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腾枢 彭婷婷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彝族民间文学的种类,分析了彝族民间文学研究现状,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彝族民间文学活态利用的路径:采用真人动画电影的形式;创建彝族民间文学VR虚拟现实博物馆;构建数字旅游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影像记录濒危彝族民间文学;发展彝族民间文学数字演艺市场。
【关键词】 数字媒体環境;彝族文化;活态利用;途径
彝族,原称“夷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它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而民间文学在彝族民间文化中最为夺目,如《支嘎阿鲁》,《俄索折怒王》,《恒也阿迈妮》,《三女找太阳》,《马桑子》,《阿鲁举热》,《阿诗玛》,《妹想郎来郎想妹》,《赶马情歌》,《大红丝线水清清》,《吃酒调》,《爬山调》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可惜的是,如此璀璨夺目的彝族民间文化因所聚居的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山区信息化建设速度的滞后,还未能有度且有效地置换到数字文化传播空间之中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本文多次实地调研,爬梳中外数字媒体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大胆借鉴、成功运用、创新发扬的典型案例,从理论上和实践经验上探索在数字化背景下彝族民间文学活态利用的新方向。
一、彝族民间文学的种类
1、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籍、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比如有许多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如《支嘎阿鲁》、《俄索折怒王》、《恒也阿迈妮》、《三女找太阳》、《马桑子》、《阿鲁举热》等,其中《支嘎阿鲁》的传说最为著名。《支嘎阿鲁》讲述了“远古时候,老鹰从空中滴下鲜血,滴在浦漠娌依身上,并使其怀孕。浦漠娌依历经艰辛,终于生下支嘎阿鲁。正当全寨人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祸从天降,食人族魔王堂博留及其部下前来抓阿鲁母子,情急之下,浦漠娌依为救儿子将阿鲁抛下落到万丈深渊。多年后,长大了的阿鲁,练就一身非凡本领,飞马归来……最后,阿鲁以自己超凡的智勇杀死恶魔吃人族,为百姓除掉祸害,自己也因此而丧命。阿鲁的母亲及其族人十分悲恸,人们点起火把惦念阿鲁,用他的精神照亮前进道路”的恢宏传奇。
2、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故事。”具有口头性、群众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孜子妮扎》、《阿巴扎与伊里妹》、《石阿采降妖》、《石门开》、《蚂蚁瞎眼代人》、《丁郎刻母》等,其中《丁郎刻母》在彝族地区流传地较广。后来“丁郎刻母”成了二十四孝之一孝,在彝族群众中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3、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彝族人民擅长用诗歌和音乐来表情达意,有山歌、婚丧嫁娶歌、火把歌、猎歌、情歌、生活歌和宗教仪式歌曲等。如“说媒歌”中的“婆家森林坡连坡,婆家大田坵连坵,婆家五谷堆成山,婆家布匹似彩云”;如“丧葬歌”中的“献给你的肉,献给你的饭,献给你的水,你要尽量享用,毕摩来指路,尸骨藏坟墓,灵魂来阴间”。
4、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中的一种很有特点的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还具有深刻哲理和教训的意味。”比如有“当官不困难,政令难行心惶惶。府吏不困难,上司职责难回答。毕摩不困难,神座安错难收场。富户不困难,连连灾难难抵挡。种地不困难,风雨失调愁饥肠”,“老辈一句话,子孙财万贯”,“牛馋跌断腿,人馋摔破脸”。
二、彝族民间文学研究现状
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以彝族民歌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为彝族民歌资料的保存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景志明先生的《雷波县彝族民歌概述》、吉古夫铁先生的《凉山彝族民歌简述》、曾令士先生《凉山彝族民歌与社会生活、风俗之关系》等分别从彝族民歌分类、音乐特征、民歌与民俗文化题材等方面对彝族民歌进行研究。
有关彝族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研究主要是从民族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如茶志高先生的《巍山彝族民间故事《丁郎刻木》的文化内涵及其佛教渊源》、苏斐然先生的《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的类型与意蕴研究》、蔡富莲先生的《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青蛙娶妻》蕴含的信仰文化》等。
对于彝族谚语收集的研究主要集中为对彝族谚语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如阿苏克的莫先生的《从彝族谚语看农耕文化的传承》,普梅笑、普梅丽先生《彝族尼苏谚语类型、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浅析》等。
总的来说,关于彝族民间文学各体裁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迄今没有从数字化背景下活态利用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解决过去彝族民间文学活态利用研究视角较单一的问题,综合借鉴区域文化学、传播学、数字技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多角度、多样化分析了数字媒体时代下彝族民间文学活态利用的创新途径,从而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体系。
三、 数字化背景下彝族民间文学的活态利用的路径
1、采用真人动画电影的形式
例如可根据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制作动画。首先可利用数字摄录机拍摄彝族老人口述太阳的儿子支嘎阿鲁战天斗地的现场,录制数字摄录机摄录毕摩或民间歌手演唱阿鲁举热战胜了部落头人日姆,射落了天上的六个太阳和五个月亮,制服毒蛇猛兽,为世间除掉了祸害的现场。然后则将数字技术将现场记录与动画场景合成电影。
2、创建彝族民间文学VR虚拟现实博物馆
以声音、 图形、 图像、 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组织和编辑的有机的整体充分展现展品的详细信息,以提升参观者对彝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可借鉴类似研究的经验,如李永红先生、冷稼祥先生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馆民族文献阅读推广》、陆虹先生的《民族文献大众阅读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杨蔚宇先生、肖波先生的《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中的虚拟现实优化分析》。
3、构建数字旅游服务平台
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尚未有关于彝族民间文学与数字旅游服务平台体系的研究或制作,但可借鉴类似研究的经验,如彭天昊先生、杨晖先生、周全兴先生的《黔东南民族村寨智慧旅游的应用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刘丽娜先生的《基于智慧旅游模式的鄂温克民族旅游发展研究》。对构建彝族民间文学与数字旅游服务平台体系建议如对彝族节日“火把节”的宣传中就可置入“火把节”民间传说的数字形式介绍。如此一来,可以提升旅客对彝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规范化、标准化影像记录濒危彝族民间文学
尽管目前已有较多的此方面的音像资料,可是"与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文化真实性记录片'和原汁原味的、细腻的民族志记录片差距较大。有些影像资料没有记录'非遗'的实际内容,而是从探奇的角度来渲染;有的图像模糊、色彩变异;有的主题不明,内容散乱。"所以,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田野调查”标准去记录彝族民间文学。
5、发展彝族民间文学数字演艺市场
当今,彝族民间歌舞演艺已注意采用数字技术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如大型彝族神话情景舞剧《支嘎阿鲁》辅以国际一流的现代科技手段如LED大屏幕式、综合声光电式震撼地展现了彝族的智慧圣祖和英雄支嘎阿鲁“赶山填海”,“射日救母”,“山水大战”的情景。
四、结语
基于此,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为主创新性支撑的开发原则,在保持彝族民间文学的韵味和特色的前提下,将彝族民间文学置于数字化的时代语境中,设计彝族民间文学集群式建设的发展规划方案,使其成为展现彝族特色文化图景的窗口,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J].文化遗产,2008.
[2] 陈建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j].文化遗产,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