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康 江浪
摘要:《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国内外研究很少,此课程是中国史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湘籍重要人物的解读,深刻领会湖南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经验。专业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该课程的学术性,使学术性与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专业教育的效率,促进中国史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实证举例;学科建设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119-04
自《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开设以来,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一是过度强调思想性与革命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过分着眼于学术性的讲解,使之等同于历史专业中的“学术前沿讲座”课程,弱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宗旨。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于探讨《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中思想性与学术性、实践性的融合问题。
一、国内外关于《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现状分析
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一些探讨:
(一)有关近现代人物的研究
马勇《50年来的中国近代人物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在过去50年间一般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发展,大体分为1949年-1976年、1977年-1989年、1990年-1999年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文章全面评述了50年来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的成就。而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并未阐述,当然就谈不上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进行的具体记述了。
谢俊美在《关于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之我见》中认为,近代人物在百余年的历史巨变中,因社会变迁而大致形成八个不同的历史层面。研究近代历史人物,必须对处于不同历史层面的人有不同对待;同时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对其政治性、社会性及时代性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力争把人物写深、写活。文章虽然论述了评价近代历史人物的方法,但对湘籍近代人物的研究并未涉足。
当然还有一些著作,如《近现代人物中国》非常具体地叙述了中国近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但只是简单地介绍其生平与经历,并没有从学术视角来探讨,充其量是科普读物。
(二)有关历史人物教学的研究
1教学中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評价。帖永顺在《浅谈关于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课题,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去努力探索。
2.教学中关注思想人格教育。周国锋在《历史人物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建树优良人格;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这三个角度来谈历史人物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
3.教学中还原历史人物真相。胡志方在《加强历史人物教学,重现鲜活历史》中设计了以人物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事明在《历史人物教学应充分还原其真实性》中提出在历史人物的讲述中要充分考虑真实性,是否是真实的人;充分考虑到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规避“意识形态化”非黑即白的误区。
4.教学中探讨人物教学的课堂处理。章新娟在《历史人物教学的“常规”与“非常规”》中落实教学“常规”,为教学实效性奠基。重视教学“非常规”,主动制造“意外”,增强教学实效性。文章从常规与非常规两个层面谈历史人物教学,涉及教材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三个方面。
从上面四个方面的叙述可以看到,上述教学方法和形式针对的应该是中学生、大学生,可是对于研究生教学而言,严重缺乏理论性和学术性。
(三)有关《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
《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主要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而开设的只有湖南省,据统计,开设此类相关课程的学校有湖南省委党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委党校的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开设了《湘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中国史专业硕士开设了《湖湘文化与人物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的中国史专业硕士开设了《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三门课程名称虽不尽相同,但有其相同之处。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本人至今还未查到相关学术论述。
综上所述,《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上不同于《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因为它有鲜明的地方史特点,能凸显学科点建设的特色性。然而,学术界至今未见有人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湖南有利的湖湘文化、红色文化进行实地研究作出阐述,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术性作出论述,如何使思想性与学术性相融合的研究更是留下大片研究空间。对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尝试,以弥补该课程教学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的研究目标
针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需要体现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研究如何加强两者的融合问题;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对此研究,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中国史一级学科的建设。
(二)《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的研究内容
1.《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过分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学术性,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第二,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思想性
第一,近代以来湖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
第二,湖南革命所展现的牺牲精神;
第三,湖南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坚毅精神。
3.《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学术性
第一,基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的学术性;
第二,基于湖南历史发展进程与道路选择的逻辑性;
第三,基于与中国史一级学科的关联性。
4.《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融合示例
第一,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含历史进程的必然性;
第二,湘籍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解读革命发展的合理性;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凸显道路选择的逻辑性。
5.《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第一,专任教师和研究生应当以实践性作为专业知识学术积累的思想导向;
第二,专任教师和研究生应当加强对湖南近现代人物故居和活动地的考察调研;
第三,专任教师和研究生应当把实践成果纳入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之中。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如何贯彻
