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探究

2019-06-07 14:59x刘伟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孝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x刘伟

摘 要: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即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人口老龄化加深的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渐趋深入和国际竞争加剧的特殊历史时期,更需要传承发展好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育人效果好、受众基数多、后期辐射面广,是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高效便捷途径。

关键词:孝文化;高师声乐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112-04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成为热词;大家普遍希望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育人的被动局面,希望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

2017年12月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则把课程育人放在了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的首位,不可谓不重视。但实际工作中,课程思政整体情况仍难说乐观,相关研究成果难说丰硕,结合声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育人的研究成果更是难得一见。笔者就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略作探讨。

一、孝文化及其与教育的关联

孝道、孝敬、孝心等等,和“孝”相关又耳熟能详的词语轻易可见,但“孝”字究竟何意?一般认为,从范围来看“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孝”主要指对父母的孝,广义的“孝”则指忠于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乃至善待自己的事业。对父母的孝又有孝养和孝敬两个方面——赡养和尊敬。“鸟有反哺、羊懂跪乳”,“百善孝為先”,中国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和推崇孝行孝举,修身、齐家、选官、治国等,都把“孝”字作为重要标准,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当仁不让居于核心地位。

肖群忠认为:“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这一界定简洁而全面地厘清了孝文化的时空范围和基本形态,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多有助益。

孝和教化、教育密不可分,这从“教”字的构成即可知晓——“‘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

据此可见,“教”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人“孝”,二者密切相关。自商周至明清,孝文化皆为教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理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孝经·圣治章》记载:“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大意是,人的行为中孝行最重要,孝行中尊重自己的父亲最重要,尊重自己的父亲莫过于在祭天的时候,把列祖列宗和上天一起配祀更为重要,而周公做到了这一点。

实际上,这是周初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地位而对孝道进行的一次改革,借以实现君权、父权、夫权的三位一体;自此,孝道教育就成了定社稷、明人伦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是孝文化的成熟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对孝行孝道多有著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汉唐时期“以孝治天下”,不仅帝王以身作则,而且通过“察孝举廉”选拔官员,设立了“不孝罪”,传世名篇《孝经》就成于汉初并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继而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宋代加大了对传统孝文化的考证和研究力度,有司马光的《古文孝经》和朱熹的《孝经勘误》面世,孝道教育则注重从娃娃抓起,民间孝道教育已相当成熟。著名的《二十四孝》成于元朝,24位孝子孝女的事迹自此广为流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以身率下,有“孝子帝王”之美称,《孝顺事实》问世于明一代。清朝习儒学、行孝治,更有顺治、康熙、雍正等帝王注解《孝经》,各级官员尽力推广自不在话下。

总而言之,“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孝道教化、教育,一直伴随着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全过程,而成为教育、教化的根源、起点和核心。”

二、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高效便捷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和改进。狭义的孝行指的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求学阶段暂不存在赡养父母的任务,能做到尊敬父母就已经很好了。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在新生报到时,父母家人身背大包小包,忙前忙后为孩子办理注册、缴费、住宿等事宜,而孩子两手空空、优哉游哉。

有的大学生同其他人讲话还知道用一些礼貌用语,但只要一同自己的父母讲话,立刻变得心烦气躁、甚至大声呵斥。个别大学生有盲目攀比、出手阔绰,不能体恤父母赚钱不易、不懂感恩等现象。当然,这些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即便如此,把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也颇具现实意义。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十九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新增的是“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开展中外合作,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在教育事业的各环节、各领域得到重视。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等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会走上讲台、成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他们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未来。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从踏入实际工作岗位开始的,在这之前,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师德师风教育,基于课程教学培养优秀道德便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鉴于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势必有助于以点带面地提高师范生的整体道德水准。孝道“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孝文化本身即有善待事业的含义,因此,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需要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

(四)纠正高师声乐教学的积弊

重技巧训练、轻思想教育,重外国作品、轻中国作品,是高师声乐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重技巧训练、轻思想教育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很明显,比如,我们在为学生选择歌曲时,更多的是从演唱难度上考虑,看学生能不能唱下来,看有没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而不会去计较歌曲的思想性和德育功能,这在广大声乐教师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重外国作品、轻中国作品,这种现象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也有悖于人才培养规格。具体表现为:有人以唱外国歌为荣、部分师生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研究和演唱外国作品上,也包括不加辨别对所谓的外国声乐专家趋之若鹜、对民间知名歌手却不愿接触乃至轻慢待之。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的时间也很难地地道道演唱外国作品,正如外国人唱京剧永远赶不上中国人。因此,与其跟在外国文化后面亦步亦趋,不如调转方向好好发展自己。当然,合理吸收借鉴也确有必要,但过犹不及。

三、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理论探讨

社会教化是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广为认同也多有著述。《礼记·乐记》有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讲的是音乐由心而生,并和伦理道德相通。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化人也速”,荀子明显看到了音乐强大的育人功能。音乐何来强大的育人功能?来自它具备的“特殊的”和“无与伦比的”力量,关于这一点,法国人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解釋说:“音乐还有第二个要素构成它的特殊性和异乎寻常的力量。除了数学性质,声音还同呼喊相似。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

