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病优品创建”活动在肺癌患者出院后戒烟干预中的应用

2019-06-05 05:21:02晴,

刘 晴, 常 丽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 1. 感染管理科; 2. 护理部, 江苏 徐州, 221003)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1-2]。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持续的吸烟行为会影响肺癌治疗效果和预后[3-4]。早期肺癌患者如成功戒烟,其5年生存率比继续吸烟患者提升约2倍[5-6],故确诊肺癌者在接受积极治疗的同时,应立即戒烟。但受到患者对吸烟危害性认知度低、尼古丁成瘾性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戒烟难度与复吸可能性较高,这使得肺癌病例确诊后吸烟率仍可高达50%[7]。护士在控烟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和随访可提升护理对象戒烟成功率。本研究尝试采用“专病优品创建”活动,在肺癌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中增加戒烟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术中病理确诊为肺癌,预计生存期>6个月,入院3个月前经常吸烟者或每日吸烟者。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入组前接受戒烟治疗;并发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60例患者中男53例,女7例;平均年龄(48.23±11.17)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 初高中及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经治疗后出院。出院前,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随访流程,登记出院患者信息,加强出院前健康宣教,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用药、休息与锻炼、复查等内容。随访期间,对照组接受常规戒烟干预,出院后由责任护士通过电话了解戒烟现状(1次/月),给予戒烟指导。研究组开展“专病优品创建”活动,制定一系列延续护理活动。

1.2.1 多途径、分重点宣讲: 通过家庭访谈、电话访谈、微信群上传电子课件、图文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宣讲戒烟对肺癌疾病控制的重要性,讲解戒烟方式与行为技巧。对肺癌出院护理对象的吸烟现状、吸烟原因、尼古丁依赖程度、吸烟危害性与戒烟益处认知度、戒烟方式与技巧掌握度、戒烟意识与戒烟行为阶段等进行全面系统化评价,重点突出吸烟行为和肺癌疾病进展、预后的相关性,反复、多途径地灌输下列信息:①吸烟行为可影响放化疗效果,降低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度;②吸烟行为可增加放化疗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疗效;③戒烟是一种能够使肺癌患者受益的健康行为,可增强治疗效果,提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2 个性化戒烟行为干预: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分析影响戒烟效果的潜在因素,为患者订制个性化戒烟计划。①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拟定出院后戒烟计划,明确界定戒烟启动日期;②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喜好与接受度,单个或联合应用电访、戒烟支持热线、戒烟微信群等,与护理对象维持良好的互动;③构建护患家属戒烟联盟体系,重视患者家属在患者戒烟过程中起到的支持作用,自觉为患者营造坚持戒烟的氛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患者戒烟行为提供助力;④出院后每7 d电话随访1次,每3个月家访1次,详细询问患者戒烟状况,分析影响戒烟行为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能够坚持戒烟的患者表示肯定;对存在复吸情况者,每2周组织家庭访谈1次,强化戒烟教育,发动亲朋好友,加大劝导与监督力度,组织戒烟沙龙活动,做好有利于戒烟的心理生理社会与环境建设;⑤协助与督导患者建立戒烟限酒、科学饮食、劳逸结合的健康生活模式。通过患者反馈及时调整戒烟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戒烟效果评价:依据WHO 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的相关定义[8],近期戒烟成功评定标准为启动戒烟后连续2周不吸烟,中期戒烟成功为戒烟后1年内未出现复吸行为。采用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FNTD)[9]为工具,在患者出院时与随访6个月时进行评定,量表包含6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制,0~2分为依赖度很低,3~4分位依赖度低,5分为中度依赖,6~7分为依赖度高,8~10分依赖度很高。

1.3.2 戒烟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采用自行编制的戒烟相关知识掌握度测评量表,含测评指标10项,分别为吸烟危害性、吸烟成瘾机制、烟草中尼古丁的化学成分、吸烟与放化疗疗效间关系、吸烟与放化疗并发症间关系、戒烟益处、戒烟与生存率提升间关系、戒烟对生活质量影响、戒烟环境构建、戒烟初期香烟替代技巧等,各项分值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戒烟相关知识掌握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戒烟效果比较

2组患者均完成随访。研究组FNTD量表均分(2.90±0.76)分,低于对照组的(4.50±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和中期戒烟成功率分别为90.00%(27/30)和76.67%(26/30),对照组分别为46.67%(14/30)和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戒烟相关知识掌握的比较

出院前,2组戒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 2组戒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较出院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戒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戒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分

3 讨论

肺癌发病因素复杂,包括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遗传因素等[10],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以使基因发生突变、扩增、缺失及甲基化等改变[11]。相关研究[5]报道,开始吸烟年龄提前、吸烟年限延长、日吸烟量以及吸烟深度的增加会导致患肺癌危险性增高,戒烟≥10年患肺癌的危险性降低45.4%,因此肺癌确诊后患者更应采取积极的戒烟行动。护理人员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劝导患者戒烟与长期坚持不复吸等任务中扮演者重要作用[12],必须正视劝导患者戒烟与预防复吸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了帮助肺癌患者提高戒烟成功率,本研究开展了“专病优品创建”活动,围绕“肺癌”这一专病与“患者吸烟”这一属性,设计与实施了系统化优质护理品牌项目创建策略。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戒烟相关知识掌握度评分、尼古丁依赖度与近远期戒烟成功率等戒烟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劝导肺癌患者戒烟具有挑战性,护理人员不应简单盲目地给予患者戒烟劝导,而是在充分评估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13-14],通过多途径、有重点、协同的方式激发患者主动戒烟的意识和行为,以吸烟对肺癌疾病控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宣教核心,通过多途径反复灌输,逐步塑造与巩固患者戒烟意识,促使患者深度认同吸烟危害性,在较高程度上促进其产生戒烟行为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考虑到环境对吸烟者戒烟行为及复吸可能的影响,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扩大护理宣教范围来帮助患者构建一个利于坚持戒烟行为的环境[15-16],充分发挥家属、亲朋好友对患者进行正向戒烟劝导,自觉清理可能诱发复吸意识的物品,引导有吸烟行为的亲朋好友承担起共同戒烟的职责,有意识地避免在患者面前吸烟。

吸烟戒断症状在肺癌吸烟患者戒烟过程中普遍存在[17-19],常使患者紧张焦虑,无从应对。本研究通过定期的护患互动,及时、适时地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帮助,使患者对戒断症状形成合理认知,在护理人员专业引导下,学会自我控制与处理症状,从而巩固戒烟效果。“专病优品创建”活动与常规延续护理模式相比,更注重于对影响患者戒烟行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干预,在护理途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有益拓展,并将干预人群扩大至护理对象身边的亲朋好友等重要关系人群。“专病优品创建”活动充分应用协同护理理念,强调肺癌吸烟患者本人、主要照顾者等在长期戒烟活动中的决策权与参与度,充分维护戒烟护理活动的连续性与实用性,有效推动了患者戒烟相关知识掌握度的提升过程,获得了较好的戒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