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璐
摘 要: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比较句;汉日对比;《罗生门》
一、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何种语言形式都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人类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句法,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中人们对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识能力,映射的结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基本事件,在不同语言中能映射出相同的或不同的句法结构,这就形成了相同或不同的语法形式。
认知语言指出,句法是以语义为基础的,语义是概念或意向形成的过程,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传统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语义就是使句子为真的条件。这个条件虽然客观,但是也显得比较死板。语言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人类语言的恣意性很强,无论采用何种语义的形式手段都难以包含、描绘出语义。因此,借用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解语义能很好地解决形式语言学没有涉及到的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
通常认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特定语境中语言含义的学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用则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对于理解语言的语用含义的重要性。在语言学研究中,要把语义和语用截然分开,似乎是不太可行的。语义和语用都是在历时和共时条件下同时具有稳定和不稳定特征的统一体,在表达语义时是共同起作用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义是语言表达形成的一种意象,不同的人在听到相同的语言表达时,会因为所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向。这些不同的意象在性质上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套用概率论的说法,这些意象的分布应该是以“语义”轴为纵轴的正态概率分布。也可以这么说,语义是语义理解意象在以语义轴为纵轴的正态概率分布图上最靠近纵轴的那些离散分布意象之集合。认知语言学流派从人类认知能力的角度解释了意义,为意义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关于汉、日比较句
“比较”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也是凸显事物特殊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将比较這一语义范畴的具体用法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句。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就汉语中比较句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比”字句,“比”字句是汉语中最为典型的比较表现形式。另一类是“不比”“没有”“不如”这一类型的句式。“没有”句和“不比”句这两种形式的语用功能有很大差异。“没有”句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否定性的差比命题,而“不比”句则在陈述某个否定的差比命题的同时,还加入了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带有主观性的否定句。
王维(2012)从语义角度对汉语比较范畴的属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各个比较范畴核心成员的范围,如表1所示:
三、《罗生门》比较句类型分析
众所周知,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现实主义中最知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罗生门》曾经入选日本高等学校国语课的教材(筑摩书房《现代国语》,1978)。不仅如此,《罗生门》还引起了中国学界、翻译界的极大关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期,鲁迅先生就把它译为中文。此后,对《罗生门》的翻译就从未中断过。目前,国内出版的《罗生门》的中译本(包括收录在其他文集内的版本)有20余种,足以见出其文学影响力与受众的广泛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选取鲁迅的译本(以下称“译本1”)、高慧勤的译本(以下称“译本2”)与林少华的译本(以下称“译本3”),就《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
《罗生门》日文原著约6000多字,从中总共发现20句比较句。按照句中出现的比较句的成分进行归纳,可以将它们归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类型一: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结果
类型一是完整的比较句形式,具有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及比较结果四项基本要素。这一类型在《罗生门》中共有四句。例如:
