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言语行为中自我防卫策略的文化内涵

2019-06-05 01:16黄海金
现代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面子

黄海金

摘 要:自我防卫策略属于拒绝言语行为,是以保全双方面子为目的的一种策略,与“面子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极为注重面子、看重面子。在社会交际中,既希望保全自己的面子,也希望不要威胁到对方的面子,能给对方留足面子。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为了不威胁对方的面子,在采取各种间接拒绝策略的同时,寻求保护自我面子的方法,因此,会采取自我防卫策略。

关键词:言语行为;拒绝;自我防卫;面子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语言学理论。1955年,由英国语言哲学家Austin首先提出,美国语言学家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交际中话语的实际运用,反对对话具有真值的观点,认为日常交际中很多有意义的话语并没有真假之分。说出同样结构的一句话,所在话语的施事功能或行事功能是不同的。Austin指出,在说出一句话的同时,已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包括发出语音、音节以及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它本身并不足以构成语言交际,但却是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得以实施的基础。言外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说话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是从社会规约对其进行定义的,言外行为寄寓于言内行为之中;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人造成的影响。同时,Austin(1962)还将言外行为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裁决行为、阐述行为、施全行为、表态行为和承诺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属于Austin所说的承诺行为类型。在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是Beebe及其团队对在美日本人使用英语拒绝所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Beebe在1985年、1987年和1990年分别与Cumming、Takahashi和Uliss-Weltz等学者合作,以日本人、在美日本人和美国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美国说英语的日本人拒绝的使用状况与影响因素。Beebe等指出,拒绝使用的情景主要有4类:即请求(request)、邀请(invitation)、提供(offer)和建议(suggestion),还首次将拒绝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7种间接拒绝策略,此外,还归纳了4种辅助成分。

基于Beebe的研究,我们以请求(request)、邀请(invitation)、提供(offer)和建议(suggestion)这四类情景为问卷调查的基本框架,为了使调查更为细化,在每类情景中又设置了五个具体的小场景。问卷共计20题,涉及到20个具体的言语场景。本文采用的是由Blum-Kulka等人(1989)提出的“语篇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简称“DCT”)问卷调查法。场景设计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以学生经常遇到的拒绝语境为主,方便被试者尽快进入情景,作出真实的拒绝回答,并录音转写拒绝言语行为的话语。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的比例及间接拒绝时所采取的策略。

二、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自我防卫策略

(一)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

如何判断拒绝言语行为,要以中心言语行为为衡量标准。中心言语行为是实现拒绝言语行为的中心,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实施拒绝话语。拒绝言语行为可以再划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

直接拒绝是指说话者的拒绝意图直接体现在话语的字面意义上,一般使用否定词“不”“不用”“不行”“不能”“没有”“不好”“不要”“不可以”来作为话语标记。此外,也有使用实施动词“拒绝”(如“我拒绝”)的情况。因为中心言语行为的直接拒绝表达形式比较单一,使用词汇比较有限,同时听话者很容易理解言语行为是什么。

与直接拒绝不同,间接拒绝不直接使用否定词或拒绝词语,其内涵一般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间接拒绝是指拒绝者采取各种策略,即通过另一言语行为来体现拒绝的意图,被拒绝者需要根据语用原则推导理解说话人的用意所在。根据语料的考察,我们按语用功能将间接拒绝分为12种:理由、道歉、提出别的方案、条件承诺、回避、说服、批评责怪、原则、提问反问、幽默、自我防卫、能力不足(谦虚)。

(二)拒绝言语行为之自我防卫策略

自我防卫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它属于间接策略的一种,在某种情况下,语气比较生硬,听起来也比较冷漠。自我防卫策略的常见表达方式有“我自己……”“我觉得……”“自己能(怎么怎么样)”等,更强烈的表达方式有“你不能……”“别管……”等。例如:

