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龙飞,唐厚广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现代汉语中的“V+开”与“V+下”都可表容纳义。虽然有时看似可以互换,但换后语义有细微差别,如例(1)。有时则完全不能互换,换后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例(2)-(5)。吕叔湘曾提到“V+开”与“V+下”表容纳义的用法[1],但由于没有对二者的语义特点做进一步探讨,所以很难帮助我们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刘月华在这方面做了改进,指出“V+开”表示空间是否能容纳或容许动作施展,“V+下”表示某处所或容器是否可以容纳[2]。刘月华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可以解释为什么(2a)不能换成(2b),但却不能对其他情况做出解释。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V+开”与“V+下”表容纳义时各自的语义特点入手,在对比中揭示二者的异同。
(1)a.这张床太小了,三个人根本睡不开。
b.*这张床太小了,三个人根本睡不下。
(2)a.这张床太小了,我伸不开腿。
b.*这张床太小了,我伸不下腿。
(3)a.东西太多,包里放不下了。
b.*东西太多,包里放不开了。
(4)a.他很忙,日程排不开。
b.*他很忙,日程排不下。
(5)a.看病的人排满了,排不下了。
b.*看病的人排满了,排不开了。
陆俭明在构式语块分析法中谈到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容纳数量关系构式,其语块链可表示为“容纳量语块—容纳方式语块—被容纳量语块”,并指出这种构式凸显的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之间的语义关系[3]。拿陆文中举的两个例子来说,“一锅饭吃不了十个人”和“十个人吃不了一锅饭”都属于容纳数量关系构式的实例,只不过容纳量与被容纳量的关系是相反的。第一个句子表达一锅饭的量容纳不了十个人的饭量,第二个句子表达十个人的饭量容纳不了一锅饭的量。陆俭明对容纳数量关系构式的分析为我们研究“V+开”与“V+下”提供了参考,那就是从容纳事件本身出发去建立构式与容纳事件的关联。但由于陆文对容纳数量关系构式的分析是为证明构式语块分析法的优越性而服务的,所以并没有对容纳事件本身进行过多的探讨。事实上,陆文提到的数量容纳只是容纳事件的一种。根据事件域的不同,容纳事件至少可分为空间容纳、时间容纳和数量容纳三种基本类型。下面将结合例子对这三类容纳事件进行解读。
空间容纳是指某空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物体数量或体积,强调的是平面或容器与物体数量或体积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空间容纳是容纳事件最为根本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这里的平面既可指本身就被识解为平面的物体,也可指容器的某一面。前者如一张桌面一共能平铺放置多少本书或一张沙发一共能坐多少人,后者如一间教室一共能坐多少个学生或一间会议室一共能站多少个人。虽然教室和会议室被视为一个容器,但谈到教室能坐多少人或会议室能站多少人时,通常指的是教室地面或会议室地面的容纳能力,而非教室容积或会议室容积的容纳能力。所以从根本上讲,这里强调的仍是平面所能容纳的物体数量。第二,容器对物体数量或体积的容纳能力。此处强调的是容器容积,即整个容器内部空间所能容纳的物体数量或体积。例如,一个背包一共能装多少东西强调的是容器容积对物体数量的容纳,一个柜子能放多大的箱子强调的则是容器容积对物体体积的容纳。第三,平面或容器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此处关注的是同一空间对物体展开前后的容纳情况。例如,床面能否允许人将蜷缩的双腿伸开或厨房能否允许人的身体自由旋转等。将伸开的双腿视为展开状态比较容易理解,将人的旋转也视为展开状态则需要借助抽象图示来加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人站立时所需空间示意图
图2 人原地旋转时所需空间示意图
图1和图2是基于身体经验构拟的。图1是人处于站立姿态时所需空间的二维示意图。深灰色长方形代表人,外部虚线所围起来的部分代表人处于站立姿态时大致所需的空间。图2是人原地旋转时所需空间的二维示意图,深灰色长方形仍代表人,其内部黑色圆圈代表轴心,与其交叉的点状长方形代表人旋转过程中某一时间点所处的位置,带有箭头的弧线指明旋转的方向,两个长方形外部虚线所围起来的部分代表人原地旋转时大致所需的空间。通过两个示意图的对比可以看到,人的旋转相对于静止站立实际上也是一种展开状态,而且需要更多的空间。
明确了什么是空间容纳后,再来看时间容纳和数量容纳。时间容纳是指一定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任务数量,强调的是时间量与任务量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这里的任务既可指参加的活动、会议等日程安排,还可指按先后次序接待的人员,例如对于医生来说每接待一个病人就相当于完成一项任务,因此也具有时间性。时间容纳是由空间容纳通过隐喻扩展而来的。Lakoff&Johnson曾提出“时间是容器”这一隐喻,并指出在一定时间内相关联的事件和动作可看作时间容器中的物体[4]。也就是说,人们在处理时间量与任务量的关系时,倾向于将特定时间段形象化为一个有边界、可感知的容器,并将任务想象成一个实体。在这段时间内每增加一个任务,就相当于往这个容器内放入一个实体。当所有任务的总时长与这段时间的总量相等时,则意味着对应的时间容器被填满了,无法再增加新任务。
