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铁 共享未来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新时代智能地铁建设及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综述

2019-06-10 06:51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19年5期
关键词:分公司运维智能

◎阎梦华

20年来,上海地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跨越,如今已全面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成了公共交通行业的主力军。2019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705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2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已突破1329万人次,运营网络规模领跑全球。上海地铁发展速度之快,被世界地铁协会称为“世界地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与速度相匹配的是什么?是科技的因素,更是人的因素。近年来,主要承担上海轨道交通车辆、供电、触网、通信、信号、桥隧、线路结构等专业设施设备的维护保障任务,以及物资采购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的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维保公司”),通过 “从工人迈向大师”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工匠队伍,同时更通过不断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走出了一条 “智慧地铁”的智能创新路。

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在 “智慧地铁 共享未来”2019中国长三角轨道交通维保人才论坛即将召开之际,通过拆分Share五个字母并提炼成五组关键词,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地铁维保高技能人才的 “Share”之道。

工作综述

Share 之一:Safety·安全

安全导向,保障交通脉络,通向都市新生活。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调研上海地铁,他强调:“超大城市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时时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里。”

面对日益繁重的运营生产任务,公司紧紧围绕“精检细修,安全可靠,为通向都市新生活保驾护航”的共同使命,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把控安全质量,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营。

聚焦质量安全,提升地铁运维质效。随着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设备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设备压力大、力量摊薄、检修效率低及资源占用多等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重要设施设备的互相支持与互为备用能力,减少长期高负荷运作压力,通过冗余配置,确保运营安全、有效降低故障率。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技术骨干的人才储备,培养一批履职尽责、业务精干的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Share 之二:Hero·英雄

人才导向,塑造城市英雄,引领行业新标杆。

今天,在上海城市的地下,每天都有着大大小小十几条地铁线路繁忙运营。在地铁安全有序运行的背后,有着一群“地铁人”。不仅有日常可见的站务员、列车司机,还有无数“看不见”的维保人。每个昼夜交替,他们都默默坚守在地铁一线,用平凡的工作成就地铁人的不平凡。他们是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作出贡献的“城市英雄”。

培养一批敢担当、勇创新、乐奉献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适应申城地铁的发展要求,成了当下的首要任务:公司于2014年启动了“从工人迈向大师”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近几年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5个、上海工匠3名、上海智慧工匠1名、上海市劳模2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市级千人技师8名、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名、地铁创新工作室5个、地铁工匠6名、集团级首席技师6名、各类科研项目95项、国家/市级各类资助科研项目5项、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等各类奖项超过123项、获得专利72项。经过探索和实践,公司经历了“谋、选、培、塑”四步走策略,打响了人才队伍建设攻坚战。

Share 之三:Ability·能力

能力导向,展示拿手绝活,合作交流地铁人。

企业发展,重在用人。维保公司近年来始终致力于职工岗位技能的提高,开展“从工人迈向大师”高技能人才三年培养项目,通过不同层次、工种的学习培训、立功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技能水平过硬、业务能力娴熟的骨干,而他们的能力更在公司的打磨下进一步提升:

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发展通道。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把高技能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和环境中去,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上的关键作用,逐步建立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聘用制度及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建立赛练结合的应用机制。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选树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级、行业级技能比武,试点开展“教练式”班组长定制化培养班,根据分公司主体工种的技能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实操、精益管理、心理辅导,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抗压能力。

Share之四:Renovation·革新

创新导向,探索智能运维,紧跟时代风向标。

近年来,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公司不断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经验型计划修”“感知型状态修”“专家型故障修”三结合,建立了以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主的维修2.0模式。

面对地铁增加运能、延长运营时间、缩短夜间维护的叠加挑战,公司主动应对,依托大数据平台、借助科技手段,不断完善智能运维体系建设:车辆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对车地无线传输、轨旁综合检测系统、鹰眼等系统,实现对列车状态监测、故障系统分析、运行预警、远程故障实时查询等功能,形成基于技术支持的大数据管理模式;通号综合运维系统开发、MSS维护支持系统、直流负荷在线监测系统、弓网在线监测技术、保护区数据信息平台等各类在线系统,通过智能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完成了各线路的集中监控,进而改善了维护作业模式。

