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清音
节日庆典是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与海外华侨[注]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国侨发[2009]5号),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而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由于本文没有严密区别华侨和华人的必要性,便遵循田野调查地居民的习惯,统称为华侨。认同建构、地方经济发展等问题紧密相关,亦是海外华侨研究的重点之一。春节是华侨的重要节日,春节活动也是唐人街的首要节庆活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的学者从华侨认同提升[注]大橋健一(2000)「『神戸南京町』の再構築と観光」『立教大学観光学部紀要』2:36-40。王維(2001)『日本華僑における伝統の再編とエスニシティ――祭祀と芸能を中心に』東京:風響社、pp.128-138、171-188、254-264。張玉玲(2007)「観光地『中華街』の形成と発展からみる日本人と華僑が試みた『共生』」『愛知淑徳大学論集―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科篇』7:163-176。、内部关系调和[注]Chen T. 2010. Reconstru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e: The case of Yokohama Chinatown as a tourist spot.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76: Tourism and Glocalization: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ocieties, eds.Han M, Graburn N, pp.29-38.、华侨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注]大橋健一(1997)「エスニック·タウンとしての『神戸南京町』――地域の磁力と都市エスニシティの動態」『都市エスニシティの社会学――民族/文化/共生の意味を問う』、奥田道大(編)、pp.75-87、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廖赤陽、王維(2004)「ローカル·イニシアティブにおける伝統の創造――長崎ランタン·フェスティバル(春節祭)とニュー·エスニシティ」『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46:285-308。Wang W. 2010. Localized culture and Japan’s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alie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76: Tourism and Glocalization: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ocieties, eds.Han M, Graburn N, pp. 77-91. 王維(2013)「ロンドン·チャイナタウンの文化空間――他の地域との比較の視点から」『香川大学経済論業』85(4):103-150。、移民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多种角度考察了唐人街的春节活动。[注]Yeh C. 2004. “In the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in the freedom of America”: The making of San Francisco's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s. American Quarterly. 56(2):395-420. Yeh C. 2008. Making an America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王維(2013)「再創成された地域ブランドと観光資源――春節祭を事例として」『香川大学経済論業』86(2):73-129。王维:《华侨的社会空间与文化符号:日本中华街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00-112,135-152,196-206,306-312,322-327页。
