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慢性疾病的成因及干预措施

2019-06-08 02:26谢庭辉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农村居民慢性病

谢庭辉

【摘 要】 经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成因主要有:膳食不合理,活动时间少,烟酒食用不当等方面。针对此,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在病前阶段,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在病始阶段,做好慢性病人群筛查工作;在发展阶段,注重进行身心疗愈。

【关键词】 农村居民;慢性病;成因;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也随之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类难以康复、患病周期长、致死率高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1]它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称,[2]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死亡的主要死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死亡人数的86.60%,其负担占70.0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7661万人,占总人口的41.48%。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农村居民健康的一大威胁。因此,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迫在眉睫。

一、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成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60%慢性病病因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并与遗传、社会条件、医疗条件和气候有关。[3]虽然遗传等因素已无法改变,但行为因素是完全能够通过主观改变的。经对45位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分析发现,导致该村农村居民慢性疾病的个人生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膳食不合理

农村居民膳食质量每年都在提高,保证了食物的多样性,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膳食结构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盐、油摄取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多食腌制品,食盐摄取严重超标,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6克。重盐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平均摄油量也远超推荐量的25克。摄油量过多,特别是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会造成高血脂的风险。同时,高油摄取也是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发生高血脂等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率提升显著。

2、活动时间少

农村居民业余生活较为匮乏,该村基础设施差,导致其主动锻炼时间较少,普遍呈“安逸”的生活方式。身体缺乏运动,使患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特别是长时间的坐立,会减缓血液循环、降低心脏功能,从而易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循环系统疾病。此外,45位患者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有8位,过度工作,身心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会使人免疫力降低,心情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肠胃等部位的疾病。还增加了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的患病风险。

3、烟酒食用不当

该45位患有慢性病居民中,男性居民27人,其中20人有饮酒习惯,25人有吸烟习惯。一般而言,适当饮酒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但若饮酒过量,易损伤肠胃,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物质的流失,严重时还会造成肝损伤。除此以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有报告称,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更容易患肺癌、心脏病、脑血管等方面疾病,且非吸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较吸烟者的长约5年。[4]二手烟,同样可引起相关危险疾病,不仅对吸烟者本身,而且对其家人的健康危害尤为严重。

二、农村居民慢性疾病的干预措施

虽然现在对农村慢性疾病的控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慢性病的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特点及慢性病的患病共性,通过慢性疾病的發病轨迹:病前、病始、发展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1、病前阶段:生活方式的干预

根据慢性疾病的患病原因可知,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过度吸烟及饮酒等方面是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故在慢性病病前阶段,应及时对健康人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引导其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参与体育锻炼,控制吸烟及饮酒,并经常进行健康教育,从而降低其慢性病的患病概率。将健康危害遏制在源头上。

2、病始阶段:慢性病人群筛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难康复、患病周期长、致死率高等特点,这也导致了越晚发现越难控制慢性病病情的发展,从而延误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救治。因此,及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干预是慢性病病始阶段的重要措施。故一方面,可以鼓励患者定时定点进行体检,建立慢性病资料库。另一方面,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为人群实行健康体检。最后,针对乡村医生数量较少的现状,可定时组织医药健康相关志愿者进村,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学服务,为筛选出的慢性病危险人群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3、发展阶段:身心疗愈

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是慢性病发展阶段的重要干预措施。慢性病一旦确诊,难以根治,故该阶段的干预目标主要是通过医疗、行为方式和心理方面的干预。在医疗上,按时检测,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应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行为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休息。心理上,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多给予关怀,耐心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从“消极心理”中走出来。从而稳定慢性病患者的病情、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基数大,而居民的健康状况是衡量该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掌握及慢性疾病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改善农村居民健康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瑞, 孙桐. 慢性病健康促进干预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13(04)293-296.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情况.[EB/OL].http://www.nhfpc.gov.cn/xcs/s3574/201504/03729279b0dd47e282500f8c22f2cfbb.shtml,2015-04-10/2019-01-08.

[3] 曹晓翼, 陈林, 石梅, 蒋晓莲. 慢性病患者过渡期管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18.33(08)1037-10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EB/OL]. http://www.moh.gov.cn/zhuz/spaqyyy/201506/4505528e65f3460fb88685081ff158a2.shtml,2015-06-30/2018-01-08.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农村居民慢性病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