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雨 陶景霞
【摘 要】 文章回顧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复苏历程。在解放思想中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在全国逐步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复苏;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将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对所有制形式进行了突破,形成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理论
一、在解放思想中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
1、农村困境中安徽、四川农民率先闯关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村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左”的错误影响,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气氛的宽松,安徽、四川等地农村出现各种形式的承包制。
(1)安徽“大包干”迈开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第一步。安徽小岗村由于“敢试敢闯”成为全国改革的典范。过去小岗村是有名的“三靠”贫穷村。1978 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旱灾,粮食歉收,更加剧了农民生活的困难。年底,小岗村农民冒着违反政策的风险,决定将土地分开,实行包干到户。“大包干”推开之后,小岗村人就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摆脱了长期缠绕他们的饥饿和贫困。很快“大包干” 在凤阳县全面推广,该县很快解决了多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
(2)四川与安徽遥相呼应,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中的重灾区四川,在粉碎“四人帮”后,以农村政策为突破口和安徽一道在全国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举摆脱了长期以来极左路线对农村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大胆突破了对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包产到组、联产承包和撤社建乡政策措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实现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基层政权组织体制的伟大变革。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以安徽为源头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大潮势不可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波及全国广大农村的每个角落。
安徽实行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粮食总产量4.4亿,比1978年增长49.1%,油料总产量1400万斤,比历史最高产量增产3倍,集体积累比1978年增长了82.6%,社员人均分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48.7%。[1]除安徽以外,贵州、广东、内蒙、甘肃、湖南、河南等省区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取得很大成效。但当时仍有不少人忧心忡忡,心有余悸。
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情况发表重要讲话:“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部分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2]此番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农村改革。1980年中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1981年通过了中央第一个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重点就广大农村目前实行的各种生产责任制情况进行了梳理,明确规定将定额计酬,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589万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占1.7%,实行包干到户的占97.8%。至此,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方针
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重要规章制度便遭到废弃和随意更改,生产秩序被和经济体制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盲目向地方下放权力,提出“以战备为纲”的口号。同时,经济建设中那种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左”倾思想再度抬头,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的经济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1979年4月,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改革开放起步的势头,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困境实际的情形,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决策,也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根本转变。这也为从1982年开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渐进改革积累中实现历史的转折
1、所有制的突破和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
建国后,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但由于急于摆脱贫困而在实际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在“一大二公”所有制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成分逐渐趋于单一,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发展生产力要求的所有制关系。到上世纪末期,我国已大体上从过去强调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在理论上突破了“一大二公”所有制经济形式,后来又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突破,不仅升华经济改革理论思想,而且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强劲发展。
2、邓小平陈云经济思想新意迭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陈云都是当时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者,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邓小平与陈云的经济思想新意迭出,主导了和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吸取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用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大家上进;提出先富起示范带头作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和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等等思想,为刚刚走出十年内乱的中国,确立了振奋人心的大改革、大解放和大发展的时代主题。
陈云以“鸟笼”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计划和市场二者的辩证关系。“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3]陈云的这一思想即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原理,也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实际,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3、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成功推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全面地纠正“左”倾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全党对改革经济体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一是建立国有经济为领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作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打破吃“大锅饭”制度。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组织各种经济活动。四是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五是完善和加强计划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计划体制。六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七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按劳分配制度。八是加强经济立法、司法和监督。九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搞好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工。十是完善企业内部的领导、管理制度等等。这里讲的主要经济改革方面思想。1979年4月黨的中央工作会议,一致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步骤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统一了思想。
应当说,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无论从人的自觉性,改革的广泛性,到思想的深刻性都超过了以前的历次改革。但是,从总体上看,改革还是初步的、探索性的。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在深刻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在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党中央审时度势,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实践中提出的有关改革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规划了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经济改革理论诠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注 释】
[1] 陆学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5-70.
[2][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236.364.275.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236.364.275.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
[4]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p62.
[5] 陆学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5-70.
[6] 吕政 ,史忠良.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92.
【作者简介】
张佳雨(1992.11—)女,河北承德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陶景霞(1957—)男,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