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万物复苏,繁花盛开,梅花、杏花、桃花、樱花……一片片的姹紫嫣红等待着我们去一饱眼福。近几年,随着短途休闲游概念的升温,“赏花经济”迅速成为多地的新名片,比如江西婺源的油菜花、西藏林芝的桃花等等。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随着“赏花经济”热度的逐渐升温,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说很多地方种了油菜,都是一片油菜花海,出现了审美疲劳。因此:“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产业链条。
油菜花海里拥抱自然,梨园闹春尽情嬉闹,这真是一副美丽醉人的景象。游客尽情欢乐的同时,也使得不少人成了“赏花经济”的受益者。有一位“赏花经济”的受益者,多年前,他发现桃园不好经营,就开始想办法吸引人们去他家的桃园赏花,门票及售卖土鸡等特产的收入,一度超过销售桃子的收入,后来,附近山沟里先后有6户人家开始经营农家乐,专供来桃园赏花的游客消费。不过,今年春天,这位朋友却感受到来桃园看花的游客少了很多。原来,这两年邻县几个村庄也都建起了规模不小的桃园,分流了不少游客。同时,还有一些游客可能看腻了桃花,转去观赏新开的梅园、梨园了。这就引出了一个关于“赏花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火爆的“赏花经济”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自身是否也需要一种改变?“赏花经济”面临着同质化的竞争,如何才能持续性的发展呢?
有专家认为,要解决“赏花经济”难以持续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消费者的心理。人们为什么愿意跑到几十公里外去看花?为什么城里人跑到乡下去看司空见惯的紫云英、油菜花,而农村人则跑到城里来看司空见惯的樱花、紫荆花?正是因为新奇和不常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打造赏花目的地时,要突出特点,求新求异。
充分的利用“赏花”这一需求,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将核心文化价值注入花“赏花经济”。这个核心文化可以是当地厚重的文化脉络也可以是你想传递给游客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比如台湾的薰衣草森林,她们就抓住现代都会男女对都市丛林的疏离感,与假日想逃避忙碌生活压力的心理需求,贩卖一种“紫色梦想”。又如武汉大学樱花游之所以一天游客量达20万,花只是一种媒介,游客更多的是被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此外,花田的打造,要考虑实地的具体情况、花期、品种、道路等因素,在规划初期,就要考虑到对客户引流、疏导,避免在观赏火热期,人群都聚在一起;还要留有余地,不需要上来都布局满满,后期增加景观节点、拓展其他项目等没有地,也避免了除此投资过大,收回成本困难。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旅游偏好,决定了“赏花经济”必须提前规划。应该从“供给侧”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不是用新的桃花谷去替代旧的桃花谷。否则,由于花木种植的周期滞后,“赏花经济”甚至可能将跟风种植的农民引入“伤农经济”的死胡同。即使考虑农业休闲游的市场辐射半径问题,最少也应该在地市一级有计划地规划“一乡一花,一县一品”,避免“千村一面”重复建设。
进一步说,在规划指导当地乡村旅游时,可以考虑引入公司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将开放式、自发式的赏花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经营。从路线设计、土特产销售、食宿规划甚至设置景区收取门票等方面,都可以有一种市场化的思路,而不是靠农户低水平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将节令性的“赏花经济”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要形成常年的乡村旅游经济,打破“赏花经济”的季节性局限。在地方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打造一些独具特色的花木观赏点,同时,引导扶贫对象生产销售一些对路适销的农产品。
能不能将单次赏花游客群转变为多次农产品消费的顾客群,是“赏花经济”能否真正撬动更大范围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