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皓苓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校;校园欺凌;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034-03
校园欺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2019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英国伦敦发表了《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该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指出,几乎每3个学生中就有1人(实际比例为32%)曾在过去被校内同龄人欺凌至少1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日益呈现多样化、低龄化、暴力化发展倾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乱象,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拉开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序幕。同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对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治理提出指导性意见。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完善了防治学生欺凌的制度体系。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何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一般也被称为校园霸凌、学生欺凌等。率先系统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是挪威学者奥维斯(Olweus),他认为,当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学生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学生就是在遭受欺凌。这种消极行为是一种以强凌弱、蓄意造成他人伤害或不适的攻击性行为,包括口头语言、身体接触及其他间接形式。此后20余年,尽管各国对校园欺凌概念的解释细节各有侧重,但基本沿袭了奥维斯的概念界定。基于这一概念,界定校园欺凌至少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欺凌者主观上存在明确的恶意性或攻击性;二是涉事双方力量对比差距悬殊;三是欺凌行为具有长期性、重复性。因此,本文认为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长期、重复地对另一方(个体或群体)以强凌弱,蓄意或恶意造成其生理或心理伤害的行为。一场校园欺凌的行为主体一般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就实际情况而言,校园欺凌往往具有十分复杂的表现形式,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从歧视性交往、言语排斥到肢体冲突甚至人身伤害等均有发生,其影响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物理伤害还包括难以量化的心理伤害,后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社会秩序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相互冲突,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范”现象。随着学校与社会的边界被逐渐打破,学校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进入校园,导致原本和谐清朗的校园文化被污浊之气所熏染,严重影响未成年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认知,而部分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生生或师生关系紧张,不免为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溫床”。
(二)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防治和惩戒机制,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教师对防治校园欺凌也缺乏足够经验和认识,往往忽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此外,面对校园欺凌行为,部分学校的责任意识不强,监管措施不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22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0.2%的受访者指出学校对校园欺凌缺乏有效的监管。为了追求学校声誉,部分学校对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加以掩盖,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淡化或不通报校园欺凌事件,如此一来不仅会助长校园欺凌歪风邪气,也会让欺凌者的行为变本加厉。
(三)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
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学校盲目追求优秀率、升学率,凡是与升学无关的内容都被边缘化,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往往被忽视或搁置,致使学生生命意识和法治意识淡薄。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没有敬畏生命的基本观念,毫无底线意识,而面对欺凌行为,被欺凌者往往又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北京延庆二中七名学生手持棍棒辱骂、敲打一名学生,并逼迫其捡拾粪便,被欺凌者反复求饶无果,身心遭受严重伤害,涉案的七名学生已构成寻事滋事违法行为,其中五人被行政拘留并处罚款。诸如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见学校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
一方面,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家校双方缺乏合作共识,方式单一且易流于形式,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大多围绕在孩子的学习成绩,部分老师又疲于应对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于孩子的在校活动表现知之甚少,而当发生校园欺凌时,学校和家长又往往相互推责。另一方面,以升学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封闭的办学格局,使得很多学校与社会合作脱节,反欺凌社会资源的重要价值被忽视。
三、对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中的建议
(一)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青少年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还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学校要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消除欺凌生长的土壤。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校园欺凌案例辩论、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换位思考,还可借鉴旁观者干预思路,让每名学生都成为反欺凌的倡导者和行动者。
(二)建立校园欺凌应对流程和预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学校要拟定校园欺凌的应对流程和预案,可以征求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要明确校园欺凌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分工,公开求助电话号码或其他求助途径,及时应对校园欺凌的报告和投诉。学校可以成立校园欺凌处理委员会,也可以由相关部门兼任,但务必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对可能的校园欺凌行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以成熟理性的态度对待校园欺凌行为,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学校安全无小事”,学校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加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值班、门禁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器械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建立动态巡视制度,定期对包括宿舍、操场等学生聚集区,特别是厕所、自行车车库等隐蔽地点的巡视。
(三)发挥惩戒在欺凌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惩戒对于维护学校纪律和秩序,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经过严格程序确定的欺凌者,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采取一系列惩戒措施,比较轻的惩戒措施包括:扣除日常的品行分数、限制参与受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等。当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安全存在持续威胁时,学校可以将欺凌者调换班级或是短期停学。对于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可以依据教育政策文件,针对欺凌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分类型还可以包括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对欺凌者进行惩罚和处分务必要遵循一视同仁、保持关爱和法治的原则。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防治校园欺凌内容的培训和研修
学校应制定相关计划,在教职员工入职和年度培训中进行防治欺凌的技能专题学习,提升教师防治和应对欺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组织观看有关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和新闻报道等,并在观看后进行集中讨论;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作专题讲座,并组织现场互动等。
(五)将生命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加强和改进法治教育
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教育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构建预防欺凌行为的精神堡垒,让学生把“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引导学生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
(六)构建反校园欺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
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学校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完善和改进家校合作模式,使老师和家长双方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动态,更有效进行干预。学校还要广泛整合反欺凌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可以与司法机关等展开合作,为学生搭建法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以生动的案例进行普法宣传,让学生正确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与社会工作者深度合作,协助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并为学生提供校园欺凌认知和行为的辅导,为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 Wiley-Blackwell,1993.
[2]俞凌云,馬早明.“校园欺凌”:内涵辨识、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J].教育发展研究,2018,(12).
[3]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4]王桂明.磨其心志 炼就品质——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思考与行动[J].现代教学,2019,(Z2).
[5]罗生全.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教育之道[J].中国德育,2018,(3).
[6]赵宏儒.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J].新课程(下),2019,(2).
[7]王绍东.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 为学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J].宁夏教育科研,2018,(2).
[8]兰婷.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薄弱环节——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9,(2).
[9]易鑫.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9,(Z1).
[10]刘旭.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综合防治策略[J].山西青年,2019,(7).
[11]姜忠礼.我省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J].浙江教育技术,2017,(6).
[12]郭玉涛,王国威,张迎霞,朱丹丹,秦花芳,王莉.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浅谈[J].学周刊,2019,(12).
[13]沈钟.中小学校园足球良性发展模式研究——以苏州市四个行政区中小学校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2).
[14]姜忠礼.我省在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J].浙江教育技术,2018,(6).
[15]徐利.小议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9,(2).
[16]叶燕明.论有效落实初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方法[J].试题与研究,2018,(31).
[17]胡敏峰.在中职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2018,(32).
[18]殷世军.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9,(18).
[19]李秀梅.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5).
[20]唐瑶瑶.初中德育的现状、困境与创新探究[J].成才之路,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