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效果评价

2019-06-10 03:0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稳定期阻塞性出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有害颗粒、有害气体、吸烟等[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直接累及患者的肺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效应,疾病在当前有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气促、咳嗽及喘息,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5]。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吸氧、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改善,使患者逐渐进到稳定期,针对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者安全护理促进患者康复。在本研究中,具体探讨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行安全护理干预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处在稳定期[6]。(2)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本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它对患者肺功能影响的慢性疾病者,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为(62.4±3.1)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2±2.3)年。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1.9±3.3)岁;患者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9±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遵医嘱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患者的安全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1)责任护士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了解患者当前的实际情况。此外责任护士还需要对患者呼吸能力、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进行评估[7-10]。根据患者机体状况的评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评估,制定出科学的护理对策,同时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护理对策,加强护理中的安全教育。(2)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安全护理的主体是患者,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健康教育过程,需耐心询问患者当前的病情状况,对患者掌握的医学知识的情况获得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较高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上,主要是为患者讲解疾病原因、稳定期注意的事项等,患者如若存在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教导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3)指导患者在平常中需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早饭前为排便最佳时间,不管是否有便意均需坚持定时如厕,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指导患者在稳定期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如缩唇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炼等,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上下楼梯、步行等,具体运动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在患者出院时,需要组好出院时的指导,教导患者及家属一些注意事项,避免因护理不当所致患者返院情况发生,同时护士需定期随访患者,告知患者进行入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及出院1个月后,均评估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呼吸指标具体变化情况。(2)护理前、出院时、出院1个月均应用Barthe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指标

出院1个月两组PaCO2水平均较护理前下降,PaO2较护理前升高,但观察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呼吸疾病,在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及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的背景下,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1-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为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的时候,常常是给予患者行吸氧及抗感染治疗等[1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相关指标变化对比(mmHg,±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相关指标变化对比(mmHg,±s)

观察组 41 46.23±7.21 34.41±6.87 73.36±5.27 93.03±6.65对照组 40 46.15±7.18 38.84±7.02 73.24±5.21 84.45±6.15 t值 - 0.050 2.870 0.103 6.025 P值 - 0.960 0.005 0.918 0.000

表2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观察组 41 42.15±6.24 65.58±7.26 82.24±8.03对照组 40 42.08±6.21 56.63±6.89 74.41±7.34 t值 - 0.051 5.688 4.577 P值 - 0.960 0.000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改善,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中还需要给予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16-1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稳定期的护理干预中,除了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及用药指导等,好需要强化患者的安全护理[19]。安全护理干预的实施主要是考虑到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几率较高,致残率高,通过安全护理及安全教育的实施,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接受治疗[20]。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稳定期患者还常常因呼吸困难及自身自由活动受限而产生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负面情绪的产生常会影响治疗的配合度,进而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预后。针对患者的这种状况,在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意识到负面情绪对于疾病治疗的不良作用,使患者尽可能的控制自身的情绪情感,如此帮助患者顺利接收治疗,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本次研究中,探讨了给予患者安全护理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PaCO2、PaO2这两项呼吸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不同时间段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幅度上,观察组也明显大于对照组。综合上述的结合可以得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稳定期的患者,强化患者的安全护理对其呼吸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意义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稳定期的患者,临床中在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安全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稳定期阻塞性出院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第五回 痊愈出院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