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摘 要: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伴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纲》的制定,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已然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与教学使命,归纳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探究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机制,构建本学科教学的基本途径。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教师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养成基本机制 ;情境探究与感悟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079-03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纲》的发布,学科教学有了新的起点与高度。培养怎样的社会公民、如何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的公民,是教育部门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认知的关键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科特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师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需要归纳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将《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人格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课程教学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而开展,以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是三维目标教学的根本。通过价值教育激发学生情感,规范学生行为,进而确立良好的品行并健全学生人格,这一直是本学科肩负的重要使命。而学科基本素养养成既来源于三维目标教育,又高于三维目标的要求。学科素养养成是三维目标教育的具体化、实践化与高阶化的过程,要将抽象的三维要求转变成明确的品格与能力,并以价值为引领,将这些特质活化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
因此,将学科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需要明确本学科的基本特点,梳理和概括本学科要坚守与形成的基本素养。通过归纳和梳理有关学者的文献,笔者认为,本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和六个关键点。三个方面指的是价值取向、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六个关键点指的是珍爱生命、道德判断、法治意识、公共精神、国家认同与全球视野。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落实学科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师需要明确学科课程特色与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机制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融合了生命教育、人格教育、责任教育、国情教育以及国际视野教育,教材总体框架以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关系为主线索,穿插了道德、法律、心理与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教材的每一课时都按照“主题探究——感悟表达”的总体思路进行内容设计与安排,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并将核心素养养成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机制。
第一阶段为核心素养的产生阶段,表现為体验——反思机制。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设计中有多个情境体验环节,用生活中的故事、名言哲理、感受变化、虚拟辩论等形式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产生新知识并与已有经验进行猛烈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外化融合。借助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用身边事物来理解枯燥的知识,也可以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实践行动,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基础。然而,仅靠体验获得的学科知识是表面的,经验体系是不完整的,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也是松散杂乱的。反思成为由体验走向深层内在联结的关键。通过反思,学生能够触摸到事物的本质,感悟到社会生活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优化自身的思维方法和知识架构,并逐渐形成全面的价值观。
第二阶段为核心素养的建立阶段,具体表现为碰撞——融合机制。学科必备品格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并非是各个学科素养分子的简单堆砌。各个学科素养分子之间既没有直接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没有明确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是一种碰撞融合的关系。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同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仅限于某个学科素养分子的养成。比如,在培养责任品格与提升承担责任能力的养成上,可以通过将多种学科素养分子融入多种矛盾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反思承担责任与爱国、珍爱生命的关系,在矛盾碰撞中懂得如何坚守价值观以及形成不同情境下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就是在碰撞中进行的,并融合为有机的整体。
三、教师需要落实学科教学设计的几点要求
(一)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设立教学目标
教师应认真梳理与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主题和核心素养内容,寻找有效的角度和方法,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紧密连接。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这个连接点,设计出梯度明显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基于核心素养养成机制开展感悟式教学
按照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让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是基础。教师一方面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给学生留出充的足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意见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多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完善经验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还需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情境为起点,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个人品格。
(三)教师需拓展与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需熟知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既要抓住学生的共性,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选择,并要兼顾平衡,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思、有所得,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提升,有效进行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教师需要创新学科教学评价的形式
(一)教学评价由外生走向内化
课堂教学因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养成都由教师引导完成。这样的获得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成为学生的内在获得。因此,课后的教学评价应当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实现由知识到核心素养养成的转变。学科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将实践性的作业编写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备课组定期磨题,听取建议发现问题,让实践性的作业编写更加符合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由外生走向内化。
(二)教学评价由课堂走向生活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应当是持续性和全面性的发展过程,在校时间的学习与获得应当由校外实践学习来补充和提升。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作为补充,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连接点,用已有的经验和新获得的方法促进家庭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家风。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体验作为提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提升自身能力,健全品格,推动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五、教师需把握情境感悟与探究式教学的技巧——以《公民基本义务》为例
《公民基本义务》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四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懂得履行义务的意义,树立强烈的义务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以“境”制“动”,以求达到“生”机无限的目的。
在提到“維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时,引入“两会”情境,旨在引领学生对国家大事有所了解。如展示“2018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材料,引发思考:国家为什么大力关注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意义何在?通过学生的朗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关注国事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保障。所以,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此环节,我基于学生平时多沉迷于游戏,较少关注国家大事的情况而设置,“两会”是我国的盛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肩负人民的重托,参政议政;而且“两会”关乎世界,中国已经和世界连成命运共同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德与法治相比于其他学科,时政性极强,也是学生了解国家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窗口,有利于学生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感,树立主人翁意识。课外拓展:列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内容,学生可以将学科进行联系和整合,举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秦始皇统一天下、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等例子,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关联性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法纳税”这一义务看似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强,所以教师可以引入“逃税、欠税”情境,让学生判断书中图片人物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在分析的同时理解“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也明确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帮助学生走出“纳税与学生无关”的误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税收息息相关,通过实例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任重道远,唯有坚持实践与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 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和基本理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8).
[2] 葛敏明.用好教材“脚手架”增强课堂对话性——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的对话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6).
[3] 刘文川.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位—— 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建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