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轩文
肖华生前是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参加工作26年,工作变动7次,却从未离开农业。每当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他总是憨憨地一笑,深情地说:“扎根土地,为乡亲造福!”
1990年,本是中文专业毕业生的肖华被分配到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农科院。专业不对口,一切从头学。随着农业专业技术日臻成熟,他先后被调任到通辽市农业局、农广校、农业推广站工作。
1998年,肖华从农业局科教科到土肥站工作,由搞科研转为真抓实干,从此大地便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肖华利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与村民一起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短短几年,土肥站的工作就让他“摆弄”得有模有样。2003年8月,肖华从农业局土肥站调到农广校任校长。当时学校教学无序、管理无章,还欠下一堆债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肖华多次调研并向上级汇报,使各级领导对农广校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给予了指导意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随后,肖华跑经费、跑项目,与区内外兄弟院校“攀亲结对”,还推动建立了沈阳农大、吉林农大两所高校的通辽函授站,提升了全市农牧系统1000余名技术人员的教育层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2007年,肖华到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任站长。上任伊始,他下到旗县做调研,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起草工作方案、撰写调研报告。随着各项业务开展,通辽市的农技推广事业风生水起。
近年来,肖华不断摸索钻研,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推广无膜浅埋滴灌,并请来农业部专家帮助调整种植结构,打造万亩高产示范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人问他,工作干成这样有啥“绝招”?他笑着回答:“绝招没有,硬道理倒有一条:当共产党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走过场。”
“不偷懒、不糊弄、不走过场”就是肖华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任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期间,肖华刻苦钻研,先后引进推广新技术50余项,率领团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主持推广了玉米“全膜覆盖、无膜浅埋滴灌”等实用节本增产增效技术,主持编制了有机水稻产业通辽地方标准9项、玉米产业通辽地方标准18项,先后获国家、自治区、通辽市技术奖励30余项,为全市农业节本增效25亿元。《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能源环保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句话:优势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全市推广玉米“一增二改三提”技术面积672.8万亩,其中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核心示范基地共计1000亩……这是肖华的“功劳簿”,记录了他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
肖华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年行程数万公里,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春播期间,他会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对播种技术的掌握情况以及机械播种效果;出苗期,他会把各旗县的玉米地走上一遍,了解出苗定苗情况;秋收时,随着各试验田测产工作的逐步展开,他开始搜集不同生产技术下的玉米产量数据,进而对某一项技术或成果的经济效益做出最终评定;到了年底,他会把这一年来发现的问题做集中梳理,并深入各地给农民讲课,介绍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经验成果……他没有周六日,更没有节假日。但有一年的“五一”,肖华却破天荒地开着车子带妻子出游了,结果车子出了城,开到了大田边上。他对妻子说:“带你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地、看看绿,多好。”说完他就到田里察看起了苗情,这让一旁的妻子哭笑不得。有人劝肖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都享受到了,自治区劳模、突出贡献专家也评上了,图啥呢?可别这么拼命了。可肖华总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我入党的初心,承诺了的就要践行。我想为老百姓做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一件做不成都寝食难安。”
肖华用智慧和汗水奋力开辟出一座座理想的绿洲,而他自己的身体却因为生活不规律出现各种不适。2016年12月4日,下乡回来的肖华一进家门便瘫倒在沙发上,妻子看着心疼,劝他歇歇。肖华还是那句话:“等忙完了这阵子再说吧。”12月12日,肖华在呼和浩特开会期间突发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生命中最后的冬天,他通过微信指导奈曼旗农民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技术;帮助科左后旗农民联系购买滴灌设备;写下计划,打算在2017年加大无膜浅埋滴灌推广力度,在山沙两区重点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技术……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肖华的初心,他用无声的力量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