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娜 李春玲 李云辉
摘要:为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加快教育现代化,创新医用化学“弹性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献调研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现状,然后强调创新医用化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以人为本”创新医用化学弹性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以真正顺应新时代“以人为本”思想,达到教育的信息化、高效化、应用化,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以人为本;医用化学;弹性教学模式;新时代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0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00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想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第一位,实现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通过新时代医用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以医学实际案例的讲解和细致分析为引导,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培养具有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一、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国外的诸多大学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牛津和剑桥都采用“精英化”教育方式,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法国以“多面性教育”和“专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对复杂世界的新时代人才。在医学教学模式上,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次在1969年提出PBL模式,英国的医学院到1990年也开始试行,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英国各个医学院校普及。这种教学模式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互动,主要以含8-10名的学生小组学习为主,课堂上,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医学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国内地方医学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为主,以至于平时难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时学生一時听不懂就步步听不懂。加上近年来高职医学院校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医用化学》中理科学习数字化和公式化的大量呈现,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厌学”、甚至产生“放弃”的心理。另外,还存在教师教学过程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教学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对创新无知、对应用不解,导致从业后动手能力差,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创新意识缺失等问题时时存在。落后的教学模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关键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的质量,对我国在国际高科技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良化,人类亚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活高质量的要求和先进医学技术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临床对专业性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已成为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创新医用化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化学是最重要的中心学科之一。化学与医学密不可分,美国著名医学家精辟总结“人类的形态和行为等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确实,人体是由五大化学物质组成,即蛋白质、糖类、脂肪、水和无机盐,人体宛如一个微型精密的化学实验室,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当人体患病时,体内的化学反应总是随之改变。所以,学好医用化学知识,才能为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开设《医用化学》这门课程,而且它是临床、检验、护理、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医学院学生公共化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计量素质和基本实验技能和素质,是帮助医学院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化为大学学习模式的重要桥梁,并为进一步学习医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这门课程为医学生在其后的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用药剂量、用药浓度调控、药物成分的合成、鉴定和配伍等起到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因此,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医用化学“弹性教学”模式,顺应孙中山先生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存,逆之则亡”的思想适时适地地进行革新,以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时代优秀医务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医用化学教学模式
(一)“以教师为本”紧跟时代脚步,提升化学教师医学和医德素养
培养高端的教师团队并使他们富于激情地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助推人才创新模式的基础。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医用化学教师在精准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自我充电,紧跟医学前沿,系统地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通过主动观摩相关医学课程、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网络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人文修养和教学水平。
另外,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有创新潜力的高水平教师,形成高水平学术梯队,进而带动教学水平,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思维的推动力。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提升了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探求医学知识的兴趣。
再者,组建双师队伍。一方面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医院、药厂等)锻炼,发展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比如聘请附属医院的医生来学校讲授临床医学课程),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使理论真正联系实践,真正培养“医校融合”、“理实一体”的应用型医用人才。
(二)“以专业为本”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和实践内容
目前,医用化学在临床、检验、护理、药学等专业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而且在教学内容繁多的情况下,课时又不断被压缩,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就需要教师下大力气,紧跟医学前进的脚步,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讲授时多用几个学时,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如:临床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疾病的产生与生命体内基本化学反应的关系,教学中应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酸碱平衡、胶体、电极电势、小分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性质及结构作为重点。护理专业应侧重体液pH值、渗透压、溶液浓度的换算、缓冲溶液等重要的概念和计算,学会临床配药最基本的配制和观察能力。口腔专业应侧重金属的性质、电极电势、高分子化合物材料、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等。药学专业要突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别是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等的内容。
