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论述了农民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分析了农民工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提出促进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建立健全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以制度保障农民工参与权力;拓宽村委与农民工信息交流渠道,实时掌握农民工队伍的现状;加强对农民工政策法规的宣传,提升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
【关键词】 农民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坚持、完善农村民主自治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才能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才能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农民工群体,作为推进国家基础建设的主要力量,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农民工作为农村的精英群体,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可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分析、研究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政治建设的影响,是掌握农民工群体动态、充分激发农民工创造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工在乡村中的地位
1、农民工占农村人口数比重不断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农民工人数总量达到28652万人,2016年为28171万人,同比增加481万人,增率1.7%,增速提高0.2%。在农民工总量中,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5%,增速较上年提高1.2%;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增长2.0%,增速仍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2017年我国大陆总人口数为139008万人,农民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20.61%;农村人口总数为57661万人,农民工人口数占农村人口数的49.69%,有一半的农村人口是农民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改善农民生活、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农村,而农村工作重点在农村人口,农民工占农村人口的一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2、农民工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第一是务农,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严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务农增加经济收入不再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选择。第二就是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成为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因素,同时农民工务工收入也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农民月平均工资为3485元,年均收入在4万左右。按照平均每户3.2人计算,平均家庭成员1.25万元,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9.5%。
3、对农村家庭的主要活动拥有决策权
谁掌握经济谁就有决定权。在农村家庭中,农民工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主要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有着支配主导地位。一方面,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给农民工与农村家庭联系提供了渠道,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能随时掌握家庭的活动;另一方面,农民工因为拥有家庭的主要经济地位,同时在外地接受现代化都市熏陶,在家庭的活动中更有见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广大农村家庭、农村人口的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实施就需要广大农民工的支持与配合,如果在家庭活动起主导地位的农民工不支持、不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就不能有效的落地。
二、农民工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
1、农民工是乡村振兴战略普及、贯彻的切入口
外出的农民工,大多数接受过教育,对现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都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能够亲身经历城市的发达,对现代化的感触更深。同时,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能够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农民工在接受新兴事物的过程中接受力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在普及和贯彻落实中,农民工能够判断出这个政策是对农民工有利的,是帮助农村发展的,农民工就成为新农村政策普及、贯彻的切入口。
2、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热情大幅度提升
发达的信息交流平台给农民工实时参与农村政治建设提供了渠道,农民工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过去,农民工对家乡的政治建设关注度不足,热情不足,缺乏对家乡农村政治建设的合理认知。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对家乡的信息掌握不通畅,落后的信息通讯手段妨碍了农民工对家乡信息的了解,农民工不能实时了解家乡政治建设信息,长期如此的状况消磨了农民工对家乡的关注。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微信、QQ等交流平台的兴起,能够让人们在千里之外也能够面对面交流,这让农民工能够随时随地的实时了解家乡建设情况,这就给参与农村政治建设提供了渠道,同时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
3、农民工外出缓和了农村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
一方面,农民工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变得困难,依靠家庭妇女已不能满足大劳力需求的耕作,这就需要多户家庭的配合。同时,农民工外出,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农村因为人地矛盾的争端減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增大,农民工在务工地的联系也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工友关系,而是扩散到经济、权益等多方面的联合,农民工在务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体,这就给农村留守的家庭提供了联合的契机。农村家庭生产的联合需求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团体,缓和了农村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文明的基层民主环境创造了条件。
4、农村青壮年外流导致留守问题凸显
农民工的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农村人口流失。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农村中,18至40岁年龄段出现了断层情况,农村成为了典型的小孩村和老人村。农民工抱团外出,带走了农村的劳动力,农村自给自足的状况被打破,大多数家庭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开始依赖外来经济,这样就不用说去发展、建设农村了。农民工外出留下的老人和小孩也成为农村的大问题,小孩教育、老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十分突出。
5、农民工成为农村新兴势力
农民工外出务工抱团,联系不仅仅局限与工友关系,同时在经济互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联系愈加密切,向农村新兴势力发展。在农村基层政治建设中,宗族势力一直是困扰农村政治建设、发展的难题,农民的大量外出与先进文化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势力,但是农民工抱团却在不断深化。农民工抱团使农民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在农村的基层治理中,村干部选举、村民公约、农村发展方向等方面,农民工成为影响这些问题的重要力量。
劳务纠纷、薪资纠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基层自治管理的难点。劳务纠纷、劳资问题一直是农民工的现实性问题,农民工劳务纠纷、劳资问题不仅对农民工本身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农村基层的政治建设造成了冲击。从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分布特点看,同一地方的农民工大多集中于同一务工地,同时还大多从事同一行业或工种的务工,农民工一旦发生劳务纠纷、薪资纠纷问题,就会对来自同一地区的农民工造成影响,农民工发生纠纷,农村的和谐氛围、经济来源就会遭受冲击,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管理要重点关注农民工劳务纠纷、薪资纠纷问题。
三、促进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以制度保障农民工参与权力
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对家乡农村政治建设的助力,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农民供权益,激发农民工对家乡农村建设的热情。当前我国虽然在不断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同时也在大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台了系列文件。但是对于农民工在外地如何参与家乡建设还没有具体性、指导性的政策。国家应从农民工的角度出发,有效针对农民工在外地参与家乡农村建设为导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用制度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在家乡的合法权益,同时引导农民工参与家乡农村的基层治理中来。
2、拓宽村委与农民工信息交流渠道,实时掌握农民工队伍的现状
只有沟通才能拉近距离,只有实时的信息互动才能激发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热情。激发农民工对家乡农村的政治参与热情需要農村基层管理部门走进农民工群体,搭建村委与农民工沟通的联系平台,创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让农民工随时掌握家乡农村的发展情况、政策消息。
3、加强对农民工政策法规的宣传,提升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
提高农民工对家乡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需要农民工有对农村治理的强烈意识。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政策法规的宣传,提升农民工参与农村政治建设的意识。首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对农民工进行远程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我国传统节日,进行农民工的集中理论学习,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正义.农民工政治参与中的制度供给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8.04.
[2] 姚迈新.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困境与多视角策略[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
[3] 韩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4.
[4] 王兆胜.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2018.09.
【作者简介】
张卫洪(1993.2—),贵州习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