2.《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学术性如何体现
3.《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如何融合
4.《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如何提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针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现状及体现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的分析,运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其具体的融合问题。
2.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既有对历史专业知识的探讨,也有对历史发展的逻辑推论;既有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也有对其进行改进的逻辑论证。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结合,增强本课程的说服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理论探讨,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所体现的思想性与学术性进行宏观分析;同时,通过实践实证考察,探讨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融合。
三、《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的特色
1.研究思路清晰。基于《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讨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融合,最后对专任教师和研究生提出新要求。
2.将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通过《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中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融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国史一级学科的建设。
3.注重整体学科的思想性探讨,也注重具体内容的学术性阐述,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时具有可操作性。
(二)《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改的创新之处
1.本课程尝试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
2.本课程尝试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探讨课程教学质量与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的相互关系。
3.本课程尝试教学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教师、学生都积极参与,对专任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实例举证
(一)《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学术I生
学术性是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更异于中学历史教学,倘若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不进行学术上的梳理,“研究”二字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含义,教学效果不言堪舆。例如,在讲授湘籍著名人物章士钊时,首先要求研究生阅读《章士钊全集》,大概掌握章士钊的基本思想,接着教师概述有关章士钊研究的学术状况,其主要的相关期刊论文有许鑫的《章士钊新闻思想初探》、刘振宇的《论章士钊政治法律思想》、孙胜娜、章士钊的《以农立国思想研究》等,相关的重要学位论文有董洪江的《章士钊的政体观研究》、刘小卫的《章士钊革命思想研究》,等等;最后,教师重点讲述章士钊的某些主要思想。
关于课程教学中的学术性,还可以把教师本身的研究成果适当运用到研究生教学中,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时,将《李达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时期李达的妇女解放观》等介绍给学生。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第一位中央女部长向警予时,将《论向警予的妇女统战思想》《向警予报刊宣传的理念与实践探析》《论向警予的早期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等向学生介绍,然后让研究生自发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中渗透学术性,一是符合研究生教学的基本理念,二是能让研究生掌握研究基础,三是能够提高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
(二)《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思想性
“思想”通俗地说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形态、观念。正确的思想,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焕发人的励志。例如,在讲授晚晴名人曾国藩时,着重传授曾国藩“修身齐家”的优秀思想,曾国藩的修身之道,见于他在1844年所撰的《五箴并序》,五箴第一为立志,以先哲为典范,荷道以躬;第二为居敬,对人不怠慢,治事勤快;第三为主静,专心一志,处变不惊;第四为有恒,在进德修业时,不为物牵,不喜新厌旧;第五为养身,不藏怒宿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容止有定、心安理顺!。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注意10件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2)尽孝悌,除骄逸。(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6)家事忌奢华,尚俭。(7)治家八字:书、疏、鱼、猪、考、宝、早、扫。(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10)择良师以求教。他在家书里曾经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前辈的传统,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
通过对曾国藩思想的宣传,使学生懂得人品与道德对人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克己为人、孝敬长辈、睦邻友好、勤俭持家的良好习俗。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也洗涤了心灵。
(三)《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就是让人感到愉悦,能引起爱好。任何一门课的教学如果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其兴趣,是很難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的。即使是已成人的研究生,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之一;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全部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传授,学生定会“昏昏欲睡”,授课者也会“欲睡昏昏”,为此,趣味性教学可以决定一堂课的质量。例如,有关谭延闽研究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插入谭延闿一生中的趣味典故,可以给学生解释谭延闿为什么会被世人称为“乱世民国第一完人”;可以点赞谭延闽的楷书造诣致深,他本人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还可以风趣地阐述这位“民国第一吃家”的“轻裘美食”“名士风流一时无两”,庸庸有度的人生历程。
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渴望知晓谭延闿的思想,了解后人对他的评价。
(四)《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去做、去履行;用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实地去考察、调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夯实已学的理论知识,从感观上得到启迪。湖湘文化海纳百川、源远流长;湖南的红色文化更是经典彰显。在课堂上学习湘籍近现代人物知识的基础上,再去人物的故居或革命故地实地见证,不仅可以巩固理论,还可以激发正能量。例如,在讲完左宗棠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去湖南湘阴左宗棠的老家考察;在授完胡耀邦一课之后,领着学生去浏阳胡耀邦故居参观,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与考察之见写出调研报告。
综上所述,对《湘籍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进行教改探索,有助于全面提高此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理解湘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使专业的宏观性进一步提升。教学中采用实地考察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专业与见识同步向上的目的。此课程开设与教改契合了研究方向的特色,有助于推动中国史的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