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迎春
摘 要: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了2004~2018年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结果表明: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对国际教师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师资培训、教师课堂语言、教师专业成长和中外教师制度对比等方面,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研究视角更加细化,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实证研究方法增多。并依据统计数据,对国际汉语教师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现状分析;展望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国际教育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29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收海外留学生48.92万名;开设海外孔子学院513所,孔子课堂1073个,遍布140个国家,而且规模和影响仍在继续扩大。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国际汉语教师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是空前未有的,因为教师问题是“三教”问题的核心,是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我国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开创伊始,就很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经验的传承,对外汉语学界著名专家如吕必松(1989)、刘珣(2000)、张和生(2006)、陆俭明(2007)等,都对国际汉语的学科建设及教师队伍的业务培养等,从全局着眼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全面铺开并纵深发展,国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对外汉语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从研究角度与方法入手,通过对2004~2018年CSSCI期刊发表的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梳理出以往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究其研究特点和存在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国际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也发展成为“国际汉语教学”。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在国际化背景下对学科发展不断探索和重新审视的结果。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包括在中国本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包括在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本文主要关注以下问题:(1)2004~2018年我国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是什么?(2)2004~2018年我国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本文调查研究的结果对今后研究有哪些重要启示?
为了能圆满地解答上述问题,笔者首先检索了篇名包含“汉语教师”的相关文献,共计2369篇。然后增加检索条件,并比照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对2004年以来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汉语教师”的184篇论文进行全面梳理、归类和统计分析。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排除那些不是以汉语教师为核心主题的研究,再依据标题和摘要,对这184篇论文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98篇CSSCI论文。笔者将这98篇论文的题目及摘要、关键词建成小型学术语料库,通过词频分析,探讨近十五年来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本文依据多层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现状予以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国际汉语教师研究分析
我们首先将近十五年每年在CSSCI发表的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1所示:
從图1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学界对“汉语教师”的关注度一般,每年在CSSCI发表的相关论文均未超过两篇;2007年以后,关注度持续增高,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其中2010年和2016年是两个高峰,都达到了12篇。如果再将这十五年以200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话,那么,2009年以后的年均CSSCI论文数是2009年以前的4.4倍。由此可见,国际汉语教师研究蓬勃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为了能更清晰地考察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热点,本文又对98篇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分析。在统计过程中,剔除了语义模糊的无效词丛(如“教师问题”),归并了语义相似的词丛(如“专家教师”和“熟手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知”,“专业发展”和“专业培养”),统计出出现10次以上的高频次词丛;再将意思相近的主题归并以后,最终得出关于汉语教师研究的热点话题,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热点依次为师资研究、话语研究、文化研究、专业成长研究、实践研究、角色定位研究等。下面我们就对其中的几个研究热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际汉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学界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历来都非常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教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语言学知识、二语习得理论,应该掌握哪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因此,对汉语教师的评价也局限于专业知识、相关理论的考察,而相对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的影响。有鉴于此,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汉语教师本身的研究,聚焦于教师的主体意识及实践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有效培养模式。这些论著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对国内目前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如张和生(2006)指出,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认定教师的教学能力未能作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应多采用量化分析和跟踪调查的方式评估培训的效果。陈申、薛馨华(2010)就传统的培养汉语教师的方案进行批评性讨论,作者认为,传统的“应用科学模式”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他提倡“反思渐进模式”,即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周而复始,不断反思。刘涛、刘富华(2013)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剖析了现阶段汉语志愿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颇具针对性、建设性的培训策略,作者认为,应建立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创新能力。王添淼(2015)、李东伟(2015)分别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是对国外师资培养、评价制度的借鉴。王添淼、史洪阳(2016),丁安琪(2012)深入探讨了美国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出了构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途径与方法。王添淼、林楠(2016)指出,当前国际汉语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目的单一、评价标准单一、忽视教师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并以美国档案袋评价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构建国际汉语教师档案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有效路径,以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虞莉(2007)介绍了美国大学的两种师资培养模式,指出我国的汉语师资培训应扩大受训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实际教学技能的培训和专家的理论指导。阮静(2010)则分析了加拿大的职业教师道德,并认为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二)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语言特点研究
相比于国外二语学界和国内外语学界来说,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这些年来,有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层次相对较深、角度相对较广。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语言策略(张巧艳,2008)、积极反馈语(刘弘、王冰,2013)、话语标记(张晓明,2015)、话语中的礼貌策略(张译方、彭爽,2014)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除了教师的有声语言外,教师体态语的研究近几年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王添淼(2008)通过对上课录像的观摩,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体态语进行统计和描述,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教师在体态语使用上的共性和差异。从上述论文可以看出,在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语言的研究方法上,从宏观理论出发,阐述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运用策略的研究较少;从具体个案出发,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考察教师语言在课堂上的实际使用情况的研究比较多。