除春节活动外,唐人街也有许多与地方社会需求结合的活动[注]王維(2001)『日本華僑における伝統の再編とエスニシティ――祭祀と芸能を中心に』東京:風響社、pp.188-190。張玉玲(2008)『華僑文化の創出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中華学校·獅子舞·関帝廟·歴史博物館』名古屋:ユニテ、pp.103-120。。这些活动所体现的唐人街的地方特色、及其对华侨的影响等议题却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讨论。因而,本文以南京町中秋节活动为例,在介绍南京町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本真性(authenticity)建构的视角,梳理从都市美食节到民俗节日庆典的中秋节之创办与发展过程,进而讨论中秋节活动对南京町中餐馆华侨经营者的生活经验、记忆和实践的影响。
本真性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哲学领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的相关研究中[注]Jackson P, 2015. Authenticity. InFood Words: Essays in Culinary Culture.eds. Jackson P, CONANX group, Foreword by Belasco WJ, pp.27-30.。学界倾向于认为本真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注]Van Leeuwen T, 2001. What is authenticity? Discourse Studies.3(4):392-397. Vannini P, Williams JP, eds. 2009. Authenticity in Culture, Self, and Society. Farnham: Ashgate.,研究视角也侧重于探讨建构本真性的过程[注]Kirschenblatt-Gimblett B, Brunder EM, 1992. Tourism,In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 ed. Baunman R, pp.300-30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本真性的建构涉及表象(representation)问题,即谁有权力代表其他人表达饮食文化的本真性。本真性的建构也涉及资源化问题,相关移民的研究讨论了饮食的本真性与异域风情结合后转化为大众消费资源的过程[注]Johnston J, Baumann S, 2007. Democracy versus distinction: A study of omnivorousness in gourmet food wri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3:165-204.。饮食与特定的地方[注]关于饮食与地方关系的探讨,目前较新的研究范式是关于饮食景观(foodscape)的讨论。以这一视角对中国田野的探讨,详见河合洋尚《广州西关的饮食景观建构与饮食实践》,河合洋尚、刘征宇编《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14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与日常生活》,吹田:国立民族和博物馆2018年,第151-166页。、群体以及传统文化之间象征性的联系,是评判、建构其本真性的重要标准和途径[注]同本页注释6。。也就是说,饮食本真性建构的过程是不断为饮食赋予文化表象的动态过程。饮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建构和消费,而消费者和经营者消费的不仅是饮食本身,还有其背后的文化表象。在关注唐人街饮食文化的时候,这种本真性建构源自于与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等结合的过程。通过赋予食物本真性,建构店铺、节日庆典乃至唐人街本身的本真性。
本文梳理唐人街的经营者将饮食与特定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当地饮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关联的本真性,塑造中秋节活动的过程。同时,本文亦考察中秋节给当地华侨带来的影响。本文所利用的民族志资料,来自于南京町商店街振兴组合所藏历史资料,2015-2017年中秋节活动的参与观察,2017年9月在香港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相关组织者、店主和雇员等6人的数次深度访谈。
南京町是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图1),位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中心,是具有中华特色的旅游景点商业街。南京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市场”(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南京町形成的阶段。1868年神户开港后,长崎、横滨以及广东、福建、江浙一带的中国商人、欧美人的中国人买办、佣人和厨师等来到了神户。这便是神户华侨的开端。随着华侨群体的壮大,杂居地内逐渐形成了为其生活服务的市场——南京町。此后,南京町逐渐发展为中餐馆、中药店、理发店、生鲜食材店聚集的唐人街。1899年撤销租界后,日本人也来此居住、经商。中日两国商人于1926年共同建立了管理组织“南京町市场组合”。
