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光琳
说到红色产业,人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红色旅游,或是红色革命文化所衍生的相关产业,但在革命老区百色市田阳县,却有着一种别样的“红色产业”。这个“红色产业”的主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小角色,说它小,是因为它太常见。但在田阳当地,它却是大角色,它撑起了这个县农业的半壁江山……
兴城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
阳春三月,正是番茄收获季节,记者专程前往依托番茄产业成为万元村、有“广西番茄第一村”美誉的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进行采访探秘,寻找“第一村”的致富秘笈。
车子沿着村级公路,一进兴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番茄地,宛若走进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排排番茄畦地整齐划一,每一株番茄藤上都挂满了大大小小红的、黄的番茄,田间地头尽是忙着摘果、装车的人。
“都说兴城的地没有一块是闲着的,今天来到现场果然让人大开眼界啊!”记者不禁感叹。
“我家一共种植10亩番茄,销量很好,每公斤卖到了5~8块钱,每年仅番茄一项纯收入就有近15万元。”正在兴城村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里采收番茄的村民黄克泽带领妻子和儿子边采摘边说。
“之所以成为万元村,致富的秘笈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黄克泽笑着说,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兴城村就有很多村民自发地开始种植番茄,真正形成规模是90年代初期。
田阳县地处右江河谷冲积平原中部,田州镇兴城村地处右江岸边,土地肥沃,有3500亩水田,是水稻高产区。然而,传统种水稻,农民吃得饱,难致富,怎么办?
番茄种植产业成为田阳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村里盯上了冬闲田。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后,兴城村有一位叫周奇幸的村民收割完晚稻后,试种了两亩红宝石番茄,当年就收入2000多元钱。周奇幸的成功尝试,一下吸引了不少群众跟着种植,黄克泽也是从那时开始跟着大家一起种植番茄的。到了90年代初,兴城村在农业科技部门有关技术人员指导下,在双季稻的生产基础上,利用冬闲田发展以西红柿为主的冬季蔬菜生产,率先大胆尝试反季节种植蔬菜,并取得成功,开创了“稻—稻—菜”一年三熟耕作制的尝试。
兴城村党支部书记、兴城村番茄专业合作社理事会会长黄子刚告诉记者,目前采用的“稻—菜”一年二熟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提高了稻田生产力,兴城村既是水稻高产区,也是农民高收入区,利用全部冬闲田种植番茄3500亩,平均亩产5000公斤,亩产值1.5万元以上。
1999年,广西区政府把秋冬菜开发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田阳县抓住这个机遇,把番茄产业作为县农业增收的秋冬菜支柱产业来发展,掀起冬种热潮。“把每一块空菜地都种上番茄”成为田阳县全县干部的一项硬任务,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番茄产业,要求机关单位都要积极参与,给予每个参与干部提供发展基金(产出后返还政府),创建示范点,积极带领群众种植番茄。兴城村全村有672户约2600人,耕地3500多亩全部种上了番茄。
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增加,由于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滞后,再加上群众不了解市场行情,番茄种植曾经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直接影响番茄产业经济效益和群众种植番茄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当地政府着实苦恼。
“早前种番茄,由于品种差、产量低,始终没把收入提上来。”黄克泽说。黄克泽种植番茄已有30年,每年的早稻收割后,他就在田里种上番茄。
为了解决番茄品种单一、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田阳县从2009年开始着手调整番茄的品种结构,进一步壮大番茄产业,因此丰富果实品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市场不断优化西红柿品种,田州镇先后从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金币”黄色和“千禧”粉色等小番茄以及“多菲亚”“海泽拉1420”等大番茄共10多个优质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因具有“外形美观、果皮光亮、果硬耐储、甜度适中”等特点,备受客商青睐。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示范推广种植,逐步成为该镇番茄产业的主打品种。
兴城村也先后大胆引进绿特丹、千禧、金币、以色列海泽拉、多菲亚、拉比大番茄等新品种,番茄种植逐见效益。
“同样品种的番茄,我们能够卖出比别人更高的价钱,就是因为我们管理得好。”在种植番茄过程中,村民们一边种植一边探索,自己总结出了一套番茄种植的经验,农民自己就是“土专家”。兴城村菜农黄启正,因为新品种“哈特”种子太贵,就自己摸索出用西红柿苗剪下来直接育苗的办法,省下大量种子钱,让前来讲课的以色列专家惊叹不已。而且他们种菜并不盲目,很讲究技术,很重视市场信息,每场技术、信息讲座,很多菜农是一场不落。
经过不断的发展,到2011年,兴城村番茄年产值突破亿元,仅番茄一项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0162元,成为百色市首个万元村,被誉为“广西番茄第一村”。
这一成绩,与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
在番茄产业发展过程中,田阳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组织动员、包装宣传、资金支持和宏观调控等,农业技术部门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及进行推广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全县的番茄产量已从当初的平均亩产2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平均亩产5000公斤。
同时,为促进番茄产业持续发展,田阳县党委政府还出台了《蔬菜生产扶持补贴办法》《冬春水利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投入9亿元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生产基地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
“外型美观,甜度适中”的新品种逐渐成为田阳番茄产业的新品种。
201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兴城村群众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了兴城番茄合作社,有536户农民加入合作社。黄克泽一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随着番茄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社员收入的增加,合作社筹措资金建设番茄采后收购交易、商品化处理设施,开展清洗、分级、包装、预冷等经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番茄种植的综合效益。2015年合作社成员仅番茄生产人均纯收入达16800元,番茄成为对当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
黄克泽一家种植番茄数年间,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在的10亩,收入也节节上涨。
经过30多年的摸索,兴城村的村民们在种植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而且错开市场高峰上市,各地客商纷纷慕名而来到田间地头收购。