数量容纳也是由空间容纳通过隐喻扩展而来的。它是指不同实体数量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陆俭明提到的一锅饭的量与人们饭量之间的关系就是数量容纳的典型实例。这样看来,陆文所说的容纳数量关系构式只涉及数量容纳,不涉及空间容纳或时间容纳。
明确了容纳事件的三种基本类型后,我们可以结合语料对“V+开”与“V+下”表达容纳事件的用法进行分析了。语料表明,“V+开”与“V+下”只表达空间容纳和时间容纳,不表达数量容纳。在表达空间容纳和时间容纳时,二者的关注点不同,使用情况也不同。下面将以空间容纳和时间容纳为纲,对“V+开”与“V+下”的用法特点进行描写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进而为文章开篇提到的五组语言现象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V+开”表空间容纳义时,既关注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也关注平面或容器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
1.关注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
用“V+开”表达某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情况时,强调该平面上的物体要以平展自然的状态排列,即物体在不发生挤压的情况下依次排开,并且彼此间横向不拥挤(有时还具有一定间隙),纵向无叠加。例如:
(6)由于场地狭窄,机械摆不开,影响了进度。(《人民日报》1977年9月)
(7)院子平常也不算小,那天怎的也站不开。(《人民日报》1949年4月)
(8)软硬件都上去了,来看病的村民多了,有时候房子里都坐不开。(《人民日报》2012年7月)
(9)人太多了,会客室里坐不开。(科技文献)
例(6)(7)中的“V+开”强调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例(6)中的“场地”就是空地,多指供活动、施工或试验等使用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平面空间。该句表达由于场地过窄,机械无法在与周围物体保留一定间隔的前提下摆放在那里。例(7)中的“院子”也是典型的平面空间,该句表达由于院子的面积有限,那天来的人们无法在彼此有一定间隔的前提下排开站立。例(8)(9)中的“V+开”强调容器的某一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例(8)中的“房子”是一个典型容器,但此处谈到房子能容纳多少人时,关注的仍是其地面的容纳能力,而非房子整个内部空间的容纳能力。该句表达由于房子的面积有限,当看病的村民过多时,人们无法在身体自然放松、不感到拥挤的情况下坐在房内。例(9)同理,“会客室”是典型容器,但谈到会客室能坐多少人时,显然强调的也是会客室地面的容纳能力。该句表达当人过多时,由于会客室的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人们松散地坐在会客室时对空间的需求。
2.关注平面或容器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
通常物体展开后所占据的空间要比未展开前占据的空间要大[5]。如前面提到的,伸开的双腿比蜷缩的双腿要占据更大的空间,或者人在旋转时比站立时需要更大的空间。“V+开”表空间容纳义的第二个用法就是强调某空间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例如:
(10)他和爱人住的小屋不足六平方米,他因个子高,伸不开腿,就斜着身子睡。(《人民日报》1983年4月)
(11)淋浴间小得转不开身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
例(10)中的“V+开”关注平面空间对展开物体的容纳情况,在该句中表现为小屋地面对伸开后的双腿所具有的容纳能力。由语境可推知,由于屋内地面的长度有限,不允许他将蜷缩的双腿伸开,所以只能倾斜躺卧,取屋内地面对角线的长度来满足伸开双腿后所需要的空间。例(11)中的“V+开”关注容器对展开物体的容纳情况,在该句中体现为淋浴间的内部空间对旋转身体的容纳能力。表达由于淋浴间的内部空间有限,无法满足人旋转身体时对空间的需求。
“V+开”表时间容纳时侧重对某时间段内可安排的会议、活动等数量的描述。例如:
(12)世界冠军加拿大队因国内赛事排不开,未能来哈参加比赛。(《人民日报》1997年1月)
(13)萨马兰奇表示,由于时间一直安排不开,访问古巴的允诺始终未能兑现。(《新华社新闻报道》2001年3月)
例(12)中的“V+开”强调特定时间段与赛事数量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表达由于该时间段内所能安排的赛事已经达到上限,所以加拿大队无法再参加其他比赛。例(13)同理,句中的“V+开”强调特定时间段与日程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表达由于萨马兰奇的日程已被各种活动填满,所以没有时间去访问古巴。