二战后南京町进入了第二阶段“欧美人娱乐街”(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来南京町生活与经商的大部分是日本人。1965年加盟市场组合的65家店铺中,仅23家由华侨经营。日本人经营的店铺大部分与中国物产毫不相干,而且“外国人酒吧”遍地开花。停靠在神户港口的货船的欧美人水手,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经由日本的美国士兵是这些店铺的常客。他们经常打架斗殴,导致周围的日本人不愿靠近南京町。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海洋运输行业技术的革新和战争的结束,欧美人的身影逐渐从南京町消失,使之陷入了经济萧条。
在神户市政府的推动下,南京町的商店主于1977年成立南京町商店街振兴组合(简称振兴组合),整修道路、重建房屋、打造楼门等标志性建筑,20世纪80年代中期把南京町开发为具有中华建筑特色的唐人街。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振兴组合于1987年举办了首届春节活动。从此,南京町作为唐人街逐渐被日本国内外的游客所熟知。如照片1所示,这便是正在进行时的南京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唐人街旅游景区”(20世纪80年代至今)。
如图2所示,南京町的主步行街以南京町广场为中心,东西长约270米,南北长约120米,宽8米。主街的东西南分别建有中华建筑特色的楼门,北入口则由两只石狮子看守。南京町广场也是举办春节祭、中秋节等活动的场地。
目前,南京町约有200家店铺,2018年加入振兴组合的店铺有77家,其中75%是餐饮业,而具有中华特色的店铺达到一半以上(表1)。可以说,南京町具有较强的中华特色美食街的特点。
表1南京町商店街振兴组合店构成比例[注]参照2018年6月发行的「南京町案内図」和振兴组合官网店铺介绍(https://www.nankinmachi.or.jp/shoplist/%E6%96%99%E7%90%86 2018年7月9日)制作而成。
目前,南京町举办的中华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祭、中秋节和端午节。本文重点梳理中秋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考察其与南京町的美食街特点、中日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对南京町的影响。
南京町的中秋节活动,是基于神户美食节发展而来的。1988年神户市商工会议所计划举办大型美食节活动,号召神户各个商店街、商业设施参加活动。振兴组合作为参加者之一,于1988年11月16日12-19点,在南京町广场举办了名为“纽顿马戏团”的美食节。“纽顿马戏团”借用新加坡美食街纽顿饮食中心(Newton Food Centre)的名称,用南京町的九家餐馆在广场摆摊的方式,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提供包括中餐、法餐和意大利餐等的即兴料理和其他餐饮服务。所谓即兴料理,是指厨师利用客人现场挑选的新鲜食品原料烹饪美食。
“纽顿马戏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在南京町经营广东菜馆的主厨A先生(华侨二代,1939年生)。据A先生介绍,各个出摊的店铺基本以半价向客人提供饮食,有些店铺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这样亏本的目的只为打响南京町美食的名号,吸引消费。“纽顿马戏团”受到客人好评,有的摊位开张40分钟之内就告售罄,其他摊位也都排起了长队。翌年,“纽顿马戏团”仍为神户美食节的一环于11月22日举办。出摊店铺增加到13家,提供的餐饮内容也更加丰富。由于第一届活动得到好评,第二届活动也受到了日本各大媒体的关注。
举办“纽顿马戏团”是借助神户美食节,打造展示南京町美食的舞台。借用新加坡美食城的名字是通过与特定的地点建立联系为食物乃至美食节赋予“本真性”。同时,利用即兴料理的方式表演(performance)平日里隐藏在厨房内的烹饪过程,使顾客亲眼看到新鲜食品原料变成美味佳肴的过程。顾客消费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所表达的南京町的中华文化符号。
两届“纽顿马戏团”后,A先生认为,既然是在唐人街举办的活动,就应该有更加“中国”的名字,而不是用日文片假名来标注的英文名称,故而提案更名为“好吃广场”。因为是以饮食为主的活动,希望顾客了解南京町的美食,便使用了“好吃”二字。活动名称没有译为日文对应的好吃(美味しい=おいしい)一词,而是直接保留汉字,并将这两个字的汉语发音用日文假名标注(haochi→ホウツウ)。虽然这样的名字对于日本人游客来说是陌生的,但却强化了活动的饮食和中华特色。
除命名之外,振兴组合也试图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在广场上悬挂日本人认为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红色和黄色三角形旌旗,请舞狮队表演等。活动中添加的是作为消费者的日本人已认知的中华文化符号,以提高消费者对活动的认知度。