(1)だから「下人が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と云うよりも「雨にふりこめられた下人が、行き所がなくて、途方にくれていた」と云う方が、適当である。
(译本2:那么,与其说是家丁在避雨,不如更确切地说成“家丁被雨浇得湿淋淋的,徘徊街头,走投无路”。)
例(1)中,比较主体是家丁走投无路被迫在外躲雨;比较基准是“躲雨”,它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事实;比较标记是“より”,即汉语中的“比”;比较结果是“更确切”。该比较结构将流落在外,不得不躲雨与“躲雨”的轻描淡写置于相比较的位置,比较成分齐备,是日语中最为典型的比较结构。
(二)类型二: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结果
在类型二中,比较基准被省略,即不出现被比较的对象。例如:
(2)夕冷えのする京都は、もう火桶(ひおけ)が欲しいほどの寒さである。
(译本2:京都夜凉,该围着烤烤火才好。)
例(2)中,比较主体是(夜凉的)京都,比较标记是“ほど”,比较结果是已经冷到了需要火钵烤火的地步。这句话中所省略的比较基准是前几日的京都,不过,这一描述在文中却没有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句中的副词“もう”,汉语意思为“已经”。因此,虽未直言,却暗含比较。
(三)类型三: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主体+比较结果
类型三是比较基准置于比较主体之前,在《罗生门》中多用“ような(像……一样的/如同……一般的)”作为比较基准。例如:
(3)丁度、鶏(にわとり)の脚のような、骨と皮ばかりの腕である。
(译本2:那手腕简直如同鸡爪,瘦骨嶙峋。)
例(3)中,比较基准是“鶏”(即汉语“鸡”);比较标记是“ような”;比较的主体是“腕”(即汉语“手腕”);比较结果是“骨と皮ばかり”(汉语意为“只有骨头和皮”)。汉语中的比较基准也会由于表达的需要而置于比较主体之前,但一般不会出现在句首。
(四)类型四: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结果
这一类型的比较句在《罗生门》中仅出现了两次。例如:
(4)ふだんなら、勿論、主人の家へ帰る可き筈である。所がその主人からは、四五日前に暇を出された。前にも書いたように、当時京都の町は一通りならず衰微(すいび)していた。
(译本2:若在平时,自然是回主人家了。然而,就在四五天前,他被东家辞退了。)
例(4)中,比较主体是(如今的)家丁,比较基准是(平时的)家丁,比较结果是如今无家可归。这句话中并没有出现“より”“ような”之类的差别范畴标记形词语,而是用“筈”(汉语意为“本应该”)表达两者的差距,使两者具有明显的比较意味。
一般来说,句法性比较句都应具备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结果四项指标,但在研究中发现,日语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及成分位置互换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实际运用中,日语比较句的形式是比较灵活的。对比较句的理解需依赖于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分析,其变化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罗生门》比较句语义特征
在语义范畴中,比较句有“平比”“差比”与“极比”三种关系。如果将这三个范畴进一步细分,则“平比”可分为“等同”与“近似”;“差比”可分为“胜过”与“不及”;而“极比”则一般表示极端。“平比”“差比”与“极比”这三种关系在《罗生门》中均有分布,具体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平比范畴的分布占总比例的45%,而且绝大多数由“近似”类产生。《罗生门》中虽然没有出现“同じくらい”(汉语意为“相同的/同样的”)这一表现形式,但出现了类似的表达。差比范畴的分布占了总比例的35%,其中“胜过”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不及”。极比范畴的分布了总比例的20%。下面就对三个范畴进行举例分析。
(一)平比范畴
首先看“等同”。例如:
(5)それから、今まで眺めていた死骸の首に両手をかけると、丁度、猿の親が猿の子の虱(しらみ)をとるように、その長い髪の毛を一本ずつ抜きはじめた。
(譯本2:两手扶着尸体的脑袋,就像母猴给小猴子抓虱子一样,开始一根根地去拔长长的头发。)
如前所述,在《罗生门》中没有出现“同じくらい”这一表现形式,这里出现的是“ように”(汉语意为“像……一样”),属于“近似”一类。需要注意的是,“猿の親が猿の子の虱(しらみ)をとるように”前面有一个副词“丁度”(汉语意为“正、如”),程度副词的加入使例(5)区别于“近似”,而属于“等同”一类。
其次看“近似”。“近似”指比较主体与比较基准在某一类属性上的类似。近似在日语中有多种表达,如:“と見劣りしない”(汉语意为“不比……差”)、“と代わりがない”(汉语意为“与……没有差别”)、“みたい”(汉语意为“好像”)、“ように”(汉语意为“像……一样”)等。不过,在《罗生门》中只出现了“ように”。例如:
(6)それほど、この男の悪を憎む心は、老婆の床に挿した松の木片(きぎれ)のように、勢いよく燃え上り出していたのである。
(译本2:他那愤愤不平之心,也正如老婆子插在地上的松明一样,正熊熊燃烧起来。)
(二)差比范畴
《罗生门》中,差比句共有7句,占总数的35%。其表现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XはYより……”(汉语意为“X比Y……”)。例如:
(7)見ると、楼の内には、噂に聞いた通り、幾つかの死骸(しがい)が、無造作に棄ててあるが、火の光の及ぶ範囲が、思ったより狭いので、数は幾つともわからない。
(译本1:待看时,楼里面便正如所闻,胡乱的抛着几个死尸,但是火光所看到的范围,却比预想的尤其狭,辨不出那些的数目来。)
例(7)的比较主体是(实际的)火光范围,比较基准是(预想中的)火光范围,比较结果是狭窄。再如:
(8)下人は、手段を選ばないという事を肯定しながらも、この「すれば」のかたをつけるために、当然、その後に来る可き「盗人(ぬすびと)になるよりほかに仕方がない」と云う事を、積極的に肯定するだけの、勇気が出ずにいたのである。
(译本2:虽说决意不择手段,加上这么一个“倘若”,结果自然而然就是“除当强盗,别无生路”。可勇气,又从哪儿来?)