未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管理结构,加速成果转化,加深区域化科研合作,将成为公司的必然选择。

Share之五:Enlighten·启发

发展导向,对标一流标准,打造都市新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新蓝图,对标一流标准,企业要提升格局,用长远的眼光开展下阶段工作。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以工业4.0、智能运维等高新科技、高新应用为导向,培育“最强大脑”,提升孵化力度,探索产业工人发展新路径,打响继“从工人迈向大师”后的上海地铁新品牌。同时,将继续培育榜样文化,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维保的劳模先进、大师工匠、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将引导职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将引导职工“讲责任,勤钻研,乐分享”。

基层经验

车辆分公司:地铁智慧力量的领跑者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增至705公里,日客流量超过120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60%,运营网络规模领跑全球,上海地铁车辆保有量也在不断扩大。回望20年前,上海地铁的列车仅有45列,270辆;2018年,列车达到856列,5116辆,增加了近20倍。未来,上海地铁列车总量仍将快速增长,到2021年底,上海地铁列车数将达到近1200列,7400辆,稳居全球前列。

从零到一百的傲人突破

凭借着创新、敬业、求精的职业精神,车辆分公司由上海智慧工匠陈朝所带领的智能运维团队应运而生,在上级公司党政的指导下,开始为上海地铁网络化拓展运维压力寻找解决方案。

可以自豪地说,团队所开发的10号线远程关键信息传输系统是目前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第一代雏形。10号线目前配备的远程关键信息无线传输及图形化显示、控制系统输入输出模块冗余、控制系统自复位功能、关键继电器冗余、空气开关自复位功能等功能已经在实际运用中获得了验证,并成为全国地铁无人驾驶的标准配置。从零到一百的傲人突破,车辆智能运维团队出色完成了。

大数据让机器“睁开双眼”

此后,团队担负起了建立车辆在线检测系统的重任,开始琢磨如何通过大数据,让机器自己“睁开眼睛”发现问题。

通过在第一代雏形上大胆设想,团队不断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等前沿理论,成功建立了围绕车辆全方位数据及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地面大数据平台,将原本上海地铁运维被动的“计划修”向“状态修”推进。在解决一个个难题后,“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应运而生。根据列车运营和检修需求,联合国内专业院所、高校和生产厂,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了车辆智能运维系统。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领域,陈朝带领的智能运维团队在上海地铁突破性地完成了大数据技术与车辆维修的紧密结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深度结合,打造了智能化列车检修新模式。

“智能运维”为城市注入无限可能

2017年底,17号线开线伊始,“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同步上线。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车辆检修由日检演变为8日检,检修内容和频次增加,而人员却大大减少,人车比由0.6减为0.33,为历史最低。同时17号线的运营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018年17号线列车无运营故障间隔里程超过10万公里,相比过去新线开通首年的运营水平提升了63.7%。在延长检修间隔的基础上,列车不回库检修也成为可能,土地为不可再生资源,检修基地可缓建或占地面积减少。2021年底,智能运维系统覆盖上海全路网18条线路1000余列车和全部27个检修基地。

在车辆分公司人才倍增计划的帮助下,智能运维团队不断培养人才,并将匠心精神发扬光大,通过1:1增加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三类人才,从而打造新阶段车辆的三支新型人才队伍,即系统后台管理队伍、专家咨询决策队伍、高技能维修队伍。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车辆分公司打造睿思智联“三师”工作室,围绕产学研共同开展智联创新建设工作,以车辆智能运维系统为支点,让“传统检修”彻底迈向“智能检修”,打造上海“智慧地铁”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

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建成,将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的标准化及模块化,有助于建立全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各类运维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体系规范,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目的。

通号分公司:多元化“慧平台”助力“智慧通号”

