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议

2019-06-11 11:20刘春芝李晓杰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高端

刘春芝,李晓杰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高端装备制造业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是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行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核心环节,是推动经济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五个方面。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基础雄厚,曾涌现出大批处于国内行业排头兵地位的企业。但近年来发展后劲与增长潜力明显不足,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落后。当前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实力已被甩出国内前十名,辽宁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次振兴”任重道远,困难极大。

行业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持。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映射出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异常严峻,人才不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人力资源数量尚且不足,人才质量就更难言提升。行业发展当务之急是抓紧“垒人头”,想方设法快速补充和积极引进人才资源,只有量的充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对于辽宁来说,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强省相比,只有弯道超车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强省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一、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现存主要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多措并举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2011年,《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正式施行,目的就是促进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但与国外及国内南方等省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相比,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有规模,无实力;有体系,无原创;有数量,无巨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根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1]。

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关键在创新,但创新的源泉是人才,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战略。仅以鞍山市人才就业市场为例,数据信息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技工类职位高居人才需求之首,占比总需求的10.18%,较去年同期增长9.89%。其中,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又位于技工类职位之首,占比总需求的39.47%,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人才需求增长26.9%[2]。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整体的人才需求“饥渴性”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辽宁省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不到位,招才引智环境配套不足

2011年至今,辽宁省先后多次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规划或人才政策文件。组织协调人才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多部门,从财力、物力及软环境建设等各方面提供体制及机制保障,优化就业环境,为引进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创造条件。政策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不兑现承诺或借口拖延的案例时有发生,极大地打击了被引进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更多的人才不敢来也不愿意来,并且在降低政府公信力方面,潜在损失巨大。

(二)薪酬待遇横向对比差距明显,行业人才“净流出”现象严重

与南方先进装备制造业强省横向对比,辽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偏低、待遇不高,过低的薪酬体系约束了个人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积累,阻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仅以技术工人为例,辽宁省城镇单位高端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均低于南方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省市,尤其是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相差至少1.5万元以上,省内很多基层技术工人纷纷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每年都有技工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奖,这本是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本土人才培养优势的积极肯定,但这些技术尖子在获奖后不久,纷纷被南方先进装备制造业省市企业或外资公司“高薪”挖走,原本每月三四千、四五千块钱的工资变成了二三十万的年薪,获奖名单演变成外省同行业的“挖才”名单。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得不面对外来人才引不进、本土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流失严重等尴尬的境况。

(三)科研人员缺乏自主权,科研经费要层层审批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资金的投入。科研经费是实现科研项目研发、同时对科研人员提供应有激励的一种物质和财力投入。为避免科研经费遭到滥用、甚至贪污浪费的现象发生,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研经费纳入三公经费管理,管理规定特别严格,不仅额度有限,而且实行层层审批制。在堵住“黑洞”的同时,过于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科研围着经费转,科研人员缺乏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严格死板的报销制度使科研经费无法使用等诟病,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造的积极性。

(四)企业缺乏人才开发与培训专项资金,财政引导资金不足

高素质的科研与技能人才是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第一经济资源。但人才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长期的投入。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培养,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但也离不开财政引导资金的投入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人才不能只“重使用轻培养”,应该承担起人才的培养培训责任,建立完善的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集智聚力。

受地区经济减速影响,近年来辽宁省财政收支不平衡加大,用于人才开发与培训的财政引导资金出现不足。同时,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缓,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务也出现困难。企业只能关注生产和短期利益,人才开发与培训专项资金投入欠缺,无法为员工制定完整的培训规划安排,员工也少有时间参加培训。员工培训投入不足,企业培训机制也不完善。

(五)缺乏高端装备制造业研究机构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理想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与核心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融合。生产性服务围绕生产者进行,既提高了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也是产品差异化优势和增值的主要源泉[3]。目前,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这种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生产性服务企业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推进功能不足。

