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张昶
(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本文研究所指的疤痕子宫指经历过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确认胎盘无波及到子宫疤痕的情况下进行单活胎分娩的情况[1]。疤痕子宫因为子宫韧性差,宫缩力度小,子宫血循环复杂,子宫内不定性创口增加,其分娩风险大,根据进行再次剖宫产术分娩的原则,在产妇强烈要求并身体指标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自然分娩,其他情况进行再次剖宫产术分娩[2]疤痕子宫的自然分娩面临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产程过长、胎儿窒息等多方面风险,应进行充分的自然分娩转剖宫产的准备工作,同时加大备血量,准备自身血回收装置克服用血压力。疤痕子宫的再次剖宫产理论上应沿原疤痕进入,严格控制羊水泄出,严防手术引起的不必要的羊水污染和羊水栓塞[3]。
选取2013年2月—2018年8月本院进行分娩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36例,年龄26~43岁,平均年龄29.4±3.2岁,最短距离上次剖宫产1年5月,最长距离上次剖宫产8年4月;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分为经子宫下段横切手术组18例(参照组),及改良Stark手术组18例(观察组)。
1.2.1 病例选入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孕38周以上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宫内单活胎患者;所有患者均曾经历剖宫产手术;所有患者术前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血沉、血尿酸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所有患者胎盘附着均在子宫疤痕区域之外。
1.2.2 病例排除方法 子宫、附件及其他盆腔肿瘤患者(含癌症);身高150cm以下患者;体重指数(BMI)18.5以下患者及32以上患者;非子宫下段横切口子宫疤痕患者。
(1)参照组切除子宫时将子宫提出腹腔外,观察组在腹腔内切除子宫。(2)参照组下拉大网膜覆盖腹膜切口,观察组连续缝合腹膜。(3)观察组连续缝合腹直肌,必要时置入垫片防止腹膜疝的发生。(4)观察组连续缝合腹直肌前筋膜,不出现线结。(5)参照组使用ALLis钳夹缝合脂肪层及皮肤层,观察组对皮下脂肪和皮肤层进行直褥式缝合。
使用SPSS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使用P校验判断数据信度,使用t校验判断数据相似度。
两组患者的多点出血情况多发生在子宫上动脉与输卵管、卵巢动脉合并出血及子宫下动脉与阴道动脉合并出血;静脉出血患者均为合并出血患者;观察组术中出血点数量少于参照组(P>0.05),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手术期盆腔出血位置比较表[n(%)]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输卵管动脉、卵巢动脉的出血,观察组未发现阴道动脉出血、参照组发生1例阴道动脉出血,占5.5%;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均集中在子宫上动脉及子宫下动脉的人造瓣缝合位置出血,观察组出现2例,占11.1%,参照组出现5例,占27.8%,其他位置出血集中在子宫相关静脉的人造瓣缝合位置出血,观察组出现2例,占11.1%,参照组出现6例,占33.3%;观察组术围期出血点4个,参照组术围期出血点12个;观察组术围期出血点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0,P<0.05),见表2。
表2 术围期盆腔出血位置比较表[n(%)]
观察组术中出血最高2400ml,术中出血量超过1200ml的1例(该患者),占5.5%,该患者均采用了自体血回收输血;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超过800ml的2例,占11.1%;观察组术中出血最高3200ml,术中出血量超过1200ml的2例,占11.1%,该2例患者均采用了自体血回收输血;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超过800ml的5例,占27.8%;观察组组术后出血量最高1600ml,术后出血量超过800ml的1例(该患者),占5.5%;参照组术后出血量最高超过2400ml,术后出血量超过800ml的6例,占33.3%;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0,P<0.05),见表3。
表3 患者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表(±s)
表3 患者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表(±s)
分组 n 术中出血 术后出血 术中输血 术后输血观察组 18 436±26 214±19 233±68 157±71参照组 18 857±39 462±21 663±177 362±123 t- 9.574 9.283 9.269 9.271 P- <0.05 <0.05 <0.05 <0.05
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一般沿原刀口进入,术后切除患者子宫并对相关血管进行有效结扎;手术过程根据患者体质特异性存在较多的风险和变数;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属于高风险手术,以往临床实践中[4],该手术出血量较大,手术环境较为复杂。本文研究中,使用改良stark手术方案的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使用常规子宫下段横刀口剖宫产手术方案的参照组(t>9.000,P<0.05)。证实改良stark手术方案对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有积极意义。
前文分析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手术环境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体质患者可能给手术带来特异性的影响[5]。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无效患者和恶化患者显著少于参照组,证实改良stark手术方案对手术风险控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