随着上海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二字已然成为上海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代名词”。通号分公司借助上海建设“智慧地铁”的契机,以“智慧通号,为申城地铁保驾护航”为共同使命,将“智慧通号”的理念和企业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分别在科技创新、文化融合、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等领域,搭建了“慧科技”“慧讲坛”“慧人才”“慧通号”等多元化的智慧平台。

“慧科技”平台

在科技创新方面,分公司搭建了“慧科技”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了智能运维平台,以大数据信息为切入点,在原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加快推进智能运维平台建设步伐,使设备监控数据覆盖率达70%,关键系统设备可基本覆盖;建立了人员能效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分析,形成符合通号各岗位特点的多维度人员效能画像,通过数据画像统计指标,对分公司各业务现状及趋势进行总体可视化展示,提供决策依据;开发了物资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实时更新,为物资管理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将形成以网络化为依托的“集约式、低冗余”的物资管理体系。

“慧讲坛”平台

在文化融合方面,分公司搭建了“慧讲坛”企业文化宣讲平台:开展了“慧讲坛”企业文化主题宣讲活动27期,共有2000余人次参与,正好对应分公司提升职工参与感、获得感、满意感的初衷。其中,有分享精细化管理有效做法的管理类宣讲,也有探讨生产难题的技术类宣讲,还有鼓励青年学技术的学习类宣讲,通过不断地开展“慧讲坛”宣讲,让智慧理念得以广泛传播,让通号文化得以全面融合,使一线员工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与企业共发展”的真正内涵。2019年,分公司对“慧讲坛”平台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升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线下“四慧”板块(即:慧管理、慧现场、慧青年、慧书屋)和线上“三微”板块(即:微课堂、微视频、微语音),鼓励通号职工向先进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社会学。

“慧人才”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分公司搭建了“慧星”“慧师”人才培养平台,厚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应对企业管理转型变革做好了充分准备。分公司确定了“慧星”“慧师”三年培养计划,制定了管理及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年培养方案,开设了新星、匠星、新师、明师等四个培训班,2018年共计培养162人,确保了企业人才储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分公司对管理、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育的目标。

“慧通号”平台

在思想引领方面,分公司创立了“慧通号”新媒体宣传平台。2018年推送微信258篇,阅览量达21万余人次,累计转发1.2万次,转发总人数接近8000人,互动留言304条。围绕重大工程、进博保障、先进典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通号第一线、红色风向标等十大常驻版块的基础上,又新推出了保进博、战高温等5个大系列和精益现场、国庆值守等3个小系列的报道。值得一提的是,由通号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早安,晨之美》也通过“慧通号”平台进行了发布,影片弘扬了通号人的职业精神,振奋了地铁员工的工作士气,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共鸣,并被新闻晨报、上海交通、申通集团和维保官微先后转发,视频观看点击量达到2.9万+。

工务分公司:信息化 科技化 装备化

随着市民对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在上海地铁采取“延时运营”的背景下,工务专业检修作业时间被逐步压缩。工务分公司以“信息化、科技化、装备化”为建设目标,构建智能运维新模式,提升设施维护水平和效率,努力适应节奏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严的超大规模网络运营要求。

依托大型装备提升检修水平

工务分公司逐步引进包括轨道检查车、钢轨探伤车以及焊轨车等在内的大型专业轨道检修装备,并组建了专业分析团队。大型装备的应用逐步加大了轨道几何状态、伤损装备检测及分析力度,提升了轨道检测效率、质量和水平,改变了原先低效的人工检测方式,提升了轨道安全状态管控力度,为提升市民列车乘坐舒适度提供了专业基础。工务分公司将继续提升大型装备检修力度,发挥大型装备的检修优势和作用。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运维能力

探索新型科技手段应用,通过工业相机成像实现隧道病害自动识别,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保护区巡查的高密度覆盖。探索新型维护技术的运用,推广普通道床改浮置板道床的运用,研究既有线浮置板更换方案,研究复合腔体在隧道修复中的运用等。成功研发了双液微扰动高效注浆工法、地铁隧道病害三维动态激光扫描检测技术等多项技术工法专利,分别获得上海市先进操作法以及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银奖等。此外,复杂环境条件下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与控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大型专用检测维护与应急抢修装备体系研究等多项科研或咨询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奖和市级科技进步奖。

