为例说网络小说的中间性审美,像离子刚才说她的困惑一样,一直纠结于自己是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我觉得这也是伪问题,不用想这个问题。这个小说在它的文本上相对完整,冲突吸引人,它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全面,包括就业、子女教育、大龄不婚、父母催婚、养老、精神出轨,很多这样的内容书里都点到了。它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它也有网络文学实时阅读的特点,看过就过,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故事都读过以后,它其实还是延时的。网络文学在心理距离上是消除的,它不用让你有一个延时审美、延时阅读,但是《糖婚》还是有的,它可能让你考虑到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我觉得它其实是在网文和传统文学当中取得了平衡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中间性审美非常成功的一个文本,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为一个优质的IP来说它还是很硬核的。
如果说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我读完以后还是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前面起起伏伏基本是一个频率,到了中后部周宁静和方致远,海莉和老巴,他们各对都进入比较急风骤雨的状态,相对来说紧一些。当然这些可能在后期的改编当中会有一些修正,会做得更好。
我个人非常喜欢海莉这个人物,她可以作为现代女性的一个有精神标高的人物,她从完全不知道要什么、害怕离婚到适应了离婚的状态之后想到婚姻意味着什么,她独立自由的精神非常迷人,是很闪亮的一个人物形象。如果让我选的话,我会选海莉做女一号,她是非常非常棒的一个形象。
桫椤:说得非常好,网文也是青年人的视野,小说写的是青年人的爱情,我们找几个更年轻的博士生来谈一谈。刘启民你先说。
刘启民:我今天来是向大家学习的,因为我平时不太看网络文学,这也是我上大学之后第一次看网络文学。刚刚来自媒体圈的老师们谈论的内容跟我想到的内容不太一样,我确实是把这个小说当作传统小说来读的。但是今天媒体圈的老师们说的时候,包括蒋老师谈论自己如何写这个小说的时候,首先在脑子里面会有一个预设,那就是这个文本被改编成电视剧会是什么样,也就是在创作小说之前会有一个面对读者的预设。这就牵涉到一个媒介对文本的塑造和制约的问题,也就是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以及对文本质地的造就问题。我觉得一方面是为了改编、面对更广大的电视剧受众,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面对最初的读者,比如你要在乎点击率之类的,可能网络文学最终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就是这两方面来完成的。
我的一些粗浅看法,感觉大家都谈完了,那我就谈一点我跟赵依老师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婚恋题材还是要反映现实比较好一些,我自己看这个书,感觉有点像男版的《欢乐颂》,很好的一点是蒋老师不会站在上帝视角,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不同人有着他们各自的疼痛与快乐,那蒋老师要做的,就是站在四个男性主人公各自的立场上,对他们的婚恋状况和现实人生充分地加以叙述。小说最后是一个开放结局,这一点特别好,这样能起到一个引发观众去思考的作用,我觉得这是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化能够在大众社会中间起到的一个很好的作用吧,不需要引导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只要能以展露问题、表现现实的立场把问题暴露给观众就很好。蒋老师把角色自己内心纠结的部分表现得特别好,包括角色成长的部分呈现出来,这个特别吸引我。
当然,蒋老师对婚恋的叙事非常劲道,很见功力,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进入婚姻状态的人来说,我觉得整个叙事非常饱满,不同角色的每条线都非常饱满。但其实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小说要怎么改编成电视剧,因为情节确实太紧凑了,包括每一章里面都是非常复杂、节奏特别快的,不知道这会不会对电视剧改编造成什么影响。我如果提一点建议的话,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会觉得情节太紧了,我希望一个完整的叙事里面有比较清晰的起承转合,但是我目前看完整本之后,感觉缺乏一些特别震撼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而这种东西可能是在传统文学里讲一个好故事时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
还有一个小建议,我知道老师的着力点在于真实性,但是有些地方我自己感到有点跳,比如海莉卖洗衣液的,她怎么会有车呢?
蒋离子:她老公买的车,结婚的时候买的。
刘启民:还有周宁静,你给她的设定是很谨慎的人,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被骗?我感觉这个角色有点不太立得住,一开始有一个人设,但是后面感觉这个角色不是“从一到终”的。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作品。
赵依:我没听明白启民跟我的不同点在哪儿?
刘启民:刚才你说在小说里面找到很自由的东西,传统文学伦理过于限制我们对婚姻的想象。
赵依:你的意思是说还要呈现现实,是这个意思吗?
刘启民:呈现现实,引发思考,不能太自由,我觉得最终还是要传统。
赵依:我明白了,我们对自由的定义产生了分歧。我刚才说的自由,它反映很多人物,他对于自己生活作出的选择恰恰是自由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体现,我是这个意思。
最近热播的一个剧《都挺好》,现在虽然很多网民觉得里面很多跟自己有关的东西,感觉很有共鸣,但是私下里我们跟一些同事聊天,它里面,也不能说过于现实,它里面没有爱,它把一种很强大的力量给扁平化了,当然现实有很多种,但是我们最后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作者希望的人世间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是很重要的东西。
杨丽颖:这个片子到最后一定会反转的,开篇一定要打到最痛的点你才会看,后面再一点点去翻,所有人物肯定要翻的,如果不翻的话,这个剧没有价值。
赵依:蒋离子后面这部分写得很紧凑,我知道很多网络作家写作的时候会拉一条线,到最后会照着这个线来写,但是有时候赶进度可能写得比较散或者比较紧,对人物的塑造,包括一些必要的细节,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人物,整个人明明是那样的人,但是最后出现突然的反转,其实这个反转是不真实的,它沒有内部的真实逻辑。他是一个人,怎么突然变成那样!
杨丽颖:有时候可能是戏剧性的要求,我们做戏时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就是在挖坑填坑。每个人物都是要有“前史”的,编剧写作可能更多地是把前史做得很扎实,把它的多种可能性都列出来之后再塑造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出场是什么样,肯定到最后要反转,一爽到底是不可以的。到最后你觉得是虚幻的结尾也好,光明的结尾也好,我们要的是一个温暖的场景,这是我们要传递给观众的,一定要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