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主体是生产企业,目前省内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研究机构,导致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研究不足。数据显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平均每个企业拥有一家以上研发机构,而辽宁平均每20家企业才有一家研发机构[4]。研究发展智库不足,智力支持不够,辽宁省80%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

(六)装备制造业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僵化,具有思维惯性

思想观念落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障碍。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思想在辽宁省根深蒂固,市场经济观念在缓慢推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惯性思维和僵化模式下。单纯的人事管理忽视了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和人文关怀,企业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也不灵活,“论资排辈”“唯职称”等现象较为普遍,个人的发展和晋升空间受限,无法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僵化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急需快速建立现代化“动态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取而代之。

二、人力资源规模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绩效关系模型

(一)实证分析样本与指标选取

装备制造业运行系统由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三个生产要素构成,人才资源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智慧源泉,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协调作用。人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高的人才资源是辽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一定数量、合宜规模的人力资源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有显著有效的影响。

为分析人才资源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者内在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效应临界值的定量规律,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源规模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模型。装备制造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各省统计年鉴没有单独列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本模型遂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数据代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

本文在对全国27个省或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在东北区域、西北区域和东南沿海区域选取实证分析样本,选取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浙江、山东、广东和江苏9个省份的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数据资料。由于2011年以后国家统一了各省装备制造业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因此本文只分析2011—2016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和行业从业人员相关性状况。

本文运用Eviews7.0计量软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照各省统计年鉴及统计局官网显示的资料,经计算整理相关数据,研究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浙江、山东、广东和江苏9省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总值(Y)与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X)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省略回归模型和分析过程,直接给出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相关性一览表(2011—2016年)单位:亿元、万人

(二)统计结果分析

1.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浙江省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与人力资源数量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效应,相互支撑作用的临界值区间为0.13-2.5万亿元。在此区间内,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数的增加会显著提高行业总产值。

2.山东、广东、江苏和甘肃四省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虽然模型均不显著成立,但应当分为两组分别讨论。山东、广东和江苏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强省,当规模以上装备制造行业总产值大于2.5万亿元时,行业的增长不再依靠人力资源数量的投入,而是转向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而甘肃省,一直作为装备制造行业不发达省份,没有像辽宁那样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行业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即使是人力资源的粗放投入,也难以促进行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体系尚待建立,资本性基础性投入仍需增加。

目前,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仍然可以依靠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5万亿元之前,辽宁省应采取长期政策与短期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短期内,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人力资源的粗放投入也可以带动行业总产值的增长,保证就业。长期看,应该做好各项政策配套,下大力气提升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依靠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等集约型发展方式维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增长。

三、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议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引擎,人力资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目前,辽宁省正处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人力资源相互促进效应的临界值区间内,唯有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和人才的不断聚集,高端装备制造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聚集人才,涉及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等社会各界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一)政府层面

1.设立财政引导基金,支持招才引智和企业培训

一方面,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对高层次或基层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各类人才的引进配备专项基金补助,并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议”,解决其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人才引进优先。

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成立职业培训部,支持企业对员工开展再培训和转培训服务,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其纳为政府定点职业培训基地,享受一定的财政性培训补助。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增强企业员工职业技能,从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2.建立监督机制,狠抓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辽宁处于偏远的东北地区,是资源能源型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资源和能源的多年开发利用,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发展调整时期,近几年人才流失严重,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引进人才形势也很紧迫。

建议建立监督机构或某种形式的监督机制,打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落实完全单方面依靠企业的软道德约束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及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确保各项招才引智政策实施到位,促进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真正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

3.“简政放权”,打破科研经费三公管理“一刀切”的僵化制度

尽快实施科研经费体制改革,打破过于严格的三公管理“一刀切”的僵化制度,实施科研经费分门别类的差异化管理,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制度。简化申报、过程及验收流程,避免“多头管理”的重复性及浪费性工作,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管理及技术决策等自主权利,并加大对关键领域核心团队、个人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倾斜性薪酬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并大力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4.树立全球化人才和竞争观念,以全球性视野引进人才