推进信息建设提升管理效率

工务分公司顺应互联网+以及智能运维趋势,成功研发各类信息化系统,有效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及水平。通过投用地铁安全保护区地面巡视管理系统、地铁安全保护区项目监护云图管理系统以及移动点巡检系统,形成对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的有力支撑。工务分公司自主研发,并在国内率先投用轨道数据管理平台,平台涵盖计划管理、施工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复核管理等功能,形成业务链全流程管理,将上海地铁全路网轨道数据集成,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指导维护部门检修作业,为今后轨道状态大数据分析建立基础。

培育工匠队伍奠定人才基础

构建智能运维新模式,设施运维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在上海轨道交通超大规模网络背景下,面对设施维护工作中的问题难点以及迅速增长的设施维护量,工务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传统工匠”攻坚克难,也需要“智慧工匠”务实创新。

工务分公司重视“传统工匠”培养,同时关注“智慧工匠”培育。通过技术比武等形式,提供一线作业人员展示平台,通过技术切磋互相学习,提高作业水平。同时,工务分公司设立“道钉奖”作为最高荣誉,表彰一线员工中的佼佼者,激励员工充分发扬扎根一线、勤于奉献的工匠精神。

在智能运维新模式下,为加快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工务分公司在原鲍欣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6个技术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夯实一线工作基础,解决一线生产难题,提升一线作业效率和质量,推动工务专业智能运维建设。

供电分公司:多维度的人才梯队建设

供电分公司从智能运维建设之初,依据ISO9000、ISO55000等国际标准,建立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系统平台,坚持以数据为核心,以业务服务共享为导向,全面建立能够感知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判设备故障,实现数据决策分析的智能运维体系,通过智能运维运用,已获得了一些阶段成果。

设备运维效率提升。2016年,供电分公司在9号线实施了智能运维1.0,通过应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变电站设备远程监控巡视、环境温湿度监测、故障远程录波等众多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设备运维效率,9号线实现线路一体化管理、变电站八大设备体系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故障处置效率提升33%。

人工成本降本增效。通过9号线智能运维1.0实施后,人工巡检量减少了85%,9号线三期新线接管没有新增一名员工,节约人工57人,一年人工成本相当于抵消智能运维一次性建设投资成本。

智能运维创新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供电分公司在17号线实施智能运维2.0,17号线两座主变已实现无人值守模式;停车场可视化接地技术可节约单次任务15分钟;智能机器人实现设备状态自动巡检;接触网手推检测装置相较人工方式效率提升100%。

后备人才辈出。通过智能运维建设,供电分公司已搭建了多支不同专业的“智能运维后备军”,分公司层面已组建20余人的跨职能部门联合智能运维团队,主要搭建智能运维顶层设计架构。9号线成立了一支10余人专研设备深度维修的团队,能够自主完成设备保护装置录波调取、调试平台搭建等问题,还成立了一支10余人的多职能运维团队,每名队员基本能够掌握两项维修技能,实现多专业岗位复合。17号线成立了一支6人的智能运维现场团队,深入与设备厂商对接,不断学习掌握系统维护层面技术。

为了更好适应超大规模网络运营发展需求,供电分公司以“三个导向”(树立人才强企的政策导向、建立勇于争先的激励导向、健全齐头并进的培养导向为抓手),打造一支适应于供电设施设备智能运维体系管理所要求的人才梯队。

构建包容开放的人才成长氛围。供电分公司已打通各类人才发展途径,使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均能发挥所长。未来还将试点运用OKR管理方法,对创新型人才、科研型人才进行管理,建立容错试错机制,使青年才俊充分发挥脑力,让他们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运用岗位胜任力模型,对智能运维人才从不同维度进行精准描述测评,对人才的短板弱项进行个性化定制培训,不断提高智能运维人才的综合能力。

