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2019年7月10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落下帷幕,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无数人额手称庆。
一些小伙伴很纳闷,我泱泱大国,世界文化遗产多了,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这一次非同寻常。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12月,故宫博物院等六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开始登上世界舞台。然而,西方主流学术界并不认可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他们认为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多年,只承认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始。因为中华文明虽然有五千年,但是真正能提出有力证据的文明史只有三千多年(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其他的只是在文献记载中,而文献记载是得不到学术界认可的。
但是,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落槌的那一刻,意味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终于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千米处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首次在这里发现,并确认为古文化遗址,历经四代考古工作者83年的考古发掘,一个神秘的古文化遗存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
广阔的良渚古城有四个北京故宫那么大,略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长1800米至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米至60米不等,地基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着4米多高的城墙。
在良渚古城内,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反山墓地。
仅仅这样一座城池还不能说明良渚古城的不凡,良渚古城的城外还有复杂的水利系统,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距今已经有4700年至5100年。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古代良渚古城很容易受到山洪的冲击。良渚人首先在外围兴建防洪设施,使整个遗址趋利避害。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体组成,目前已发现共有11条堤坝遗址,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北两组坝群,一高一低,构成了前后两道防护体系,既有利于防洪灌溉,又有利于百姓取水和商业漕运。
根据水利专家对溢洪道位置的估算,整个外围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的储水区,蓄水量可达275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
外围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紧密结合,除了具有水利的科学意义之外,良渚古城还将中国水利史由现知最早的春秋和战国时期往前提升了整整1000年。外围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交通运输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水稻栽培是當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各个氏族部落还会从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种植。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犁耕不仅可以节省劳力,提高农作效率,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地力,还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农业生产水平也因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除草施肥用具,说明当时良渚人已经懂得给稻田施肥除草。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良渚遗址,我们看到磨制精致的石器,有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等器形,还有大量的竹编器具,工艺水平相当了得。另外,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点多,分布面广,尤以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良渚玉器形制优美,加工精细,图案常以卷云纹为地,主要纹饰是神人兽面纹,构图严谨和谐,富有神秘感。玉器加工不仅需要高超的切割打磨钻孔等技术和工具,图纹雕刻更彰显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如此,有人据此提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玉器时代。在出土的一些玉器上发现了不少神秘的符号,虽然现在还不能证明是文字,但也不能否认它不是一种远古文字的起源……
良渚遗址距今5300年至4300年,那时的良渚人就建立了高度文明的王国,他们建城池、修水利、编制竹器、养猪种稻,有精神信仰。这真是一个无比辉煌的远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