(1)老师你去逛超市吧,我自己回去就可以了。

(2)(你)不能随便找。

(3)你别管我的事情。

(4)你别管我了,自个儿吃去吧。

(5)不要多管我的事儿,我自己的事儿我自己处理。

我们从四类拒绝言语行为(请求、邀请、建议、提供)的语境入手,对自我防卫策略进行了具體考察。经研究发现,“建议”语境和“提供”语境下的自我防卫策略出现频率较高。

1.建议语境下的自我防卫策略

建议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认为该行为对听话人有益并希望听话人实施该行为,尽管听话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也可能不去实施该行为。建议对说话人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其基本目的是使听话人受益,它的初衷是为听话人着想,本质上是礼貌的。同时,建议又属于指令类,从礼貌原则角度来讲,指令类言语行为涉及到两个因素,即“惠”与“损”。也就是说,建议必然会使一方或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或受损。因此,建议言语行为本身也具有威胁面子的性质所在。

在问卷调查中,建议1(不常见面的长辈建议自己找个男/女朋友)语境是采取自我防卫策略最多的。在这一语境下,经常使用“我自己……”“不(急/着急)”“还行吧”等语言形式。

(6)这个不急啊!

(7)你们现在都不了解,我自己会考虑的。

(8)对不起,这事不用您操心,我自己看着来,您就不用担心了。

(9)哎呀,这个看缘分吧,不着急。

(10)我条件挺好的,不着急。

(11)哎呀,这事不要着急,慢慢来吧!

(12)这个不着急,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事业、学业先弄好。

(13)还行吧,没有男朋友我也过得挺好啊!

其次是建议5(男/女朋友建议买A款衣服而不是B款)语境。它的常用语言表达形式为“我觉得还是……”“我就(要)……”“我想……”。

(14)你比较喜欢那个,我觉得可能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吧!

(15)还是这个好,你这次听我的吧。

(16)哪有,我分明觉得B比较好看嘛,我就买B。

(17)A款式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啊,还是选B。

(18)就你的眼光?算了,我就选B。

(19)但是B上的这个小蝴蝶结我最喜欢了,我就要买B。

在建议4(导师建议你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的语境下,常用语言表达形式为“觉得还是……比较好”等。

(20)嗯,我觉得还是直接工作比较好。

(21)谢谢老师,但是自己已经有过规划,觉得还是先出去工作比较好。

2.提供语境下的自我防卫策略

在提供语境条件下,自我防卫策略比建议语境下的出现频率要低。经考察发现,提供4(陌生人打碎你的水杯,主动提出赔偿)和提供5(男/女朋友由于没能一起外出,主动提供外出进餐的机会),竟没有一位被试者采取自我防卫拒绝策略。提供语境下,自我防卫策略的主要格式为“我自己……”。例如:

(22)谢谢,你该忙忙你的,我自己能行。

(23)最近缺乏运动,正好我就想锻炼一下,老师你去逛超市吧,我自己回去就可以了。

(23)老师我还有一个地方要去,你先回去吧,我自己走回去就行。

(24)啊,不敢不敢,我还是自己走吧,不耽误老师您了。

(25)等我看完这个电影我就下去自己买。

(26)我现在吃不下,等会我自己下去吃。

(27)你别管我了,自个儿吃去吧。

(28)我还是自己去吧,因为我想吃的那个东西离寝室还是挺远的,我自己去吧。

3.自我防卫策略常用语言形式

我们发现,在整体建议先行话语下,采取自我防卫策略常用语言形式有“我觉得还是……(比较好)”“还是……”“我就(要)……”。提供语境下,采取自我防卫策略常用语言表达形式为“我自己……”“我就想……”“我还是自己……”。

从中可以看出,“就”字出现较为频繁。我们知道,汉语副词“就”的义项较多,用法复杂,而且使用频率很高。不同的汉语词典对“就”的释义、分类不完全一致,“就”的各个义项也有所差异,但是很多词典在对副词“就”的解释时,都指出它具有表示强调肯定的意思。魏文君(2010)根据副词“就”在汉语篇章中的分布,把副词“就”篇章功能的主要表现分为四种:显示功能、精简功能、主观化功能和焦点标记功能。主观化功能主要体现为说话者的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和说话者的认识。经过对间接拒绝策略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自我防卫中的“就”也具有主观化功能,用来表示强调肯定。此外,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将合作原则具体化为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因此,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往往要遵守经济的语用原则。在能够准确表达交际目的前提下,一般会采用精简的方式。拒绝言语行为自我防卫策略使用“就”表达形式,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建议5(男/女朋友建议买A款衣服而不是B款)中,拒绝者在自我防卫策略语言表达形式上使用“就”来强调肯定,体现出语气的坚定、意志的坚决以及决定的不容改变。例如:

