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本相

2019-06-06 04:19赵云彤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生死场

赵云彤

摘  要:1930年,中国第二批女性作家登上历史舞台,她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作视角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新的一笔。萧红作为一名有着独特经历的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本文通过研究其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探讨萧红笔下的女性生存本相。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立场;生存本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

1930年,中国第二批女性作家走上文坛,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不同,她们以独特的创作视角书写女性生存本相。在那个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女性作家的创作,不仅为革命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持,也为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创作模式。此时的女性作家的创作视角从五四时期关注女性个体经验转向了更为宏大的社会群体,从关注女性个体解放转向了社会解放。创作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描写女性内经验和自我生存困境,而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了中国社会中的人。女性的性别被模糊,作家更加注重女性如何从注重个人解放到投身于社会解放这一转变过程。她们不再写自己,而是去写社会群体。谢冰莹笔下英勇从军的女子,冯铿笔下备受煎熬和压迫的农民。她们在创作中有意地模糊女性的性别,着重表现社会和战争给女性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苦难。冯铿笔下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卖掉自己孩子却遭到逮捕的老母亲(《贩卖婴儿的妇人》)、草明笔下不幸沦为暗娼的剿丝女工(《倾跌》)……作家并非站在女性的立场描写女性生存本相,而是以政治立场,以一种同情的目光审视下层妇女的生活苦难,这种审视与五四时期女性写作不同,她们将女性解放融入民族解放之中,因此不免受到政治的影响。然而,萧红却以一种区别与这一类女作家的创作内容和艺术技巧,一定程度上填补了1930年代女性创作中的某种空白。

萧红对于下层女性的生存苦难描写之深刻,是同时代的女作家所不可及的。萧红以她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感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从妇女的生存价值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生死场》便是在这样的创作视角中形成,这部作品描写了东北乡村中淳朴善良的女性。萧红在描写她们的苦难并未注重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而是以一种平和的甚至是粗糙的叙述方式,从平淡的生活事件中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平静地叙述王婆卖马的心理。老马可以说是王婆作为男性工具的一种象征,如今老马进入屠宰场,就如同王婆自己被送进屠宰场。老马辛苦劳作一辈子,最终只值一张皮的钱,而王婆也一样,辛苦了一辈子,最终也不过是“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是没有代价的。”《生死场》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善于在平淡生活的叙述中表现生命的悲剧,还在于作者将环境描写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作品中,春的灿烂和人的死亡、动物的孕育和女人的生产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巨大的张力。生育本来的目的是延续生命,是证明人在生命链条中的存在价值,而在《生死场》中,生育仅仅是女人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无法选择的必然,是毫无自主意识的行为。作者将生命的消亡与生育联系在一起,将女性的生产过程原生态的、粗粝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不带一丝修饰和美化,从而也使作品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这样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这一段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五姑姑的姐姐在没有席子、仅有些柴草的土炕上痛苦的生产,然而婆婆认为“压柴”谐音“压财”将柴草拿走,于是难产的“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在土炕上发型,嚎叫,耗尽最后的一点力气。萧红在描写这段时,将女性难产的真实状态不加修饰地展示给读者,血腥得让人不忍卒读。出嫁不到四个月的金枝即将生产时,丈夫动辄打骂,甚至不顾金枝即将生产的危险发泄自己的性欲。孩子出生后,丈夫经常性的暴打使金枝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同时,丈夫视金枝和女儿为自己生活的累赘,在一次争吵中将女儿活活摔死。就在此时,二里半的老婆正在经受着难产的折磨,高声叫喊着让人将她的肚子用剪刀剪开。李二婶正在生死关头挣扎,她小产了,即将断气。萧红以平淡的口吻,描述了一副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中的女性的悲剧不仅在于她们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和男性的压迫,还在于她们对于这种苦痛没有意识,身处灾难之中却浑然不知,像动物一样生,像动物一样死,没有生存的目的,不明白生与死、爱与恨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将一切苦痛当作自己理应承受的,这才是她们真正的悲剧。萧红对女性生存本相的揭示,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她不仅将女性作为“人”来描写她们所经受的阶级压迫,还将她们看作“女人”这一拥有性别概念的主体,揭示男权社会对她们身体和心灵上的压迫。相对于男性,女性生存在男权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之下,这种压迫使得她们更加不幸。她们完全匍匐在社会和男权意志之下,没有人的自主意识。萧红的创作模式,一定意义上并不属于1930年主流的创作模式,因為她的小说,并不单纯的反映阶级斗争和异族入侵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不是描述被压迫的人如何走上反抗的革命道路。政治因素对她的创作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她将自己作为女人的独特的性别体验和经历,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对女性生存苦痛的深切关怀。既有对生命本来面貌的揭示,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萧红是超越了时代的。

参考文献:

[1]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武汉大学学报,2004(9).

[3]胡辛.中国女性文学纵览[J].南昌大学学报,2001(1).

猜你喜欢
生死场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迟子建与萧红小说中的小人物塑造
浅析《生死场》中金枝的悲剧命运
浅论萧红生命意识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话剧《生死场》二度创作的华彩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生死场》与《人间问题》中女性意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