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6-09 10:33陈兰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重难点知识点微课

陈兰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其衍生物之一,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该授课模式以视频为载体,通过将课文重难点知识进一步细化后,以其中某个知识点为主题制作成短视频,作为教学辅助让学生观看,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微课模式一经推出,即在语文教学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着手,探讨微课的有效应用手段。

微课,是近年来较为风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知识点作为主题,纳入诸如图像、动画、声音等元素,制作而成的短视频教学课件,一般时间控制在6~8分钟,基本在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限之内。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特别是面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容易产生厌倦感,但对于较具体、形象的知识则较容易理解及接受。这时,若教师希望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性,就要想办法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会更侧重形象思维,而微课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的优势,能用各种有趣、鲜明的声像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不自觉地就被微课的内容所吸引,从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语文课文的文字,蕴含着较大的想象空间,但受限于小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很多内容很难通过引导他们想象来促进理解。如果仅仅凭借老师的语言描述让孩子们去想象他们并没有见过的事物或经历过的事情,很可能会由于其陌生性而阻碍他们的理解;陌生又难以想象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如果通过微课视频,将这些内容以图像或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与文字的描述相对应,则能明显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而且,由于微课能重复观看,就算孩子们一开始没有学会,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逐步加深理解。

(三)有利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的使用较为灵活,可以在课堂上作为辅助手段播放,促进知识点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自行观看;学生们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一次知识点的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学习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微课的意义在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生们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零碎休息时间内观看,微课的短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进度、需求去选择课件观看,而不需要根据老师针对班内大部分学生的进度,也就相当于因材施教。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探讨

(一)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情感较为丰富。在这一阶段,老师需注意将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同时进行培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理智、智力得到适合身体发育水平的提高。由于语文本身就担负着德育和美育的功能,如前文所述,鉴于小学生形象性的学习特点,微课在情境创设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司马光砸缸》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砸缸”的动画片段,让学生们在声、光组成的情境中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和司马光的当机立断及应变能力,也可以同时设置问题,让孩子们开动脑筋,想想如果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二)加强碎片化的时间利用

由于微课的灵活性,该模式的学习可以脱离传统大课堂较为集中的时间空间,转而在学生们自己觉得合适的环境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时,不仅要囊括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还可以设置闯关游戏一类的课后习题,或开设微课平台、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拓展学生们可选择的空间,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受限于课堂的数十分钟教学,许多知识点、问题无法用充足的时间去讲深、讲透,不少学生都难以通过课堂上这短短的数十分钟来完全接受新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课后下功夫去复习,补充课堂知识。但在学生自行学习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有可能会因为走弯路而浪费不少时间。这时,如果教师能针对教學内容制作相应的微课,让学生们在课后去学习、巩固课堂知识,重新学习并理解课堂上未能理解的问题,则能较好地弥补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微课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加强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尤溪县文公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重难点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