关于“V+下”表空间容纳的用法,除了吕叔湘、刘月华以外,邱广君和李思旭、于辉荣的研究也有所涉及。邱广君认为“V+下”强调容量的限度[6]。李思旭、于辉荣认为“V+下”表示能够容纳一定的数量[7]。这些研究注意到了“V+下”与空间容纳存在关联,但未触及“V+下”表空间容纳的本质特点。我们认为“V+下”表空间容纳时既关注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也关注容器对物体数量或体积的容纳能力。
1.关注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
用“V+下”表达某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情况时,强调该平面上的物体要以紧密的状态排列,即物体在有横向挤压的情况下排列在一起。例如:
(14)学生逐年增多,仅有四平方米的土炕坐不下了。(《人民日报》1983年5月)
(15)她回忆,前几年仅仅是他们一家5口过年,也要做上十几道菜,炖上好几罐肉,一张桌子还摆不下,吃到初五、初六都吃不完。(《人民日报》2016年2月)
(16)中文系的教室已经坐不下了。(《人民日报》2017年2月)
(17)如今,我的书房因摆不下更多的书柜,我只好在地上堆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4月)
例(14)(15)中的“V+下”强调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例(14)中的“土炕”是一个典型的平面空间,该句表达由于炕的面积有限,即使学生们一个挨一个地呈紧密状态坐在一起,土炕也无法容纳所有人。例(15)中的“桌子”也是一个典型的平面空间,该句表达由于桌子的面积有限,即使菜品一个挨一个,甚至叠加放置也无法容纳十几道菜。例(16)(17)中的“V+下”强调容器的某一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例(16)中的“教室”通常被识解为容器,但此处谈到能容纳多少人时,主要关注的仍是教室地面的容纳能力。该句表达即使学生紧挨着坐,甚至有些拥挤,受教室面积所限也无法再多容纳一人了。例(17)中的“书房”也是典型容器,但此处同样强调的是书房地面的容纳能力。该句表达由于书房面积有限,即使书柜一个挨一个地摆放,也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书柜了。
2.关注容器对物体数量或体积的容纳能力
用“V+下”表达容器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时,强调物体的叠加堆放,即物体在横向、纵向或各个方向都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堆叠在一起。例如:
(18)几天没取报纸,信箱都放不下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月)
(19)我们公司每天大约要报4000多票业务,每票都是厚厚的一摞单证,一般的文件包根本装不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
例(18)表达几天积攒下来的报纸已经超出了信箱的容积。根据常识,人们在往信箱里放报纸的时候,很难将报纸平铺排列于信箱底部,而是一个压一个地叠加堆放,每份报纸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挤压。此时,“V+下”强调的就不再是容器某一平面的容纳能力了,而是容器整个容积的容纳能力。例(19)表达单证的数量超出了一般文件包的容积。换言之,一般的文件包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单证。同样根据常识,人们往文件包内放单证的时候,很难将它们平铺排列在包的底部,也是叠加堆放。可见,此处的“V+下”强调的也是容器整个容积的容纳能力。
此外,“V+下”还可表达容器对某一物体体积的容纳能力。例如:
(20)有位顾客在五金商场买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因体积太大,卫生间摆不下。(《人民日报》1996年10月)
(21)钻机井架很高,小厂房装不下大井架,他们拆掉墙,拆了墙还放不下,干脆就把井架搬到马路边上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人民日报》1971年8月)
例(20)中的“卫生间”是一个典型容器,这里的“V+下”强调的是卫生间可利用空间的容积与洗衣机体积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由于洗衣机的体积超出了卫生间可利用空间的容积,所以卫生间无法容纳洗衣机。例(21)中的“厂房”也是一个典型容器,这里的“V+下”强调的是厂房容积与钻机井架体积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由于钻机井架的高度超出了厂房的高度,所以厂房无法容纳钻机井架。例(20)(21)所表达的空间容纳只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数量无关。
“V+下”表时间容纳时侧重对某时间段内可安排的人员数量的描述。例如:
(22)四维彩超已经排满了,排不下了。(论坛)
(23)今天面试的人已经排满了,多一个人都排不下了。(微博)
由常识可知,医生给病人看病具有时间性,因为医生一次只给一个人看病,每看一个病人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面试官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也是同理。所以例(22)和(23)表达的也都是时间容纳。例(22)的语义可概括为,在医生工作的时间段内可安排做彩超的病人已达上限,无法再多安排一个人。换言之,就是病人问诊时间的总和等于医生当天的全部工作时间,所以没有时间再给其他病人看病了。例(23)同理,表达在今天的工作时间内,面试官能够面试的应聘者数量已达上限,无法再增加了。
