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也在积极开展改革,要求教学阶段,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兴趣,同时阐述了利用劳技内容,强化目的教育,最后总结了强化生活实践,锻炼学生意志,旨在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提升 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特别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可见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策略,将其与研学旅行融合在一起,能够参照地域特色、学科内容、年龄特点,从课堂转移到课外,开展双向教育,实现学生学习视野的扩展,促使学生更好的亲近自然。本文主要研究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阐述分析。
劳动技术教育的职责并不是“教”,而是为学生提供活跃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欢乐氛围中开展劳动实践,因材施教,遵循学生性格特征。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情景演练,不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确保不同层面的学生均能够得到有效锻炼[1]。
劳动技术教育需要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劳动的光荣性,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学校需要落实研学旅行政策,参照区域特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深学生对自然、对文化的亲近感。比如:教师需要与家长联手,促使孩子自我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学校公益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以及生产性劳动。在“劳动技术教育课”要求的内容和时间之外,还必须开展家务性劳动。
在劳动技术教育阶段,需要注重日常生活小事,引导学生坚持做好小事,为学生提供有效锻炼机会,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意识,以此实现学生生存竞争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学校需要建设单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凸显出家庭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内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强化合作,孝敬长辈。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并将各项内容分散在学期。以周为单位,促使学生自行选择家务,并积极投身到劳动中。家庭教育需要将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锻炼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比如:同时在学校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校政教处的检查队伍中来,戴上小袖标,检查全校学生的个人卫生、纪律、文明行为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阻止校园内不良现象的发生。
在公民素质与社会公德中,环保属于核心内容。随着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现象也愈发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着社会经济的發展。在劳动技术教育阶段,需要不断融入环境教育,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实现学生环保素质的提升[2]。
劳动本身具备较大的美感,人的审美情趣并非生来就有,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要紧抓这一机会。由于每个人的劳动体质与劳动倾向各不相同,热爱劳动也并非生来就有,依旧需要不断培养,强化实践,促使学生积极动手,才可实现学生劳动美的凸显。审美属于人类最高层阶的情感,合理的审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精神。从本质上而言,人类的审美感本身是从劳动中获取,毫不夸张的说,劳动创造了美,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为劳动者提供美的享受。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实施讨论,科学安排、合理组织,借助集体旅行、集中住宿的方式,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分学段、分层次,不断为学生提供校外教育活动,促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衔接,以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以此实现学生主动意识的激发,促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创新与探索属于核心动力,也是民族的魂,民族发展的核心精神,只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才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要明确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融入“两不算、两才算”,合理构建兴趣小组,科学组织集体活动,促使学生、教师相互协作,一起动手、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切实落实研学旅行[3]。劳动技术教育阶段,实现学生眼睛的解放,多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解放,以此为学生提供探索、实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空间,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劳动技术教育阶段,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锻炼学生意志力,以此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合理的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切实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广大教师必须要积极行动,明确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紧抓劳动技术教育,以此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上海课改设计思想[J].上海教育,2017,23(13):12-13.
[2]黄华萍.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6,09(10):34-37.
[3]陈静,黄忠敬.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7(16):33-38.
(作者简介:臧桂莲,本科学历,一级教师,聊城市东昌府区振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