(三)国际汉语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研究
我们知道,国际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需要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当好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窗口。这就要求汉语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思维、跨文化教学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技能。近年来,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王添淼(2011)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定势,无论国际汉语教师持有何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聂学慧(2012)指出,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要建立在教师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刘洁(2017)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认知水平决定了文化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水平,教师的文化能力是文化推广的重要保障,因此是汉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刘学蔚(2016)则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和框架构建,认为国际汉语教师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其跨文化能力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表现为一种立体构成。
(四)国际汉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速成的过程。近些年来,学界对汉语教师的成长过程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从生手教师与熟手教师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国际汉语教师的成长途径。徐彩华、程伟民(2007)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对比分析,作者指出,用留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课堂气氛,是新手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师资培训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姜有顺(2013)通过微技能对比观察,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和资深教师的微格课堂录像的异同。吴双(2018)通过准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教案对比,揭示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与方法。葛馨、曲溪濛(2017)采用问卷调查和叙事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归纳了熟手教师成长专业化过程中的共性因素,探讨了新手教师获得国际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的途径和方式。刘弘、靳知吟等(2014)对新手与熟手教师在课堂操练中的等待时间进行了对比,阐述了等待时间与教学经验的关系。江新、郝丽霞(2011)则对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二是从教师自身因素出发,探讨国际汉语教师的成长途径。王添淼(2010)认为,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正处于从“技术理性”到“反思理性”范式的转型,教师成长要以教师为中心,培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教师成为自主性的反思实践者。孙德坤(2014)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究两名国际汉语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核心理念及其影响因素,他认为教师培训和课程改革均要重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李东伟(2015)提出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研究(专业性知识)相结合是促进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吴勇毅、段伟丽(2016)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教师能否发挥自己的认知风格,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理论与方法,在后方法时代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以往国内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多是在“技术理性”范式指导下,集中于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探讨上。客观地说,这些研究深化了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却忽视了教师也是学习者、研究者、知识建构者的身份。近年来,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反思意识的研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关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强调,既是对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导向型和前瞻性指引,也是国际汉语教师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四、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特点
(一)重视实证研究
依据文秋芳(2004)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本文将收集到的98篇论文划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类。其中,实证研究又可细分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二者混合研究三种类型;非实证研究主要指总结体会、理论反思等。经过统计我们发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共49篇,占论文总数的50%。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论文有16篇,约占16%;采用课堂观察法(包括录像、錄音等)的论文有22篇,约占22%;使用数据对比等其他量化手段的论文有9篇,约占9.2%;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个案研究2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在国际汉语教师研究方法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注重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纯粹经验式总结和归纳方法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心期刊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取向。这些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已有文献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二)重视比较研究
通过对98篇论文的梳理还可发现,目前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地研究某一课型、某一类教师转变为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对比。比如对中外教师培养及认证的对比,对新手、熟手教师的对比,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对比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研究仍然集中于教师群体,而相对忽略了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会对教师产生影响的“学生”。国际汉语课堂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非常明显,因此,从关注教师的单项式研究转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研究,既实有必要也势在必行。此外,国际汉语教师包括国内、国外从事汉语二语教学的所有老师,国内、国外的不同教学环境也会对教师的行为、话语、反思和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对这两类教师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汉语教师研究更加丰富、全面。
五、总结与展望
基于以上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对2004~2018年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总体状况归结如下:
(一)总体态势良好,研究格局多元
近十五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后,关于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师研究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既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研究视角来看,由以前的主要关注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要素,转变为更多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发展,聚焦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有效路径,注重中外教师的对比。与此同时,近十五年的研究更加细致、多维和立体,更加重视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汉语教师教学实践与理论指导相辅相成。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仍以国内的专职对外汉语教师为主,对海外的本土教师和外派的孔子学院教师的研究则较为缺乏,这跟研究海外教师的样本获取难度较大有一定关系。国外的汉语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更接地气的研究来进一步诠释、完善。
(二)研究方法多样,仍有提升空间
