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筱珍,吕夏萌
(阜阳师范学院 a.体育学院;b.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目前各个学校各学科都提倡课程改革,设置各种课程改革专业试点,啦啦操作为表演专业的核心课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在啦啦操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些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不能适合学生,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对表演专业技能主导的专业核心课啦啦课更是如此。以目标为导向对于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实现教学目标。从2013级到2015级经过这三年的实践检验一直探索使用这种方法,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此进行总结,希望在其他类似的技能主导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阜阳师范学院表演专业2013-2015级学生啦啦操课程教学设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搜索目标导向相关理论和与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设计相关的资料,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研究内容,文献检索以及相关专家咨询结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专业技能分类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起点水平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效度检验。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邀请了部分专业课教师进行研讨,最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了校内外专家10名进行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设计科学合理,适合目标导向的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能够较好的实现研究目标。具体情况见表1和2。
信度检验。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重测信度法在调查结束后的半个月又进行了第二轮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可信度进行检测,经数理统计,信度系数为r=0.875。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问卷效度评价同行专家情况统计表(n=10)
表2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n=10)
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采取的方式是当面发放当面回收。发放对象为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表演专业的学生。给每年级学生随机发放40份,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检查,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满足研究需要。
1.2.3 访谈法
在选题及实施过程中,对啦啦操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等同教研室教师和研究教学教法的老师进行访谈,咨询和征求同行专家们的建议。
1.2.4 数理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统计学意义。
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体育学与舞蹈表演学原理,健身舞蹈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健身舞蹈实践能力,能够在社区、学校或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健身舞蹈教学、培训、表演,以及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和开展工作的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1]。
啦啦操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啦啦操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一级花球、二级街舞、三级爵士基本内容,对于动作的重点、难点有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编排简单的动作组合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与集体配合的要求[2]。
学习任务分析即要分析认清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并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子目标。
2.2.1 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
通过对我院表演专业13、14、15级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收集资料,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认为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技能分为四大类,即表演、创编、教学、评价四大技能[3]。
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起点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表演能力起点水平中的面部表情这一项能力掌握的还不错,13级面部表情掌握的有30%,15级学生达到了50%;在表演技能中对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上最高的是14级学生,也才30%;现场表演发挥的能力也不高,最高的是14级的占25%;而表演技能中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起点水平则最低,15级学生才10%的同学能掌握,最高的13级学生掌握率为25%。
2.2.2 细化的教学子目标
教学能力。蒋景荣[4]的研究认为教学能力主要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文章写作能力这三方面构成,这三种能力水平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教学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这三个衡量教学能力水平的标准又分别有其下位标准[5]。
表3 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技能分类(n=120)
表4 对我院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学习起点水平强的调查表(n=120)
创编能力。创编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6]。黄欣加[7]对创编能力做出定义,认为创编能力是依据需要,对前期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等进行组合创造的编排能力。创编能力创编的前提条件是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音乐素养、基础技能动作、基础创编原则、基本创编方法和步骤等其他与该项目有关促进作用的内容[8]。当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到一定的量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目的得以良好体现。因此编排能力的子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了解项目的基本动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各基础动作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动作组合变化的方法,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创编实践活动[9]。
表演能力。表演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涉及多个方面。李飞[10]阐明表演能力是一个表演者以自身为媒介,能自如控制运用身体、正确把握理解音乐、对角色把握刻画的舞蹈艺术体现。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的构成因素,通过学生对自身表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为视角,表演能力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对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理解、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以及现场表演的发挥等因素[11]。因此在细化的教学子目标中要有针对的练习内容对学生的面部表情进行训练,有针对的安排一些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和舞蹈动作理解能力的内容,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练习。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比赛,增加现场表演经验[12]。
评价能力。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4]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自我评价能力[13]。不仅在提倡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还要建立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为前提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而且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合理的结合在一起[14]。这其中多元的学习评价指标就涵盖了对学生的体能、认知技能、态度参与、合作关系等综合评价[15]。由此评价能力的子目标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掌握学习领域中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全面的评价[16]。
综上所述,教、编、表、评能力是表演专业学生在啦啦操课程教学目标中应掌握的核心能力[17]。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因为不同的核心技能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一样。
任务布置。第一次课后布置任务,随机安排三个同学负责下次课的课前准备活动操,这中间有一周间隔时间。指定领操的教学内容,提前把需要这部分的教学视频通过网络软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对着视频自学[18]。
任务检查。在下次课上课前,利用课外时间检验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教学示范动作和教学选用的方法加以检查,对学生动作不规范的地方加以纠正,并传授学生对具体动作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下次课能独立领操的能力。
课中引导。虽然之前经过老师单独训练,但具体上课时,会因为现场环境及其他原因,授课同学会出现教学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示范面选择不准确、突然遗忘动作以及教学内容讲解不清楚、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等情况。这时教师应及时加入教学中,对领操同学动作加以纠正,并辅助其教学。
3.2.1 教学过程中穿插创编细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创编能力教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一些具体练习内容安排上,给学生讲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除了这样安排还可以怎样安排,还有哪些编排元素可以加进去。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编排内容的理解同样重要,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动作技术,如何在传统中进行创新都是编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对于音乐选择等细节也要非常重视[19]。
3.2.2 专门的编排实践课
专门的编排实践课上系统的讲授编排的一些内容,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动作创编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20]。学生在具体分组自编动作时,安排各组队长带领本组的学生进行编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各组之间检查、指导、帮助。如学生创编时遇到困难,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他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的完成新动作组合的创编。
每次教学时反复强调表情练习。在表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要求同学注意个人面部表情和情感的表达。只要音乐一响起立刻提醒同学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脸上立刻洋溢着包含热情的微笑。要同学意识到,要想情绪感染别人,最先是要感染自己[21]。
以汇报演出形式,进行考核,要求每位同学必须上场。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现场表演感觉,检查学生现场表演发挥的情况,学期末的课程考核,采取的是汇报演出的形式,按照一个专场晚会的标准进行。要求每位同学必须上场。上场前每位同学发一个唯一的编号,在节目进行时,场下安排评委老师,对同学们的演出进行评分。
用摄像机把同学个人动作和小组动作拍摄下来,然后以同学或各组名命名,发到同学群里,让学生及时下载观看各自的动作,然后对照教学视频,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评判,分析错误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在期中组织教学测试,每位同学单独上场,提前安排同学注意观察上场同学动作的优缺点,并引导同学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在练习时要如何才能预防和纠正这些失误。
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其关键点在于弄清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引导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首先要重视的是动作教学,这是啦啦操教学的基础。
啦啦操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性,对于动作学习的方法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授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基础上,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能够根据情景的变化自主完成动作组合。
啦啦操目标教学课中的教师主导,贯穿整个啦啦操的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而是要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啦啦操课程中运用目标导向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显著意义。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教学技术的革新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很大的推动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探究、实践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