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视角下的王九思与渼陂湖

2019-06-08 02:26魏敏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文学

魏敏

【摘 要】 文章简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九思的履历及著述,介绍了其故乡陕西鄠邑区渼陂湖的历史演变。评介了王九思与渼陂湖的文学地理意义:认为王九思因为地缘关系,后半生和家乡的风景名胜渼陂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家乡的渼陂湖为自己的名号、作品集名,渼陂湖也成为王九思托身的安乐窝和寄情的载体,正所谓“人因湖名,湖因人显”,成为明代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标识。

【关键词】 王九思;渼陂湖;文学;生态园林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思九,他的官宦生涯只有短短十五载,尽管盛年罢官有太多的愤恨和不满,但仕途不幸文学幸,正德元年(1511年)罢官后,他秉持“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的文学创作传统,以满腹才情和抱负促成文学精神的不断升华,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整个人生皆与其家乡今陕西鄠邑区的一处风景名胜——渼陂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号渼陂,并以渼陂为其诗文集名。实际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这是该地别于其他地方的最具魅力之处。倘若被作家摄入其审美视阈,以文字的形式再现为别具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便使这一地方具有了更加深厚的人文意蕴和超时空的艺术魅力。

一、王九思其人其文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陕西鄠邑区)人,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史称“前七子”。曾任翰林院检讨、礼部郎中,寿州同知。所著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户县志》、《王氏族谱》及散文集《碧山乐府》等。王九思祖籍河南,其先祖曾在高陵做官,元末避战乱,由高陵匿居户县终南山中。明兴,徙居户县城北街。父亲王儒,以乡举历任四川巴县、祥符县教谕,擢河南南阳府教授。王儒育有四子,九思为长子。

王九思为人洒脱不羁、傲骨铮铮,加上年轻气盛,不仅不趋附权臣李东阳,还敢对刘瑾不恭,曾当着众翰林面见了刘瑾“长揖不拜”,甚至在进讲经筵时,敢于抵触刘瑾,他坚持正义不畏权势的耿介个性,为后来他仕途的失意埋下了伏笔。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杀,李东阳借口王九思是刘瑾同乡,有“刘党之嫌”,遂把他降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同知。王九思到寿州后,处理诉讼,修筑城防,治理正阳河渠、监督武平卫兑付军粮,使当地人民得以生息。公务之余,他还与地方士子讲古文,端正学风,一时文风为之一振。正德六年(1511)冬,云南人民苦于钱太监虐政,拒其复任,诈言:“大雾连三朝,不见天日”。朝庭令大臣查其原因,有人妄说:“乃刘瑾余党去之未尽”,王九思遂以劉瑾余党,被强行罢官,时年43岁,便郁郁不得志离开了仕途。

王九思回乡后,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率乡亲修建涝河桥,施医赠药,教育生徒,发愤著述,寄情于翰墨,凡四十年。其时他与武功康海过从甚密,唱和甚多,撰写诸多散曲,流行于世。同期学者李开先赞他:“诗文苍古,而词则新奇,不止守元人之家法,而且得元人之心法。”康海给他的《碧山乐府》作序说:“宕而沸激,迫而弗怒,读其曲,想其意,比之声,和之谱,可知其所怀矣!”

明代永乐至弘治年间,社会比较安定,文学创作上出现了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代圣贤立言”的作品。弘治年间,王九思与康海、李梦阳、何景明、边贡、王廷相、徐贞卿等发起了扭转文风的文学改革运动,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树起复古的旗帜,反对华丽、虚浮的台阁体和茶陵派文风,成为“前七子”文学集团成员之一。王九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曲剧创作上。他43岁时罢官回乡,此前以诗文为主,此后则以戏曲为主。与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同乡挚友康海寄身于山水之间,享受田园之乐。游历关中名山大川,探访古迹名刹,创作了大量散曲作品。大多宣扬安贫乐道,及时行乐的闲适之作,但也有部分作品反映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也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王九思编写的杂剧《杜甫游春》,是一部富有深刻哲理的剧本。借痛骂李林甫之辈嫉贤妒能、专权误国的罪恶,实为斥责李东阳之流,流传很广,王多才多艺,还精通音律,他同康海一起将所作词谱成曲子,组织乐班进行演唱,对古老秦腔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渼陂湖的前世今生