纵观近十五年来的关于国际汉语教师的高水平论文,实证研究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客观、可信,这给汉语国际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不过,定量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可以考虑进行教师语言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该语料库可以包括教师的课堂视频、音频、口语语料等子库,以形成资源共享。此外,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结合。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国际汉语教师研究涉及到的变量很多,不仅包括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和意识,还包括跨文化交际等诸多因素,因此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能更深入、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
同样占据论文总数一半的非实证性文章,大多都是在引进、介绍和评价西方关于教师研究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体会和理论反思。国外先进的理论应该借鉴,但是国际汉语教师有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思维习惯和教学对象,西方理论不可能完全解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些特殊现象。因此,基于东方视角创建新的理论框架十分必要,这既是出于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实际需求,也是实现国际学术交流平等对话的必然要求。
(三)今后研究方向展望
基于近十五年来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探讨。
一是对教师的个性化与实践性的研究。国际汉语教师的反思意识、职业信念和职业倦怠感等都是影响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教师的年龄、职称、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发生波动。通过追踪研究等方式监控这些变量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走向深化,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主阵地。
二是对中外汉语教师、二语教师的培养和认证的对比研究。目前虽有关于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二语教师制度的考察,也有泰国、印尼等汉语志愿者教师和本土教师状况的调查;但是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140个国家,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本土教师的数量依然迅速增长,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查还有巨大的空间。因此,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对比不同国家地域的汉语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将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是创新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的汉语教师培训研究,主要侧重专家、教授的指导,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观建构作用。怎样才能深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有效汉语教师培训模式,是优化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曹丽梦,朱勇.对外汉语教师形式聚焦教学个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3).
[2]曹贤文,王智.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陈侃,尉万传,毛良斌.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师的“主持人”意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4]陈申,薛馨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理念解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5]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6]崔希亮.说汉语教师的学术自觉[J].世界汉语教学,2013,(4).
[7]丁安琪.美国夏威夷大学沉浸式汉语师资培训模式分析——兼谈国际汉语教师培训[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8]馮丽萍,谭青钦,李玉典.赴美、泰汉语教师志愿者胜任力结构与特征研究[J].学术研究,2015,(9).
[9]葛馨,曲溪濛.熟手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化过程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
[10]郭风岚.关于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
[11]郭睿.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关系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2).
[12]郭睿.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话语的个案研究——基于两位汉语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3).
[13]江新,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14]江新,郝丽霞.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5]柯传仁,陆原,潘小斐.汉语教师教学技能及二语习得理论知识的评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15,(1).
[16]李东伟.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17]李嘉郁.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问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2).
[18]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19]刘弘,王冰.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积极反馈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3).
[20]刘弘,靳知吟,王添淼.对外汉语课堂操练中教师等待时间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2).
[21]刘洁.“自文化”认知及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J].中华文化论坛,2017,(6).
[22]刘濤,刘富华.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4]刘学蔚.从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论中华文化走出去[J].江汉论坛,2016,(5).
[25]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2).
[26]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1).
[27]吕明.对外汉语模拟课堂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培训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8]吕玉兰.试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29]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30]阮静.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从加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谈起[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31]孙德坤.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32]孙德坤.国际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1).
[33]王宏丽,陈海平.国际汉语教师的胜任力研究——任务分析和招聘面试问题归类得出的结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4]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10,(6).
[35]王添淼.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由《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引发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2).
[36]王添淼,史洪阳.构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基于美国的经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1).
[37]王添淼.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J].中华文化研究,2011,(3).
[38]王添淼.国际汉语教师行动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汉语学习,2015,(5).
[39]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4).
[40]吴双.从准教师撰写的教案看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的基本要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1).
[41]吴应辉.国际汉语师资需求的动态发展与国别差异[J].教育研究,2016,(11).
[42]吴勇毅,段伟丽.后方法时代的教师研究: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2).
[43]徐彩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44]徐笑一,李宝贵.海外华文本土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5]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46]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7]张译方,彭爽.对外汉语教师话语中的礼貌策略[J].汉语学习,2014,(4).
[48]朱志平,赵宏勃.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聚焦21世纪汉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