(29)哪有,我分明觉得B比较好看嘛,我就买B。

(30)就你的眼光?算了,我就选B。

(31)但是B上的这个小蝴蝶结我最喜欢了,我就要买B。

从表达意图上来讲,不使用“就”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但两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就”的使用虽然仍属于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并没有像“我不想……”“我不用……”那样直接表达拒绝,但其語气强度是超过了一般的间接拒绝言语的。试比较:

三、自我防卫策略的文化内涵

林大津(2005)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时间》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面子”和“自我”的关系。作者认为,“面子”与“自我”概念息息相关。“自我”概念是文化行为模式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对“自我”的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人们的交际方式以及对交际伙伴和会话风格的选择。林大津还引用了Markus、Kitayama(1991)的“独立自我识解”与“互依自我识解”概念,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对交际者的认知、情感及动因有着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互依自我”在强调联系的集体主义文化里较为普遍。在“互依自我”文化中,“自我”要事先得到他人良好意图的保证,也就是当他人保证与“自我”互相支持、互惠互利时,“自我”才会有合作性的行为。在建议和提供语境下的拒绝策略之所以频率较高,也同样可以借助“互依自我”这一理论进行解释。自我防卫是一种对拒绝者有利、也对言者无害的言语行为,其间必然会涉及到双方面子的问题。集体主义既关注自我的面子,也关注他人的面子,重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互惠互利,以此来维护集体和睦、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因此,自我防卫策略在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建议和提供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与他人的面子。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Brown&Levinson(1978,1987)提出并修正了自己的礼貌论与面子观。其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和礼貌策略。在其理论框架中,面子、留面子、丢面子都是有关礼貌的重要概念。作者认为,理智的交际者都具有面子观,因此交际时都会尽量维护双方的面子。Brown&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类: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喜爱、赞许,或希望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愿望能够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事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强制或干预,如果这些要求得到满足,负面面子就得以维护(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2009)。

国内学者何自然(2009)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一书中,对面子进行了界定:“面子就是行为选择的自主权,或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指出,在正常的交际中,如果某人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被迫做某事,他就会丢面子。当实施某一威胁面子的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对方的面子。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这就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r,简称“FTA”)。FTA可以威胁听话人的负面面子、听话人的正面面子、说话人的负面面子与说话人的正面面子。他还指出,当说话人不可避免要使用威胁或伤害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时,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说话人就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的力度,这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何自然将这种策略归纳为三类:即语用移情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模糊限制语的运用、“请”“劳驾”“麻烦”等礼貌标记语的运用。不可忽视的是,言语行为与具体语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交际时,需要考虑双方的社交距离、权利地位、亲疏程度等。我们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其礼貌等级,礼貌是语言形式和语境条件,包括双方的社交关系、权利地位等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我们认为,自我防卫是以保全双方面子为目的的一种策略,与“面子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属于集体主义文化,极为注重面子、看重面子。在社会交际中,既希望保全自己的面子,也希望不要威胁到对方的面子,能给对方留足面子。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为了不威胁对方的面子,在采取各种间接拒绝策略的同时,也寻求保护自我面子的方法,因此,就会采取自我防卫策略。从根本上讲,运用自我防卫策略进行交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不受侵害。

四、结语

Searle指出,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普遍现象,它与说话者的表达用意和听话人的推断有关。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不直接选择施为动词时,他就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行为。从本质上说,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损害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因此,它也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行为,故拒绝言语行为大多采取间接拒绝的方式。俞东明(2011)指出,在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原因之中,礼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间接言语行为要比相应的直接言语行为显得更为礼貌,而且间接程度越高,就越显得礼貌。就此而言,拒绝言语行为大多采取间接拒绝的方式也和礼貌原则有很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邓恩明.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3]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8]李怀奎.言语行为的范畴化研究:基于认知的理据[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6).

[9][荷兰]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2版)[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时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

[12]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4]卢加伟.面子论视角下汉英建议礼貌策略的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孙秋秋.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17]魏文君.现代汉语中副词“就”的篇章功能[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5).

[18]吴伟平.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点:由点到面的教学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19]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20][英]J.L.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1955年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讲座[M].杨玉成,赵京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1]颜晓春.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2]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4]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5]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6]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面子
闲话面子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当你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