经过“纽顿马戏团”和好吃广场,1998年南京町的中餐馆组织向振兴组合提出了把好吃广场发展成为中秋节活动的意见。他们认为好吃广场是秋天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季对应的节气以中秋最为知名。而“中秋明月”、“十五之夜”也是已融入日本的民俗文化。每年中秋当天,日本放送协会电视台(NHK)会在节目中提醒,日本的商家也会在此期间供特别商品[注]每年中秋前后日本的麦当劳会推出“明月汉堡”套餐,汉堡中加入煎蛋代表明月,汉堡包装以明月和玉兔的形象为主。由此可见全球化饮食的地方化。在汉堡中加入煎蛋与中国月饼中加入咸蛋黄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中秋节是既对应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被日本社会广为礼节和接受的节庆活动,对主办方南京町而言最为合适。
首届中秋节是以舞狮为前夜祭,中秋当天12点到19点举办名为“食宴祭”的美食活动。食宴祭一改活动参加店铺在广场提供各国美食的方式,而是依据中国中秋节的民俗,提供桂花栗子粥、汤圆桂花露、月饼、桂花伊府面和桂花陈酿。各个店铺则在门口供奉土地公,祭品是栗子、柿子、毛豆、山药等日本人十五之夜庆祝丰收而供奉的食物。也就是说,振兴组合通过饮食为中秋节活动融入了中日双方的文化符号,提高日本人对中秋节活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1999年中秋节加入了冲绳料理,“琉球的食文化”。2000年的主题是“饼”。2003年推出了儿童年糕制作的活动。以年糕做的丸子供奉土地和食用,是日本十五之夜的传统。而振兴组合在中秋节活动之上加入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也使得中秋节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可以看出,中秋节活动的发展是通过饮食,不断吸收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并将其符号化应用的过程。2005年增加了抽奖活动“福球”,奖品则是各个商铺的餐饮券和代金券。饮食文化活动仍是南京町中秋节的主角。
随着南京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来到南京町消费的日本游客对于中华元素的需求逐渐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06年第九届南京町中秋节活动,除了舞狮之外,增加了中华歌曲、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此后,太极拳、舞龙等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登上了中秋节活动的舞台。中秋节活动期限从一天延长到3-4天,舞台表演取代了食宴祭,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饮食的部分仅保留在广场附近出售月饼,其他则由各个店铺在活动期间提供中秋节特色套餐。如照片2所示,随着南京町和中秋节的发展,以传统艺术为代表的视觉系的中华表象,逐渐取代了中日交融的饮食文化符号。
2014年第17届中秋节,振兴组合恢复了好吃广场,活动时间为中秋节活动最后一天的晚上5点-8点。饮食的部分再次登上中秋节活动的中心舞台。
目前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舞台表演的中华传统文艺、祭拜土地的祭坛、福球抽奖、月饼摊位、好吃广场(照片3)和各个店铺的中秋节特别套餐等六个部分。前两个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后四个部分则是中国文化和南京町美食街特色的融合。
A先生不无感慨的说:“卖点月饼,各个店铺提供中秋特别套餐。这符合我们吸引顾客到店铺里消费的目的。”而现任的振兴组合理事长,也曾经是和A先生一同组织“纽顿马戏团”、好吃广场,到中秋节的B先生(第三代华侨,1957年生)也认为举办中秋节的目的是为了南京町的兴隆,吸引消费者光顾南京町的店铺。另一方面,随着举办活动为南京町带来了知名度,提升了他们作为南京町一员的自豪感,强化了他们对唐人街的认同。
月饼,和饺子、元宵等一样,是在特定的节日与特殊的人一同分享,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节日食品”[注]何彬(2004)「儀礼食·節句食のシンボリズム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中国北方漢族の場合」『東アジアにみる食とこころ――中国·台湾·モンゴル·韓国·日本』、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編)、pp.3-37、東京:おうふう。,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应节气[注]川濑由高: 《应节气的媒介物——对于南京周边乡村中粽子的人类学考察》,河合洋尚、刘征宇编《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14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与日常生活》,第117-134页。。