从有关历史典籍来看,渼陂是围障渼水形成的湖泊,以下又与涝河相通,其实质是一个水库,入水口为曲抱村一段,东北流入涝河,蓄排两便,功能多样。涝河是渭水支流,发源于今鄠邑区西南二十三里的秦岭牛首山。北流经秦萯阳宫西,又北合渼池水,又北流至今长安区界入渭河。渼陂位于户县城西2.5公里玉蝉乡陂头大队东南。《说文》载:“渼陂在户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历史上户县渼陂曾产有远近闻名的“陂鱼”(鳝的一种)。《十道志》载:“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唐时曾禁人捕捞。明崇祯十二年(1639)《重建渼陂记》碑载:“逮元人以渼陂之鱼能治瘘,因决陂取鱼,陂之亡也迄今三百余岁矣!水落土出,尽为稻垄,惟渼水无恙,仅留陂之一字,与渼水共存焉。……昔时平原绿野,清风水波,奇峰之石,夹道之竹,以及啁啾并喧者,杳然无存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祯十二年(1639)曾两次重修,恢复部分胜迹,使其又成为绿荫掩映,百羽萃集,气象清幽的游览胜地。至清代以至民国,逐渐凋零,再未重修,古迹如纪念杜甫之空翠堂最为著名,此堂位于县城西北玉蝉乡陂头堡渼陂故址中高阜之上。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修建,亦名杜工部祠。堂以杜甫《渼陂行》中“丝管啁啾空翠来”句中的“空翠”二字命名。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崇祯十二年(16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雍正九年(1731)先后多次重修。现存殿堂两座共6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已残破不堪,渼水变成溪流,“泛舟”已成烟云往事。

渼陂建于唐代以前,据明崇祯年间张宗孟所修《户县志》记载,渼陂水在县城西五里,水出终南山诸峪,汇胡公、白沙诸泉 (今已干涸)为陂,余水北出流入涝河。唐宝历二年(826)曾勅渼陂令,渼陂水任百姓灌溉,不要废碾硙之用。《西安府志》载:陂周“高岸环堤,一泓荡漾,层峦叠嶂,影落其间”,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称,唐时渼陂因为有唐宝林塔及浩渺的碧波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成为京城仕人争相游宴之地,曾盛极一时。唐宝历二年(826)一度收归皇室监管,宋代于陂中高阜建空翠堂。大观元年(1107),在周至县清平镇设立清平军,为便于军需供应,又设置终南县,将户县西郊渼陂空翠堂等地划归终南县管辖。明末户县知县张宗孟重建后,又恢复了“前有紫阁,后有菱池,气象清幽,松竹丛中水磨之声不绝”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已有修复渼陂的构想,1983年起户县人民政府指导协助下,陂头大队开始重修渼陂湖,修成后,既可供游人览胜,又可引水灌溉。

三、王九思与渼陂湖的文学地理意义

据《陕西水利志》记载,汉唐以来,关中以长安为中心,有镐池、昆明池、河池陂、渼陂、皇子陂等大小名池数十座,面积百千万亩不等;渼陂在唐代是京畿游览胜地和辟暑胜地,隋唐以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名士留下无数遗迹。等到王九思罢官回到家乡鄠县南郊时,尽管唐时的渼陂盛景不再,但是从当时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以及方志等记载来看,渼陂湖在明朝时,风光还是怡人的,并保持了一定的规模,仍然不失为一个吟花赏月的好去处。身处家乡的这一名胜旁,作为精通家乡方物的文学家,风流儒雅的王九思游赏渼陂等名胜更是其重要的生活内容,王九思与康海等同道中人,在其家乡鄠县城西,建立一座私人园林,名曰“十亩园”,这是明代关中地区一座典型的县城文人宅园,春雨亭为此园主景,此园毗邻渼陂湖遗址,为王九思壮年优游、宴饮、会客之地,也为其晚年消遣、颐养之所。从王九思的诗文曲看,其后半生的活动基本上未远离此园。王九思把园林视为托身的安乐窝,寄情的载体,他在这里,唱曲演剧,饮酒作诗,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秦腔剧作和诗篇。

文学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对文学的影响,自古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代学者梁启超率先提出了“文学地理”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地理学逐渐成为一個热门的文学研究领域。2011年至今,文学地理学学科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同一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的政治、经济、人文的组合、排列,构成了不同地理板块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作家对文学区域的选择、对地理空间的表现以及对地理元素的设置等,可以折射出作家的文学意识与价值观念、所处的时代特征。关中地区以其富庶成为陕西文学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是文学家分布的密集区,明代王九思及其故友康海等,长期活跃在今鄠邑区渼陂等名胜地,相互唱和,潜心创作,其作品和当地以渼陂为代表的地理环境互为影响,成为明代关中文学地理的标识。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第1版)79.

[2] 段景礼.明代前七子诗曲大家王九思研究[M].三秦出版社,2014.12. (第1版)  .

[3] 李开先.李开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

[4] 陈云霞.渼陂历史地理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

[5] 朱立挺.丝管啁啾空翠来[J].唐都学刊,2015(27) 2006.1.22.1.

[6] 贾三强,姜妮.王九思《碧山乐府》现存刊本考述[J]. 文献季刊 2008.10(四)版.

[7] 夏咸淳.论康海和王九思咏园散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8] 牛  慧.论王九思的乐闲遣怀之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6).

[9] 姜  妮.王九思及其诗文集研究[J].兰台世界,2015(27).

[10] 杨遇青.贬谪心态下的世俗化文学转型——王九思在文学转型中的心态、思想与意义论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1] 张袁月.文学地图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2017(3).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研析树木修剪技术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渗透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