辽宁虽然是二线省份,但毕竟也是区域性大省,是东北地区的中心省份,也是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核心枢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拥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地理优势。根据全球知名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发布的《2017年领英中国高科技制造行业人才库报告》显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地,所占比重分别为22.42%、10.68%、7.01%和3.8%[5]。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不能只局限于同上述诸多制造业强省强市的区域性国内竞争,应该走出国门,树立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化发展和竞争理念。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要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条,行业人才观念也要面向全世界,立足“全球化人才和国际化公司”,以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要求引进人才。以行业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争取抢抓后发优势,以一步到位的引进人才战略模式,追赶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水平。

(二)企业层面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的最好体现就是人才的薪酬体系。过低的薪酬不仅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严重抑制了员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低下,劳动效率不高,这也是影响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工资待遇向高层次科研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师倾斜,并以员工持股等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奖金等方式予以补贴补充。

2.加强以内涵式培养为主的企业内部再培训制度

装备制造业行业的人力资源,不再是纯知识理论型人才,而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实践培训对装备制造业人才的意义极大。因此,应该建立企业为主的内部培训制度,从业务、技能和知识等多角度提升员工培训效果,增强员工职业技能,助力人才茁壮成长。注重企业内部再培训,培养模式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使员工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突破性成长,成为卓越的行业人才或工匠。

3.实施分类考核和分层考核相结合的人才绩效考评制度

企业应根据不同岗位要求,采用差异性量化考核标准,并综合考虑能力、态度和业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类与分层考核。同时,应确保业绩考核指标公平、公正与合理。

4.营造良好舒心的人才成长环境

在人才的任用和选拔上,应严格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制度,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重背景,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流动性的人才成长环境。坚持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招才引智原则,只有“用得好”,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发挥人才最大的价值和作用。要注重搭建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和舞台,下放权力,提供岗位与职位,敢于创新,善于破题[5]40。

(三)教育层面

1.人力资本投资应从娃娃抓起

未来社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化、数字化与自动化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显著特征。国内外在人类的大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已做出了明确的理论基础研究[6],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化思维培养和教育方面,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智能化、高端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显然辽宁省在儿童早期培养和学前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建议尽早尽快加大学前教育,培养技能工匠和创新型人才都需要从娃娃抓起。

2.利用省内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基础,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

辽宁省内高等教育资源比较雄厚,高端装备制造业也有一定的产业集群优势,但却没有形成行业人才聚集效应。据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发布的《2017年领英中国高科技制造行业人才库报告》显示,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高级人才多毕业于顶尖的理工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全国10所高校榜上有名,上海5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北京1所(清华大学)、浙江省1所(浙江大学)、湖北省1所(华中科技大学)、陕西省1所(西安交通大学)、吉林省1所(吉林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没有大学上榜[5]36。

辽宁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25所,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都是基础雄厚、师资较强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基础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力。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现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在专业设置导向上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靠拢,在学生培养方式上也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倾斜。例如,省政府对本地生源录取比例和人数较高的高校给予一定的财政人头补贴,鼓励更多培养能够留在辽宁工作和生活的本地生源毕业生。

同时,进一步拓展辽宁省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建立企业、政府和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密切合作机制,切实培养出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资源,使得毕业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角色,节省企业内部专项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生产效率。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格和层次

得益于老工业基地的身份和地位,辽宁省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发展基础和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口的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管理”链条的后三个环节,即生产、运行、管理[5]38。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懂专业理论,还在技术、技能方面接受过一定的训练。要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格和层次,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保障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培养和输送。

此外,应鼓励和引导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建立异地研发机构或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凝聚的产业氛围环境和各种软资源,取长补短,加快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进程。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再创辉煌的重点发展战略。辽宁要集全省之力,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的紧密合作机制,追赶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高端
高端油品怎么卖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辽宁舰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