“V+开”与“V+下”表空间容纳时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可以表达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不同点首先体现在,二者表达该类容纳义时对物体的陈列方式要求不同。“V+开”要求物体平展排开,彼此间没有挤压,也没有叠加,呈宽松状态。“V+下”则与之相反,要求物体间有挤压、有叠加,呈紧密状态。为了更直接地展示二者在这方面的语义差异,我们自拟了以下两组例句。
(24)a.四个人坐一张沙发,根本坐不开。
b.四个人坐一张沙发,根本坐不下。(25)a.这间会议室站不开三十个人。
b.这间会议室站不下三十个人。例(24a)和(24b)的相同之处在于提供容纳空间的都是可被识解为平面物体的沙发。不同之处在于例(24a)表达当人们以松散的排列方式坐下时,由于沙发面积有限,无法容纳四个人。例(24b)则表达即使人们一个挨一个,甚至有些局促地坐在一起,沙发也无法容纳四个人。例(25a)和(25b)的相同之处在于提供容纳空间的都是典型容器会议室。不同之处在于例(25a)表达当人们以松散的排列方式站在会议室时,由于会议室的面积有限无法容纳三十个人。例(25b)则表达即使人们紧挨着站立,会议室也无法容纳三十个人。实际交谈中,人们会根据情景选择恰当的语句来表达。
“V+开”与“V+下”表空间容纳的不同点还体现在,“V+开”可表达某平面或容器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但“V+下”却不能。“V+下”可表达容器对物体数量或体积的容纳能力,但“V+开”却不能。
“V+开”与“V+下”都可表达时间容纳,但二者侧重从不同角度来描述被容纳的对象。“V+开”侧重对会议、赛事等日程活动数量的描述。“V+下”侧重对所能接待的办事人员数量的描述。“V+开”的被容纳对象的时间性直接由日程活动所需花费的时间体现,如开早会的时间是八点到九点,出席某活动的时间是九点半到十点半。“V+下”的被容纳对象的时间性则由接待某人所需花费的时间体现,如医生八点到八点半给甲患者看病,八点半到九点给乙患者看病。可见,即使都表达时间容纳,“V+开”与“V+下”也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环境。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V+开”与“V+下”表容纳义时的共性及差异性概括为下表。
“V+开”与“V+下”表容纳义时的异同表
通过对“V+开”与“V+下”表容纳义用法特点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它们的共性及差异性。下面将结合本文的结论对开篇提到的例(1)-(5)五组语言现象做一下解读。
首先,看形式上可以互换的情况。(1a)与(1b)可以互换,是因为它们表达的都是某平面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但由于“V+开”与“V+下”对物体陈列方式的要求不同,所以换后两个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并不完全等同。(1a)强调在身体自然放松状态下,床面对三个人的容纳情况。(1b)则强调身体处于拥挤状态时,床面对三个人的容纳情况。两个句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所表达的语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接下来,看二者不可以互换的情况。(2a)不能换成(2b)是因为(2a)表达由于床的长度有限,无法为伸开后的双腿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处关注的是平面空间对展开物体的容纳能力。根据我们的分析,只有“V+开”能表达这种类型的空间容纳,“V+下”则不能,所以不能替换。(3a)不能换成(3b)是因为(3a)想要表达的是由于包的容积有限,无法将所有东西放进去。此处关注的是容器对物体数量的容纳能力。只有“V+下”能表达这种类型的空间容纳,“V+开”则不能,所以不能替换。(4a)不能换成(4b),是因为(4a)强调的是特定时间段与可安排的活动数量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这符合“V+开”表时间容纳的特点,但却不是“V+下”表时间容纳的用法,所以不能替换。(5a)不能换成(5b),是因为(5a)强调的是特定时间段与可接待的病人数量之间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这符合“V+下”表时间容纳的特点,但却不是“V+开”表时间容纳的用法,所以不能替换。
本文的分析与结论也证明现代汉语中两个形式一致、语义相近的句法结构即使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互换,互换后的语义也不完全相同。面对可以互换的句法结构,在看到它们形式上的共性时,一定要从根本上把握其语义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可以互换是因为它们可表达相同的事件类型或可描述相似的客观场景。但由于它们的关注点或凸显内容是不同的,所以表达的语义往往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