多渠道搭建人才孵化平台。供电分公司已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西门子、施耐德、ABB、上海航天电源等众多高校院所、设备厂商初步建立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筹建多专业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利用更为专业的检测仪器、更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更具实效的实际应用,帮助提升青年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致力于通过上海轨道交通的大修改造项目、新线建设项目、C3大楼建设项目、增能补短板项目等多项实战项目,以项目不断历练青年人才,让他们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打造多层次智能运维人才梯队。智能运维建设是不断发展前行的,同样,人才培育也是需要多维度建设的。供电分公司计划在未来建立能够自主构建智能运维顶层设计框架,系统谋划智能运维建设方案的智能运维管理型人才队伍。建立能够自主进行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软件编制、设备系统优化改进等方面的智能运维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能够自主进行智能运维设备终端维护、设备改造、设备调试等方面的智能运维技能型人才队伍。

物资和后勤分公司:“良匠”精神引领智能运维发展

物资和后勤分公司将“良匠精神”融入企业,把“良匠精神”发扬传承,用“良匠精神”服务一线生产,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推动智能运维各项工作的有效发挥。

以“点”带“面”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2015年4月,物师佰徒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以技能骨干人员为基础,充分结合物资和后勤分公司工作性质,做好深层问题发现者、现场问题解决者,并针对性地基于生产实践的问题,聚焦创新和改良操作模式,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改良,进而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物师佰徒工作室围绕物资和后勤分公司物业管理板块的技术标准和作业流程,解决基地现场服务过程中的难点、风险点,促进人才的纵向培养,增强队伍人才深度;以工匠讲堂等技能授教促进人才横向培养,提高人才队伍广度。

2018年度,通过开展电器基础知识、物业电工维修两讲内容,以理论知识与实际现场故障维修相结合的方法,进而增进物业现场维修人员理论知识储备量,更利用知识进行解决并分析故障,培养现场物业班组维修师傅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分析现实物业维修过程中的故障维修案例并与基础电工知识相结合,进而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师徒带教开启从工人到良匠的转变

师徒带教是分公司物业版块一线生产员工独立上岗前的传统培训方法,师徒带教在培养地铁物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高技能人才梯队方面有显著效果。在师徒带教环节中,良匠的技能传授迅速促进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通过工作经验多、技术能力硬的老师傅传、帮、带、教,使新鲜血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适用于技术性较强的一线生产岗位的新员工或转岗员工的培训。让每一位徒弟学会良匠技能,最终走出自己的良匠路线。

物师佰徒工作室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除广泛吸收一线班组业务骨干外,更充分发挥物业部门有抱负、有能力的大学生“新势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在这一种人才培养中,工作室研究生袁飞带领的小组,利用新技术革新热水供应方式,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与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方式有效实现的低能耗、高体验的供水方式,该项技术革新获得2017年维保先进操作法。

探索轨交基地网络化服务新模式

在推动智能运维工作方面,分公司计划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智能物联工作室”的挂牌运作,旨在实现智能物联在地铁基地的运用和推广,剖析智能物联现实业务运用,设置为三大业务板块:设备管理板块、资源管理板块、园区服务板块。

目前地铁基地所辖范围下的设施管理主要依靠高强度的人员巡检、抄表,出现问题后靠人工指派等手段来实现维修服务。智能物联的运用,通过机电设施的物联网系统建设,以智能机器承担简单重复的人工工作。

在不久的未来,智能物联将会覆盖、延伸到全路网30多个基地的整体物业管理。工作室的规划紧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安全、效益、效率、服务的管理方针要求,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工作室则会结合物联网及5G等新技术的大发展契机,运用新技术。在感知层面,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设施设备管理进入数字化;在认知层面,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形成趋势判断,以服务于管理提升;通过终端层面,让设备状态信息多渠道地推送给我们维保人员,形成最及时的服务响应,智能物联终将改善和提升轨道交通基地的发展。

对话领导

搭建长三角轨道交通共享平台

董辉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记者:长三角轨道交通论坛召开的背景何在?