例(8)的比较基准是“盗人(ぬすびと)になる”(汉语意为“成为强盗”),比较主体被省略,比较结果是“别无生路”。
第二种是“YというよりもX”(汉语意为“与其说是Y不如说是X”)。例如:
(9)だから「下人が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と云うよりも「雨にふりこめられた下人が、行き所がなくて、途方にくれていた」と云う方が、適当である。
(译本2:那么,与其说是家丁在避雨,不如更确切地说成“家丁被雨浇得湿淋淋的,徘徊街头,走投无路”。)
例(9)前文已作过分析,此处不再赘述。值得一说的是例(7)、例(8)是将两件事物进行比较,具有客观性;例(9)则是对于两种说法进行比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见,“YというよりもX”这一句式的主观性要强于“XはYより……”。
(三)极比范畴
相对来说,极比范畴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在《罗生门》中也是如此,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一番”(汉语意为“最”)。例如:
(10)下人は、守宮(やもり)のように足音をぬすんで、やっと急な梯子を、一番上の段まで這うようにして上りつめた。
(译本2:家丁像壁虎一样,高抬腿轻迈步,好不容易爬上陡急的楼梯,上到最高一级。)
五、《罗生门》汉译本间的比较句分析
前面已将《罗生门》中出现的日语比较句划分为四种类型,由于类型四仅有两例,不具有代表性,此处就不再赘述。下面就对前三个类型的汉译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由此既可看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可看出比较句式的灵活性。
(一)类型一: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结果
(11)だから「下人が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と云うよりも「雨にふりこめられた下人が、行き所がなくて、途方にくれていた」と云う方が、適当である。
译本1:所以与其说“家将待着雨住”,还不如说“遇雨的家将,没有可去的地方,正在无法可想”,倒是惬当的。
译本2:那么,与其说是家丁在避雨,不如更确切地说成“家丁被雨浇得湿淋淋的,徘徊街头,走投无路”。
译本3:所以,与其说仆人在等待雨停,莫如说困在雨中的仆人走投無路更为适合。
除去一些细节的处理,三个译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采用了比较句句式“与其说……不(莫)如说……”。
(二)类型二: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结果
(12)夕冷えのする京都は、もう火桶(ひおけ)が欲しいほどの寒さである。
译本1:家将打一个大喷嚏,于是懒懒的站了起来。晚凉的京都,已经是令人想要火炉一般寒冷。
译本2:家丁大大地打了个喷嚏,有气无力地站了起来。京都夜凉,该围着火钵烤烤火才好。
译本3:仆人打了个大大地喷嚏,艰难地站起身来。日暮生凉,京都城已冷得该生火炉子。
例(12)中的比较主体是(如今夜凉的)京都,比较基准被省略,不过可以推测出来是(之前的)京都。在这一句式中,由于比较基准的省略,每个译本的翻译不尽相同。特别是译本2没有翻译“已经”而以“该”来代替,显示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类型三: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主体+比较结果
(13)すると、老婆は、見開いていた眼を、一層大きくして、じっとその下人の顔を見守った。赤くなった、肉食鳥のような、鋭い眼で見たのである。
译本1:老妪更张大了圆睁的眼睛,看住了家将的脸;这看的是红眼眶,鸷鸟一般锐利的目光。
译本2:老婆子眼睛瞪得更大了。红红的眼睑,鸷鸟一般锐利的目光,目光死死盯住家丁的脸。
译本3:老太婆随即愈发圆瞪双眼,定定注视仆人的面孔,目光如眼眶发红的肉食鸟一样咄咄逼人。
由于所处年代、文化语境的不同,各位译者对“老婆”(日语里的“老婆”是指年长的婆婆)的翻译各不相同。例(13)的比较主体是老婆子的目光,比较基准是鸷鸟的目光,比较标记是“如……一般”,比较结果是一样锐利。在日语中,该句语序是“老婆婆”——“看”——“如鸷鸟的目光一般”——“看”。三个译本中最接近原文的是译本2,译本1将第二个“看”提前,译本3则将句子重新组合,只剩下一个“注视”。可见,在比较句的翻译中,译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与风格调整各个成分的位置。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点,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参考文献:
[1]岑治.评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汉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6).
[2][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鲁迅,夏丏尊,宋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高慧勤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4][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
[5]吴婷,庹丽珍.《罗生门》的翻译文本比较——以鲁迅和楼适夷的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13,(6).
[6]王维.日汉比较句对比研究——以《雪国》及其中译本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