从第一届中秋节开始,振兴组合就面向消费者推出了应节气的月饼。振兴组合所贩卖的月饼,是豆沙馅和豆沙咸蛋黄馅的广式月饼。月饼上面印制了“南京町”三个字,仅在中秋节期间出售。月饼是振兴组合通过日本的中华食品制作工厂专门订购的。豆沙和豆沙咸蛋黄的广式月饼,与神户华侨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最初来到神户的华侨,以广东,福建和三江的人为主,而在南京町从事厨师行业的又以广东人居多。因而,在南京町推出的中秋节活动上贩卖的月饼就是以豆沙馅为主的广式月饼。此外,豆沙也是日式点心中经常使用的食材,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振兴组合的售货员会向日本人消费者解释咸蛋黄豆沙月饼中的咸蛋象征着明月,月饼不是一个人咬着吃而是切开和家人、朋友一起享用的。除了振兴组合之外,南京町的一些中餐馆也在中秋节期间售卖月饼。本节通过南京町两家中餐馆的事例,考察月饼和中秋节对当地华侨的生活经验、记忆和实践的影响。
C先生(第三代华侨,1966年生)是南京町一家老字号广东饭店的经营者兼厨师长。最初,C先生的祖父从广东鹤山来到神户南京町经营猪肉店。二战结束后,C先生的祖母、父亲和叔伯们用从美军军营中拿回来的食品原料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在南京町开了一间小店。随着日本经济复苏,C先生的父亲把小店改为了广东饭店,兼营中华传统点心。传统点心主要是华侨婚庆所需的喜饼和中秋节的月饼。每年中秋前二至三个月,C先生的父亲便开始准备豆沙、莲蓉、咸蛋黄等馅料。酷暑之中,C先生的父亲在厨房蒸煮、搅拌月饼馅料,以食用油和白砂糖调味,和面准备月饼皮,常常大汗淋漓。C先生父亲有一种秘方,即加入中药材使得豆沙馅乌黑发亮。C先生的母亲(日本人)负责包月饼,并把包好的月饼放入刻有店名和花样的模具中压型。之后,C先生的父亲负责烤月饼。当时的烤箱每次能放入的月饼较少,仅烤制的程序就要重复上百次。多余的月饼皮烤成小猪形状的饼干,一起售卖。如此辛苦制作的月饼和饼干,在华侨中广受好评,甚至有一些日本人也年年来购买。虽然豆沙是日式点心中常用的馅料,但当日本客人看到月饼中乌黑油亮的豆沙馅时,还是忍不住表示惊喜。南京町作为唐人街被再开发之后,C先生的父母重建店铺并把厨房搬到了二楼,添置了很多新的厨具后没有地方摆放烤月饼的烤箱,才停止了做月饼。
C先生儿时常吃家里做的月饼,对月饼的制作方法也略知一二。由于每年中秋前后父母都忙着制作和售卖月饼,家里并没有一起庆祝中秋、分食月饼的习惯。C先生继承店铺后,再次出售月饼的契机是回乡省亲。中国改革开放后,C先生一家与生活在中国的大伯一家取得了联系,开启了回乡探亲之旅。南京町开始举办中秋节之后,C先生也利用回乡探亲的便利,从中国购买月饼,在中秋节期间售卖。为了购买中秋节月饼,每次回家乡都安排在公历9月初。回家乡之前,事先联系家里人,告知购买月饼的个数、馅料和价格,由家里人向制作月饼的饭店或工厂下单订购。C先生每次购买的数量很多,仅豆沙月饼就要购买200个。拿回来的月饼要贴上日文的标签和说明,放在店铺里售卖。
2012年起,受钓鱼岛事件、中秋节活动时间安排、家人健康问题等影响,C先生一家一直没有回中国老家。目前,C先生从日本的食品公司购买月饼。他笑着说,这是日本制造,卖起来也安心。
C先生表示,自己和家人从来没有一起庆祝过中秋节。以前条件不允许,后来没有人提醒。现在南京町举办中秋节活动,店铺十分忙碌就更没有庆祝中秋的时间了。至于月饼,自己为了在店铺售卖,所以要试吃,而中秋节当天却也没有什么时间吃月饼。C先生的母亲虽然是日本人,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帮助C先生的父亲一起制作月饼,做好月饼之后也会和家人一起分享。但自从不再做月饼之后,C先生的母亲就不再吃月饼了,她说那不是原来自己做的月饼的味道。
不论是C先生的父亲根据华侨群体的需求在中秋节前后制作和出售月饼,还是C先生利用南京町中秋节活动重新售卖月饼,都是利用月饼所具有的应节气的特点,获得经济收入。但是不同的是,南京町中秋节活动所售买的月饼,其背后多了对月饼与中国、与传统文化之间象征性的联系,亦即对月饼的本真性的消费。也就是说,C先生从中国购买的月饼,拥有与特定地方之间的切实联系,从而增加了其本真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从中国购买月饼之后,C先生则转而策略性的强调食品安全。
另一方面,月饼是C先生一家两代人所共享的饮食记忆。特别是对于母亲而言,月饼的本真性不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记忆。也就是说饮食的本真性判定因个人生活经验的差别而异,而这种差异又会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
在南京町经营港式茶餐厅的D先生(第三代华侨,1956年生)也在中秋节期间出售月饼。D先生的祖父在二战前从广东新会来到神户做涂料工人。D先生的父亲于1966年在神户开了广东饭店,D先生学生时代就在店里帮忙。1984年,D先生在南京町开了自己的广东饭店,2015年转而新开了港式茶餐厅。