董辉:长三角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维保公司积极贯彻、响应集团战略部署,开展各类联合行动。希望依托长三角平台进行联动,为2021年全球技能大赛不断储备技能人才,同时为每年的全国轨道交通技能大赛输送新鲜血液。

基于此背景,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维保公司希望以“智慧地铁,共享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长三角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专家和嘉宾,共同探讨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技能水准、共赢发展的核心命题,共同推动长三角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轨道交通,在全国乃至全球轨道交通产业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记者:即将召开的长三角轨道交通论坛,将会为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董辉:面对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我们轨交行业的科技创新力仍需不断加强,我们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峻。我们不能坐井观天止步不前,希望通过论坛,共同搭建共享资源的平台,研讨发展思路、交流技术经验、互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与其他长三角区域城市轨道交通同行交流分享上海地铁人才培育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智能运维带来轨道交通新发展

张凌翔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者:目前上海地铁日均客流已突破1300万人次,面对如此超大规模网络的轨道交通运维压力,维保公司是如何确保这些列车安全运营的?

张凌翔:进入超大规模网络运营阶段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不仅在规模体量方面有了“量级上”的提升,同时也在网络结构功能和装备系统方面带来了“品质上”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网络的运营特点,从网络化运营管理初级阶段向更深层次迈进,对现场管理、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针对现场管理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各专业分公司的现场管理水平。

人才方面,我们已实施专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工程。

同时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打造高效智慧地铁,以设备来代替人,用技术来提升效率。

记者: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智能运维”?

张凌翔:智能运维系统是未来智慧地铁的载体,通过它,推广全自动运行、在线监(检)测、智能化维护等新技术,增强网络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系统装备、运输服务与运营管控能力。

目前维保公司在5个专业均已完成部分线路设备的状态信息采集,已开展了23个功能版块40余项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前不久,我们还配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召开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国家示范工程启动会,进一步巩固前期智能运维体系建设成果。

做职工技能提升路上的“垫脚石”

赵天虹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记者:在职工技能提升路上,企业工会主要扮演了何种角色?做了哪些努力?

赵天虹:对工会来说,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一种职工技能提升路上的“垫脚石”和“经纪人”的角色。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线技术工人明确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发展,意识到“从工人迈向大师,并不遥远”。

近年来,工会以“从工人迈向大师”项目为主要抓手,不断完善建立包括首席技师、大师工作室、先进操作法、金点子征集、创新发明、标准化班组、精益化管理、QC项目攻关等具有维保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逐渐形成了从新职工入职培训到专家培养的一

系列阶梯式培养通道。

记者:未来,维保公司的人才发展方向何在?

赵天虹:网络化运维对管理型、技术型、复合型等多方面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首先,工会将继续以“从工人迈向大师”高端技能人才体系为核心,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搭建学习交流、成果运用推广的平台。

其次,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设施设备维保质量水平持续提升的有力保障。大数据分析人才、综合监控专业人才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后续我们将以卓越工程师梯队为核心,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手段培训运用为抓手,推进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同时也要打造一批复合型能力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团队。

最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好维保公司人才队伍,给予大家最适宜的平台、最宽容的机制和最丰富的资源。

记者手记

智慧地铁呼唤高技能人才队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地铁,让生活更便捷。而随着上海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二字已然成为上海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上海“智慧地铁”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全息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能力,打造业务智能联动、资源智慧配置的地铁运输及服务系统,这是未来智慧地铁的发展方向。

技术是手段,人才是关键。在今天建设上海智慧地铁的进程中,需要一大批与时俱进、增长本领的大智慧技能人才。现在的劳动不是蛮干,不只有苦干,还应该有巧干、精干。在新形势、新技术的更迭背景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更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专业分工更细,专业面进一步拓展,增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等。

作为申通集团下属的交通设施设备保障维护单位,维保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走出了 “从工人迈向大师”的生动实践,尤其在近两年积极探索智能运维系统等前沿科技手段,将利用新技术与培养人才相结合,为公司输送了大量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工匠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分公司运维智能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风电运维困局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
General Electric’s Innovation
COACH Inc. in 2012Its Strategy in the “Accessible”Luxury Goods Market
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