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与韩愈

2019-06-09 13:29洪辉煌
福建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贞元闽南地区韩愈

洪辉煌

唐贞元十七年(801)春,时年33岁的进士韩愈经过三次失败,终于通过了吏部铨选,取得授职资格。他稍事休整回洛阳待命,但半年多时间过去,仍不见动静。眼看冬天到来,一年将尽,他有点按捺不住了,收拾行囊,又返回京师。不料一到长安便得到一个噩耗:“相知为深”的挚友欧阳詹已经去世。他既震惊又悲恸。欧阳詹才45岁,正当人生盛年,怎么说走就走?他慨叹人生无常,有物伤其类的凄凉。欧阳詹生前的音容笑貌,彼此间的友好交往,还有那远在福建晋江年老双亲的悲痛欲绝,这一幕幕在他脑海里反复闪现。这时又读到李翱为欧阳詹写的传记,他思绪难平,情不能已,含泪援笔写下《欧阳生哀辞》,抒发对逝者“有才而伤其不用,有德而痛其不寿”的悼念之情。他把《哀辞》抄写了两份,一份寄给崔群,崔群也是欧阳詹的好朋友,听说他为欧阳詹的英年早逝失声痛哭;另一份刚抄好,要送给刘伉,刘伉喜爱古文,也很了解欧阳詹。这时他觉得意犹未尽,在《哀辞》后面又写了一段话。他知道这不符哀辞的体例,但这是必须说的话。写完之后他长叹了一口气:“欧阳生无憾!”

欧阳詹,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出生于福建晋江潘湖。韩愈,唐大历三年(768)出生于河南河阳。两人相差11岁,都属官宦之后。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长安及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加上家族接连发生变故,韩愈的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孤苦辛酸。

欧阳詹则不然。闽南地区远离政治中心,祸乱较少波及,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欧阳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是快乐和适意的。

欧阳詹小时候不甚合群,喜欢独自行动。10多岁时村里没有和他玩得来的伙伴。他常到河岸山边,面对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独自沉醉;也常拿着一本书,流连忘返于清源山、高盖山、九十九溪。风和月朗的日子,有时很晚了还不肯回家,神思惆怅,不能释怀,他的感情世界是很丰富的。识字还不多时,他就能虚心向长辈请教。有契合己意的章句,就高声朗读,放声吟唱,兴奋不已。他学问最有长进的时期是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在莆田灵岩精舍读书的5年。由于刻苦向学,互相砥砺,学识大增。每操笔属词,文思泉涌,“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很有独到见解。到唐建中、贞元年间,就已名声大振,在闽南地区,“欧阳独步,蕴藻横行”的谚语不胫而走。

欧阳詹求学问道的路上,幸运地遇到了三个对他高看厚爱的地方官员。

常衮,唐建中时福建观察使,曾任宰相。重视教育,应兴应革之事能亲力亲为,闽地文风为之大变,“岁贡士与内州等”。他文名甚高,又爱惜人才,热心提携后生俊彦。初见欧阳詹这位有才有貌的青年,很有好感,把他比喻为灵芝、芙蓉。每当读到欧阳詹的诗文,总是赞赏有加,逢人说项。游玩宴客时都要叫上欧阳詹陪同。欧阳詹有谦谦君子之风,言谈举止得体,不逾越规矩,常衮对他越加赏识,寄予“丹青目下,程车前期”的厚望。欧阳詹逐渐蜚声江、淮一带,甚至远播京城,当时人都称赞常衮能识别真正的人才。

薛播,唐建中、贞元年间两度出任泉州刺史,同样赏识欧阳詹的才华。欧阳詹建中初(780)五月初次谒见常衮是薛播引见的。薛播经常带欧阳詹到城西九日山与隐士秦系、姜公辅交游,谈文论道,开阔欧阳詹的社会阅历和学术境界。

席相,继薛播之后贞元七年(791)任泉州刺史,温敏,善与人交。对欧阳詹同样器重,每有观游宴集总要邀请欧阳詹参加,让他写诗文记下当时的盛况。

在唐代,读书人要出人头地,不仅要有真才学,更要有巨公名流的举荐。因为有常衮、薛播、席相的接力加持,欧阳詹的青云路似乎将会是顺风顺水。

韩愈自称布衣之士,7岁读书,13岁便能写文章。建中三年(782)避难宣城,师事窦牟。其时他好古敏求,但尚懵懂,对世事知之不多,在闾里巷间时常听到谈论传扬欧阳詹,这时期韩愈的心目中,欧阳詹是其慕名已久的江南才子。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180年间,闽南地区竟是没有人参加过进士考试。泉州地势偏远,交通闭塞,文士怀土恋乡,不肯北宦,无心于科举功名,时人讥笑“闽人未知学”。欧阳詹亦曾是如此,只想在家静心读书,谋取生计,奉养双亲,以此终老。后来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那是唐大历七年(772),福建观察使李椅将泉州府学搬迁到城南兴贤坊,礼部员外郎独孤及撰写碑记,其中有句“缦胡之缨化为青衿”,意思是说,结麻绳戴斗笠的粗野人,开始穿上了儒服。欧阳詹和林氏兄弟对此耿耿于怀,结志攻文,同指泉山,誓报山灵。又加上父母亲的严命督促,周围亲朋好友的鼓励鞭策,以及常衮等地方长官的看重提携,所有这些最终改变了他的原初思想。他想,“进士者,岂不言其何以仕进,而能裨助教化,始自下而升上,终自上而利下者也?”于是下定决心赴京参加科考。贞元二年(786)近而立之年的欧阳詹背井离乡,远赴京城。途中见不到老乡,听不到乡音,孤独无援。然而他对自己的前程又是充满信心,相信“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经过一年栉风沐雨艰难跋涉,终于于贞元三年(787)十月二十五日前扺达长安。

好像是事先约定,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在宣城度过了5年读书生活后,也决定离开就食之地,只身进发京城长安。他自命楚狂小子,躊躇满志,“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把摘取功名看得如同拾草芥般简单容易。

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碾压两个年轻人的梦想。客居京城6年,欧阳詹借钱租房,缺衣少食,备尝“曝鳃之困”,但仍孜孜不倦。韩愈听到欧阳詹的名气越来越大,却又一直未能谋面。两个天涯沦落人各自行走在仕途蹭蹬的路上。欧阳詹接二连三,四遭掎摭;韩愈同样碰壁失意,三试不第。当时进士主要考诗、赋,均为有韵文体,讲究形式美,延续六朝绮丽浮夸的文风。诗要对仗工稳,赋要铺张扬丽。他们俩尚古的诗文自然不符科场时风,难入主考官的法眼。到贞元八年(792),中唐贤相陆贽任主考官。陆贽学养深厚,有品德风范。权德舆称他“榷古扬今,雄文藻思”。他“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这一科,欧阳詹和韩愈终于“破茧成蝶”,一起“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

猜你喜欢
贞元闽南地区韩愈
晚春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创作刍议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
闽南地区医院受检者Rh血型系统D,C和E抗原分布情况调查
李绅《古风》二首编年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