同时,在实验设计上,也围绕专业特色进行实验项目的开展,精选和专业相关的化学基本操作,除保证基本的验证操作技能外,还应围绕专业特色进行实验项目的创新。如护理专业把重点放在溶液的配制、离子反应发生的现象观察、临床药物的配制方法上;口腔专业应该增加金属的腐蚀性实验、室温硬化性现象、蛋白质与金属相容性实验;影像专业的实验课应增设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检测专题实验。使实验的革新既突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又与医学紧密相连,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实验技能在医学中重要性的认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本”探究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热情参与。创新教学模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使教学的重心从灌输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各种教学方法的革新,都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每位学生都真心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这在笔者的前期研究中略有提及。
1.啟发一引导一互动式教学
启发引导式教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启发一引导一互动式医用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变革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激发临床医学、护理等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查询、分析、处理信息的习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以悬念,诱发其想象,启发其思维,进而在课堂和课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各小组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启发一引导一互动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如:在医用化学中讲等渗溶液这一节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临床上常用0.9%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液,而不用其他的浓度?”并展示几幅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形态图片,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之后进一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强调输液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进而提升了他们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医用化学这门非专业课程在医学院校发挥其特殊的重要的基础作用。
2.弹性化教学
将现有的“常规教学计划”方式逐渐过渡到“弹性教学”方式,增加一些自学内容。以老师引领,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讲授缓冲溶液的内容时,以常规讲授式教学为主,强调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计算。对“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一节则采用引领式教学法,设计一些题目提前几天发给学生。如:(1)为什么缓冲系的缓冲作用在人体内很重要?请举出各种人体体液的正常DH值,它们在临床上各有什么意义?(2)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和碱和外来的酸和碱为什么几乎不影响血浆的pH值?阐述其机理。(3)如何判断患者是酸中毒或碱中毒?举例说明临床上治疗酸中毒或碱中毒是如何用药的?列出一些文献,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亦参与讨论,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变为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大有益处。
在实验教学时打破传统“照单抓药”的只操作不思考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老师适时恰当有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的某一演示实验的某些方面进行大胆评价和质疑,以设计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实验方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演示实验成功的同时,要让学生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同时在每次观察生动、鲜明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做好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分析试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开设一些必要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在之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笔者也提及过。比如:在医用化学中给出一个临床常用药物(如: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让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寻找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路线、探寻实验方法、总结实验结果,真正做一个懂原理、会动手、善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3.模块式教学
制订“模块式”教学方案,在“基础”模块上建立学科群理论基础平台,不分外科、内科、儿科、妇科、药学、护理等专业,按学科平台交叉融合进行教学;学生学完“基础”模块内容后,再根据所选专业学习“专业”模块。比如:药学专业针对有机合成反应类型、反应机理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就业导向选择“选修”模块中的相应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对化学课程的要求,实现医学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项目化教学
结合当地相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合理可行的基础项目、研究项目和创新项目,并贯彻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让学生感受科研的奥妙和乐趣,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使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在“互联网+”思维和新时代思想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达到教学相长,而且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还可以将操作性较强的化学实践课程转到企业(如:药厂、医院)来开展,既有利于企业熟悉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真正实现“医校一体,理实一家”。
5.信息化教学
依托本课程已有校级精品课程和笔者参与的《无机化学》课程在畅课(TronClass)网络教学平台(http://www.tronclass.com.cn/eourse/join/18QI-TYP09KR)的自主学习系统等教学资源,将《医用化学》设计成SPOC(Small Pfivate Open Course)在线开放课程以满足实施翻转课堂的要求。使一些文科生和部分底子稍差的理科生课堂上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通过采用灵活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人人不离手的手机或ipad、电脑等多终端在线课程,使学习者不分时间、地点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设计《医用化学》“微课”,针对PPT中重点、疑点、难点,设计主题突出、短而精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视频、动画、实验和教师讲解等多种形式将课堂进行延伸,可以很强地针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教学,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教学,目的是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并很好地应用于以后的医学课程中。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医用化学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是时代的呼唤。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高尚的醫德、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等比单纯的理论知识重要得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相贯通,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医用化学在新时代思想的引领下真正发挥其奠基石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过构建新时代“医校融合”、“理实一体”、“师生共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教育的信息化、高效化、应用化,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社会需求的医用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真正使我校在豫东明珠的沃土上培养出集素质、知识为一体,融能力、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专科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