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亚良 贺玉泉 杨萍
患者 男,43岁。“因间断性心前区疼痛3个月,心肺复苏术后3 d”由外院转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否认吸烟史。来院3个月前,患者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面积为手掌大小,持续1~2 min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检查提示V2~V4导联双向T波(图1 A)。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5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阿司匹林(300 mg单次负荷后,维持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300 mg单次负荷后,维持75 mg、每日1次)治疗。其后再次发作心前区疼痛1次,于当地医院复查心电图提示Ⅰ、aVL、V1~V4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显著压低(图1 B)。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提示左前降支近段约60%狭窄,左主干、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置入支架。CAG术后嘱患者坚持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50 mg、每日1次)、钙离子拮抗药地尔(90 mg、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病情平稳后复查ECG未见明显异常(图1 C),药物治疗1周后出院。出院后2个月内无不适症状,1个月前晨起活动时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伴摔倒1次,持续时间短暂,未诊治,继续上述药物方案治疗。
来我院3 d前,患者自晨起后共发作心前区疼痛3次,第1次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第2次发作时于当地诊所行ECG检查发现Ⅰ、aVL、V1~V5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显著压低(图1 D)。“120”急救转运途中发作晕厥1次,ECG提示心室颤动(图1 E),非同步电除颤、心肺复苏后恢复窦性心律,ST段回落至正常范围(图1 F)。第3次发作时ECG表现为V1~V4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轻度压低(图1 G),持续约10 min恢复正常。期间静脉给予硝酸异山梨酯10 mg微量泵泵入,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地尔量至90 mg、每日2次。
患者病情平稳2 d后,于2018年10月15日转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继续诊治。转入时神清语明,无不适主诉,生命体征平稳,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肌钙蛋白T 77 ng/L(正常范围<4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 33 U/L,余各项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 artery spasm syndrome,CAS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入院后复查CAG,与3个月前相比,结果无明显变化,左前降支近段约60%固定狭窄(图2 A~C)。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示: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约为2.2 mm2,直径狭窄率46.5%,面积狭窄率71.4%,纤维帽最薄处约40 μm,伴巨噬细胞浸润,未见血栓、斑块破裂、壁间血肿等(图2 D~F)。行药物激发试验(drug provocation test):麦角新碱50 μg以0.9%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患者心前区疼痛发作,CAG提示左前降支近段痉挛至100%闭塞(图2 G),5 min内间断给予硝酸甘油200 μg共 2次,患者心前区疼痛逐渐缓解,再次行CAG检查证实左前降支痉挛完全解除,期间ECG可见ST段动态演变(图3 A~C)。于左前降支近段置入3.5 mm×38.0 mm Xience Prime药物洗脱支架1枚。OCT指导下以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优化后,间隔5 min重复上述麦角新碱激发试验2次,期间患者无胸痛发作,ECG无明显改变,CAG可见前降支中段痉挛致约70%狭窄(图2 H),但所有节段均未发生完全闭塞,观察10 min后,复查CAG结果良好(图2 I)。术后嘱患者坚持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地尔硫䓬(90 mg、每晚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50 mg、每日1次)及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药物治疗,痊愈出院。目前完成5个月随访,患者无心绞痛症状、无心律失常发作。
CAS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包括典型的变异型心绞痛、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各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猝死等[1-2]。间断胸痛发作伴ST段抬高,但CAG检查不存在严重固定性狭窄的患者中,常见病因即为CASS。确诊CASS需行药物(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结合腔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OCT,可进一步发现CAG未能诊断的特殊病变情况,包括自发夹层、壁间血肿、斑块破裂、斑块侵蚀、血栓形成等[1-4]。
图1 多次胸痛发作伴心电图变化 A.初次胸痛发作缓解后,V2~V4 导联T波双向;B.第2次胸痛发作时,Ⅰ、aVL、V1~V4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显著压低;C.病情平稳后,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D.入院3 d前,患者胸痛再发,Ⅰ、aVL、V1~V5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显著压低;E.“120”急救转运途中,心室颤动;F.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后,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G.再发胸痛,V1~V4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轻度压低
图2 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 A~C.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约60%狭窄;D~F.前降支近段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最小管腔面积2.2 mm2,直径狭窄率46.5%,面积狭窄率71.4%,纤维帽最薄处约40 μm,伴巨噬细胞浸润;G.冠状动脉内给予麦角新碱50 μg,前降支近段痉挛闭塞; H.支架置入术后,复查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前降支中段约70%狭窄;Ⅰ.痉挛完全缓解后,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结果
CASS的病变类型中,变异型心绞痛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不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抗痉挛治疗(硝酸酯类药物联合钙离子拮抗药),预后良好[5]。但高危的CASS,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猝死等,即便进行系统、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仍会有部分患者复发恶性心律失常,病情严重者,应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后的3个月内,可记录到多达5次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6-8]。因此,针对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CASS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病情评估,及必要的介入治疗。
本例CASS患者心室颤动发生在胸痛、ST段抬高之后,与心肌缺血直接相关。OCT检查证实前降支近段为易损斑块,但不存在壁间血肿、斑块破裂等不适合行药物激发试验的特殊情况。冠状动脉内给予麦角新碱后,前降支自近段100%闭塞,胸痛症状、ECG动态演变与术前发作时完全一致。明确发作机制为中度狭窄基础上合并冠状动脉痉挛。对于CASS患者,尽管原则上不推荐置入支架,但个案报道显示,无论是难治性痉挛,还是弥漫性痉挛的CASS患者,都有可能从支架置入中获益[9-12]。本例患者5个月的随访结果,佐证了上述结论。
此外,对于病情类似的高危CASS(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晕厥发作)患者,本病例完整的诊治流程(COP-SP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CAG确定不存在显著狭窄的病变;(2)通过具有较高分辨率的OCT检查,进一步评价目标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斑块性质、巨噬细胞浸润、纤维帽厚度等),并除外不适合行药物激发试验的特殊情况(壁间血肿、斑块破裂等);(3)通过药物激发试验,判断冠状动脉痉挛的范围及严重程度;(4)综合分析,若患者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更大,则采用较为积极的方案,给予支架置入;(5)支架置入后,再次行药物激发试验,验证治疗效果理想,并对患者良好的预后做出判断。
图3 麦角新碱激发试验过程中的心电图动态变化 A.药物激发前,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B.冠状动脉内注入麦角新碱50 μg 3 min后,V1~V5导联ST段抬高,Ⅲ、aVF导联ST段压低;C.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200 μg 2次,心电图ST段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