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会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与部分标准化操作都可以用智能机器人来替代。高校会计专业必须正视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积极转变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会计人才,更好地应对科技进步给高校会计人才教育带来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指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9-0127-03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会计理论与实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会计静态模式向管理会计动态模式转变,会计的计划、决策、分析等职能凸显了出来。在当前的人工智能环境下,社会需要会计业务熟练、信息技术较强、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人才。高校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以职业需求为基础,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至今,在计算机行业、银行业、会计行业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传统的会计行业中,会计的核算工作大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但是当前的大部分会计工作都可以用会计软件来处理完成,节省了人力。2016年,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宣布和Kira Systems联合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税务等工作中,这一科技创新对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内部的财务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财务管理向着智能化、多元化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财务共享时代要求财务人员由核算、报表等事务性工作转向财务战略管理工作。未来会计的目标是为管理层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随着ERP系统功能不断完善,财会工作重心转变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管理领域。财务人员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录入、核算工作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财务的功能偏向于管理与分析方面,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高学历财务人员。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市场功能体现为信息交流功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会计核算能力、合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高校会计教育应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模式,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会计信息化是网络环境下管理层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会计信息化可有效规避会计电算化孤岛问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被信息化技术取代。信息化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2],导致培养的会计人才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从整体上来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质化比较明显,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在基本素养、专业技能方面都很类似,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缺乏信息化方面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开设较少等方面。高校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低年级学生在基础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高年级课程安排緊张,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等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较少,学生的知识结构、核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综合素养不高。部分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普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陈旧
会计实践课程多为基础性会计软件实训,缺乏会计综合实训等管理型实训,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教学中仍以灌输方式为主,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学生死记硬背会计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导致学生不能将信息化融入到会计实践中[3]。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缺乏对企业的动态跟踪,教学案例一般为大型的上市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案例研究不足。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方法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考核学生知识能力的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还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考试内容多为客观题类型,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考核。考核对学生的要求偏低,考试课程难度较低,学生提交的结课报告多为网上抄袭,学校缺乏有效监管,影响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实践课程仅对规范性进行简单的检查,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因此,要不断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展跨学科学习,突破某一学科的范围界限。会计的本质是一门商业语言,沟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国内的会计教育体系,应该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掌握。此外,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扩展培养的渠道,结合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将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4]。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时代的要求,将学生从就业岗位的适应者,逐步向岗位的创业者培养。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会计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诚实品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教师团队质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者、落实者,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教育团队具有时代先进性和创新性,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接受有关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推广新的教学模式[5]。可以邀请校外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如企业的高层、互联网先驱等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行业最新的知识讲座与培训,用最真实的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加大专业教师在企业顶岗锻炼的力度,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将顶岗锻炼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所在单位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充足保证,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分批次进入校外合作对口企业顶岗锻炼,很多教师走进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以及企业最常用的会计知识体系,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三)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会计教学应增加财务信息化模拟实践、计算机审计等实践课程。通过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局素养。如通过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系统教学,将抽象的财务管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使学生在市场分析、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将各类资源、计划及时有效地以会计信息形式表达。在知识、能力、素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关联性,构建多学科理论框架体系和专业的主干课程群,形成专业课、通识教育课、选修课及实践课组成的多元课程体系。可以与其他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比如与工商管理学、金融学、信息管理等专业融合,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与数学专业融合,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与机械电子等专业融合,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产品的设计及生产工艺,提升学生的成本核算的能力;融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减少替代性高的会计实训,加强学生管理会计的实训,与校外对口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大一下学期就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财务会计的实习,让学生熟悉会计流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大二下学期进行课程实践和专业技能的仿真和模拟实训,比如,模拟纳税实训、模拟审计软件等实训,让学生通过实训,综合运用课程知识,不断获得职业技能。大三下学期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的学生阶段,这个阶段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应以专业实践为主,在学校开展5—6周的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后,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积累经验,完成学生到职业会计人才的转变。
(四)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意将信息化融入到学科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信息化、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学分在各知识体系中的比例,應当精简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充足时间。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化嵌入理论开展新型教学方法,培养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课堂讲授是会计教育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缺乏生动性,高校会计理论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使会计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讲授财务分析理论课程,可以利用某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XBRL财务报告工具对公司进行财务报告分析[6]。针对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以会计软件实训为主,实训形式单一,对学生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引入单科综合会计实训软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VBSE虚拟商业环境模拟实训系统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部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学习基于岗位的业务处理,通过在不同岗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创新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设计必须体现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如以财经热点为题的案例,让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收集与案例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中表达个人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总结。小组讨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分成若干的小组来对某一问题或者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该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将传统的师生单向的教学模式变为小组研讨、合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后总结,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以消费税会计为例,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企业如何进行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何时进行纳税申报?怎样来申报等等,通过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该税种时,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构建创新创业培养的平台
在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主要通过第一课堂获得,对于知识的运用及创新则需要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除课堂教学外,要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专业前瞻性目光。可以成立会计信息化协会、企业沙盘模拟协会、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的会计知识竞赛,比如会计信息化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7]。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如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项目导师制课程,主持科研项目的教师遴选优秀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完成调研报告、期刊论文、专利等成果,自身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校外相关企业、科研院校协作,构建全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学校利用众创空间,让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企业挑选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选择优秀的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建设,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利用校内外、课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六)完善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能力为目标,对理论基础要求扎实掌握的学科,考察学生对理论内涵的掌握,对分析类课程,应以主观题考核为主。结合行业案例设计考试内容,以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新环境下应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提交报告、答辩等多种方式组合的形式,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导向作用。此外,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笔者所在学校从2016年开始实施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统一的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期末总评价的50%,主要目的是改变每个学期结束后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发挥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平时的学习,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应付的情况。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数据收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现象,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学号为上市公司证券交易代码,选择报表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听课状态是否认真,课堂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成绩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智能时代的发展对会计理论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财务会计人员工作重心向内控分析、风险管理等管理领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下,具备较强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高校会计教育应针对当前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加快推进会计教育模式转型,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张伟锋,郭媛媛.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人力资源的影响分析[J].山西青年,2018,(18).
[ 2 ] 唐倩.人工智能时代的会计综述与展望[J].河北企业,2018,(09).
[ 3 ] 齐殿伟.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重构——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商业会计,2018,(16).
[ 4 ] 张家婷.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发展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6).
[ 5 ] 刘飞.高职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商业会计,2018,(11).
[ 6 ] 刘念.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 7 ] 赵彩霞,张佩,刘汶德.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8,(08).
【作者简介】
陈小芹,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