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燕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主要教育载体。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需要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品行和道德引导的支持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展开立德树人教育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探讨,解析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革新策略,希望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助益。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89-03
引言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八大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立德树人”鲜明地指出了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解释了培养何种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问题。同时,指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解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路径,希望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借鉴。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与时代价值
1.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立德”和“树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阐述,是教育思想萌发的启示阶段,对于育才本质的深度思考。《左传》中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立德”从人生价值维度提出的育才本质意义。《管子》中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揭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宏观教育格局。在这种立德树人的文化积淀之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6年第34次集体学习中正式提出“立德树人”的当代教育使命,并将其定位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当逐一解析,“立”为育人前提,“德”为教育基础,“树”为教学手段,“人”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务,需要从德育角度思考当代的教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立德”纳入宏观发展主题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之中,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品德素养的宏观认知,形成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需要将“树人”的教育使命延续下来,将培养学生品行的教育任务承接起来,从引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的角度,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学维度,辅助学生辩证思考自身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二、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等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道德品质,真正达到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的思想认知高度。而高校也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并延伸至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和管理环节,完成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方法革新、路径革新。”进而培养出新时代下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全新要求,也对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2]。
之所以将“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教育使命,总书记一再强调“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在于抵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认知,在于树立高校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健康人格。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科技振兴、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生活环境更为优越,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更长且影响更深。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规律引导,网络中的多种文化现象或消极主义博弈着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度。“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在于重新引导学生重视个人价值,从辩证分析角度甄别不良文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只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素质管理,树立长期育人的发展目标,才能与消极和负面的网络文化进行抗争,赢得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动权。故而,“立德树人”是将教育核心任务界定于时代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基于人才品质、思想、行为的社会需求与期待,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3]。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
参考“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主题,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需要从三个层面延展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全员育人角度,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从全方位育人角度,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进而拓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全员参与、全过程互动、全方位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路径。
1.全员育人,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
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参与,所有专业教师协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时间补偿。以往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该学科教师负责。但从实践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學生的全时间维度并不现实,空间维度上学习地点的迁移(实习或见习),也是抵消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所有任课教师参与,从专业角度、职业角度、产业领域的发展角度,辅导学生认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需要所有专业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进而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专业本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品行认知维度,从学习体验中加强学生的社会品德、职业品德、公益品德。因此,单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手段相对滞后于学生的思想成长过程,需要积极引导高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达到全员育人的积极效果。通过构建基于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主导机制,启发学生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认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与任务。
2.全过程育人,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
全过程育人是以时间轴为主线路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方向,在于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以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重视大学生入学阶段的教育,诸多理工科院校或专业,在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阶段之后,便取消了思想政治课程,仅以自修和选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这样的教学时间規划,并未全程渗入学生的思想认知维度,在学生动态化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思想认知误区时,并不容易第一时间察觉。因而,才会在道德素质培养上遇到诸多障碍,此皆为对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不了解而造成的教育弊端。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之下,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整合,借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多维路径,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与思想认知紧密结合,方能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加强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并强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3.全方位育人,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
全方位育人是将大学生学习空间浓缩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课堂建设、工学结合社会实践课题建设、行知合一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创造和开发出保障条件,亦可作为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保障机制。以往时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形式较为约束,认为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延伸,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了思想认知与社会行为不符的情况。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实习企业反馈学生很难克服岗位环境的困难,很难适应职业发展的具体工作责任和要求。那么这样的职业道德反馈信息,也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主义上的教育价值缺位。如果无法真正从实践维度影响学生的品行,那么也无法达成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任务。基于此,需要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构建更为完整的保障机制,紧扣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造。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实践、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深入,真正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乃至个人品行是否达到了行知合一的水平。因此,在全方位的育人层面上,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不断扩充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方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措施
1.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从大学入学,直到毕业,乃至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时的全程监护人。之所以将高校辅导员称之为监护人,是因为以大学生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职业定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倾诉内心想法也是如同亲人一般。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教育,需要首先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员参与角度,第一时间考察辅导员个人思想教育能力是否达标。这种达标不仅是工作能力、专业素养方面的,更加是一种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指导学生的个人品行,均需要良师益友作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驱动力。辅导员是与学生心理距离最近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传授学生人生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为此,在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使命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发挥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能力,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
2.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快速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张耀灿教授曾经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载体。”而这种载体正是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大学生可再度认知自身的思想觉悟是否对自身有益,大学生之间能够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来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基于此,打造基于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也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革新方向,可通过更为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调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思考力,乃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大学生的互动效果。
一方面,可在校园内依据各专业需求,打造“一院一品”的精品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聚焦专业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或社会贡献,开展研讨类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感染学生对于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乃至社会贡献进行积极思考。将文化活动镶嵌在校园之中,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接受更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可在高校内构建文化媒介平台。这种文化媒介平台可由高校学生自行组建,高校思政教师加以引导。在高校学生中选拔能力和品行端正者,以学生骨干对于其他同学的了解,来设计和开发对全体学生有益的品德文本。而后上传于校园网络,通过视频、图文、音频等文化资料的传播,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达到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校园文化立德树人教育影响力的积极效果。
3.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
在高校学生受到大量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时,高校思政教育的阵地仍然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在此基础之上,也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帮助学生辩证思考负面文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并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存在较大争议的社会舆论问题,而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教师组织学生依据小组讨论结果,设计微视频上传于网络。如果价值观念正确的自媒体视频在播出后,得到更为积极的社会舆论评价,学生也会得到鼓励,更加确定自身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如果价值观念错误的视频信息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其中也会隐匿大量污秽、反社会语态、消极的被动情绪等语境特征,有利于学生快速识别其中的反社会人格,以及负面观点在社会体系中的文化解读误区。进而再结合多种媒体路径、多种互动形式、多种讨论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深入学生广泛思考的思想政治话题,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的培养工作任重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深度开发,需要将其视为一种教育使命和建设原则。基于此,需要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重新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路径。继而从全员育人角度,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从全方位育人角度,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进而拓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全员参与、全过程互动、全方位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路径。同时,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规律,通过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格局,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影响力和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宗亚妮.大思政视野下张载核心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农家参谋,2018(23):158+179.
[2]孙杰.全域教学: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可能表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1):34—37.
[3]周黛诗.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基础”课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8(21):122—1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