他道出了声乐艺术缘何能够承载和有效传达纷繁多样的人类情感,这就是音乐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根本优势。“有力”“正确”“异乎寻常”“无与伦比”,丹纳对音乐的这一力量不吝赞美之词。基于音乐的这一力量,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预期效果可以乐观。

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读读经典、唱唱古曲、听听讲座就可以完成的,重要的是入心入脑、身体力行;孝文化属于道德文化的范畴,只有把孝文化的道德精髓、行为规范转化成学生不思而为的实际行动,才可以说传承和弘扬了孝文化。德育理论认为道德养成有四个机制——“三导”机制、对话机制、生活机制、情境机制。“情境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精选或创设的蕴含、体现着教育者意图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以真实、生动、鲜明的形象为主体的教育情境。”情境机制的特点是境真、情浓、意深、礼寓其中,基于声乐教学传承孝文化同这一机制完全“合拍”。声乐作品数不胜数,多年积累下来,每一个主题的声乐作品为数众多,据此创设德育情景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多次创设同一主题德育情景不会缺少资源。例如,偏美声的歌曲有《母爱》《回家过年》,偏民族的有《不能尽孝愧对娘》《父亲》,偏通俗的有《烛光里的妈妈》《常回家看看》……可谓取之不尽。细究每一首歌曲,都不难创设剧情丰满、人物生动、思想深刻的德育情境,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传承优秀道德文化高效便捷的途径。

四、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注重系统协调

近两年,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上文件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但是,课程大纲如何调整、课程标准如何拟定、教材建设如何加强、课程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等,还没有及时跟上来,这些显然不是少数一线教师能完成的工作,需要组织力量共同完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更高的决策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研机构、教师、学生、媒体等等,共同构成这个大的“教改”系统;实现预期目的,尚需系统推进工作。

(二)挖掘和整理更多声乐作品

综观常用的声乐教材,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有从声部类型命名的,比如《男中音教学曲集》(花城出版社, 2006.04);有以国别区分的,比如《浪漫时期意大利艺术歌曲20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1);有以作曲家名字命名的,比如《托斯蒂艺术歌曲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04);有以年代为区分的,比如 《中国当代歌剧选曲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03);有以唱法为区分的,比如《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07);有以歌曲类别命名的,比如《男高音咏叹调》(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07);有以适用人群的年龄段划分的,比如《夕阳红歌曲集:中老年人喜欢唱的歌》(蓝天出版社,2006.06)。

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划分方法,比如以难易程度来划分、以地域来划分、以演唱形式来划分等。但是,很难见到以孝悌忠信、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崇信尚和、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题的声乐作品集。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事业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角度看,编辑出版类似的声乐作品就很有意义了,比如:编辑出版孝文化声乐曲集、和文化声乐曲集、廉文化歌曲集等。当然,如有成系列的,高规格的声乐教材面世,更是难得的好事,必会有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及时调整教学理念

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还是要落实在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基于课程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关键一点应该是教学理念的调整——对标上述纲领性文件及时调整教学理念。这是总阀门、总开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不会只教技术不问思想、就会更为主动地钻研教育理论和研究教材教法、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上、就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准。调整教学理念,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和践行新的教育方针、教育观念,亦需要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引导与指导——适时开展的讲座、典型范例的推介、活动竞赛的组织、先进典型的评比、研究心得的发布等等,都有助于广大一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理念。

(四)潜心教育科研,深挖孝文化内涵

从另一个角度看,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德育和美育相结合。若要实现教学目的,潜心钻研德育、美育乃至其他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以成熟的理论指导教学,可以为我们节约时间、可以少走彎路。哪些理论成果值得涉猎呢?德育、美育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人物的重要论述,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都在其列。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汲取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更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愈加教条愈加生硬。因此,务必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以更为活泼的姿态、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更为隐形的动作去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

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还要深挖孝文化的内涵,否则我们很可能认为行孝就是多给父母发几条短信、偶尔给父母洗洗脚,这样的话,高等师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就难以体现了。孝文化还包括哪些?还包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借此教育引导学生爱惜身体、健康生活、尊重生命。还包括“始于事亲、终于立身”——以孝敬自己的父母为开始,以扬名显亲、实现人生理想为结束;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进取。

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远不止以上四种,还有其他可行的办法,例如,同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创作新的声乐曲目,例如,开展必要的交流互鉴,例如,更为合理地课堂设计等等,留待以后研究和整理。

五、结束语

当前,我们正处在即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起步阶段、也处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时间窗口。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需要我们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方式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传承孝文化的高效途径,期待研究和实践成果迭出、繁花竞艳。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张贤.论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9,(3).

[6]张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声乐史?[J].歌唱艺术,2019,(1).

[7]李雯靓.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艺术研究,2018,(1).

[8]肖宗恒.弘扬发展民族声乐文化 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黄河之声,2018,(20).

[9]宁丽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2016,(9).

[10]徐敦广.弘扬民族声乐文化 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艺术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孝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