D先生回忆说儿时吃过月饼,但那时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点心,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吃这样的点心,只不过是因为家里有这个点心便拿来吃了。儿时吃的月饼都是豆沙馅,直到自己开始经营广东饭店,去香港进货才接触到了莲蓉月饼。
南京町举办中秋节活动后,D先生渐渐了解了月饼与中秋节的关系。为了配合中秋节活动,D先生基本每年公历9月去香港购买月饼,在中秋节期间出售。如照片3所示,D先生主要是将月饼切成小块,当作甜点配合在南京町中秋节活动的特别套餐中出售。实际上,D先生的茶餐厅平时也提供类似的套餐,只不过甜品是港式蛋挞。而中秋特别套餐的意义在于月饼的应节气。D先生在南京町的宣传单上强调套餐中搭配了月饼,并向食用套餐的客人介绍月饼在中秋节的意义等。D先生一般会选择香港月饼四大品牌之一的咸蛋黄白莲蓉月饼,如2017年9月他购买了香港某品牌新推出的三黄白莲蓉月饼。他把月饼切开对笔者说,“你看,这里面有三个咸蛋黄,不论怎么切,每一小块月饼里都保证有咸蛋黄。这样很好,我们放在套餐里的时候,每个客人都能吃到咸蛋黄”。
与C先生的店铺不同,D先生一家人以及店里的香港籍厨师夫妇会在中秋节前后分享月饼。虽然中秋节活动期间店铺比较繁忙,但是D先生仍会准备月饼,放在后厨,工作之余大家随意拿起月饼品尝。品尝月饼之后,大家还会讨论月饼的味道、比较每年不同的月饼,节庆期间是否家人团圆等传统中秋节的话题。
对于D先生而言,含有香港月饼的中秋节特别套餐表达了茶餐厅饮食的本真性,这是经营层面的策略。南京町举办中秋节不仅为D先生提供了经营套餐的机会,也为D先生了解中秋节、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去香港购买月饼已经成为D先生每年习惯性的实践。而与家人和店员分享月饼,一方面是在中秋节应节气的习惯,另一方面月饼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感情、共享中秋节的纽带。
本文梳理了南京町商业组织利用跨越民族边界的民俗,特别是饮食文化,打造中秋节活动的过程,并通过月饼这一应节气的食物记述了当地华侨对中秋节的回应。振兴组合的目的是宣传南京町,吸引游客消费。总结其过程,首先,振兴组合利用神户市商工会议所举办的神户美食节,为南京町树立美食街的形象;其次,为美食活动不断赋予中华文化符号,打造与唐人街相符合的活动氛围;再次,利用中日共同的民俗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符号,将单纯的美食节发展为更加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秋节;最后,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将代表中华文化的传统文艺活动搬上舞台,而饮食活动挪至各个店铺。在此过程中,饮食文化符号退居中华文化符号之后,中秋节活动的核心从消费饮食文化转变为消费都市空间中的移民文化。
南京町的中秋节活动,与绪论中先行研究提及的春节活动之间,存在着中华表象和活动内容先后顺序的差异。一般而言,春节活动的创办是概念先行,亦即华侨或唐人街的居民、商人先拥有春节的概念,并在春节的概念之下,为其添加活动内容。而南京町中秋节活动则反之,是先举办了饮食文化活动之后不断为其加入中华文化符号,最终赋予其中秋节的名称,形成了中秋节的概念。由于活动内容和概念赋予的顺序不同,春节活动往往重视传统中华文化,而中秋节活动中则重视南京町作为美食街的经济需要。
中秋节对南京町的店铺和华侨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举办中秋节带来客流量,增加了店铺生意,另一方面赋予了包含华侨和日本人的当地人把记忆、生活体验与现在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机会。月饼在中国是应节气、家庭团圆的象征,而在南京町月饼代表了唐人街中华饮食的本真性,与故乡的联系、家庭记忆和变迁。月饼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经验及实践的表达。从店铺的经营策略来看,华侨消费月饼背后与中国、中华文化之间象征性的纽带所带来的本真性,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而从个人生活经验来看,拥有不同记忆和实践的华侨对月饼的本真性的判断亦有差异。同时,不论是个人的应节气的生活经验,还是店铺利用月饼的本真性带动消费者的经营策略,都回应了南京町中秋节活动。而这种回应又将反过来作用于节庆活动本身,营造整体氛围,通过月饼强化中秋节活动的本真性。在这种店铺与南京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饮食文化的中华象征被反复实践,提升了南京町作为唐人街的饮食和文化的本真性。
中秋节之外,南京町的商业组织也举办以粽子为主角的端午节活动。端午节活动中,振兴组合出售中国粽子,并邀请神户著名的点心制造供应商出售日式粽子,这与中秋节活动的发展阶段相类似,均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共同点来推动商业节庆活动发展。此外,不仅是节庆活动,南京町作为具有美食街特色的唐人街,其日常饮食中富含的中华文化,及其对华侨、唐人街乃至中日民俗文化影响还需要今后更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