目前,作为百色首个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的兴城村,经过多年摸索,村民不但掌握了高超的种植技术,还懂得利用优质品种、延迟挂果期、错开上市时间等提高单产效益,并成立番茄生产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和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兴城村番茄产业取得成功,给田州镇提供一个番茄产业化发展的好样板,经过几年发展,以番茄种植为代表的秋冬菜产业在田州镇全面推开,并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秋冬菜种植的蓬勃发展,全县秋冬菜产业开始兴起,截止目前,田阳县秋冬蔬菜种植37万亩,其中番茄已种植24.25万亩,产量约84万吨、产值约9.5亿元。
兴城番茄合作社带领兴城村群众发展番茄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生产经营模式,也引起了全县适合发展番茄产业的区域群众学习、效仿,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农民发展番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全县番茄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番茄生产占秋冬菜比重稳定在80%以上。
虽然田阳种植番茄已有30多年历史,但近些年来出现裂果率较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意识不够强等问题。
“番茄产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田阳县农业局副局长韦文学说,以往村民们种植番茄都是自发的,种植时间、管理、销售都不统一。种植的时间不统一导致病虫害防治不规范,有时候一片地里就中间一小块区域的番茄发病了,很快周围一大片的番茄也跟着遭殃。这样不仅不利于整体知名度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乱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决定抓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品牌化销售的这个思路发展番茄产业。并于2013年年初,田州镇领导班子结合该县农业发展的形势,大胆提出“将田州打造成全国‘番茄之乡’及农民收入翻番目标”的工作思路,以做大做强秋冬菜、芒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带动,使种植户转变新观念,把过去单靠传统种植技术获增长转化到靠无公害标准化管理、节水滴灌和测土配方施肥一体化、绿色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夺高产的方式上来,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凝聚民心,汇集力量。
之后,按照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要求,以成立一个合作社,转变一种观念,把好三个环节,实行八个统一的措施和方法,田阳番茄开始走上“提质增效”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番茄产业。
“成立一个合作社”,在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问题上,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自愿加入,成立番茄专业合作社。可使农户共同面对市场,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成本高、应变市场能力差、市场不畅通的问题。
“转变一种观念”,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目前兴城村分别被中国农业大学列为农家科技小院、研究生学习培训基地,中国农科院热带农业科学院列为蔬菜技术服务共建村。通过与院校开展合作,把过去单靠传统种植技术获增长的观念,转化为以无公害标准化管理、节水滴灌和测土配方施肥一体化、绿色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获高质高产的方式,年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达200多人次,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管理水平;
“把好三个环节”,对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把关;
“实行八个统一”,在标准化方面,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等。
总的来说,通过精选品种,注重管理,错峰上市这一系列举措,成就了田州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的荣誉称号。获得此殊荣等于得到一张“金名片”,让农民得到实惠,尝到了甜头。近几年来,兴城村年种植番茄3500亩,平均亩产约5000公斤,总产量1505万公斤,总产值3010万元,户均番茄收入达4.48万元,人均番茄收入1.18万元,成为全县种植番茄起步最早、品种最新、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效益最佳的“五最”番茄标准园村。
田阳县番茄种植业也由河谷平原向山区逐步扩展、品种繁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市场营销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年番茄种植面积由2005年3.1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4.25万亩,番茄产业也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经过三十年多年努力,田阳番茄产业迅速发展,品种日益多样化,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收获季,在田阳各地番茄种植田间地头,菜农们在忙碌的采摘、捡选、装篓;一辆辆车牌为京、辽、鄂、湘、粤、川的外地大货车,载着一车车红灿灿的番茄,运往全国各地。
面对大量上市的番茄,该县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打通销路。一方面,该县组织营销队伍,派出工作队前往外省推销;另一方面,通过阿里巴巴网、中国农副产品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进行互联网推广。目前,田阳已经形成市场销售体系,销售渠道畅通,名声越响价格越攀升越不愁销路。2017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37万亩,总产量达105万吨,产值达15亿元,产品北抵俄罗斯,南至越南,东进粤港澳,远销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嘉兴等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田阳县已经成为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田阳县农业、工商、供销部门共同培育和扶持了“田阳县蔬菜协会”“兴城西红柿合作社”和“农友圣女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统一生产、销售、注册产品商标等形式创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蔬菜产品品牌,提高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为解决大量蔬菜销售和贮运问题,该县于1999年建成中国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延长产品保鲜期,确保产品质量,缓解销售压力,田阳县还建成冷库350座,总容积达2.8万立方米,并配备相应设备,实现蔬菜精选、分级、包装和保鲜贮藏。为确保蔬菜质量安全,该县投资建设两个县级检测机构,以及河谷乡镇的检测点,完善检验检测网络,全县秋冬蔬菜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5%以上,田阳秋冬菜真正以质量和品质赢得市场。
田阳番茄声名远扬,当地种植的番茄也很受市场的青睐,成为了田阳农民开启致富大门的一块“敲门砖”。因而西红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造就了许多番茄种植大户,涌现出了黄子康、黄泽、黄耀共等种植大户和能手,这些种植大户中有的以单家独户来生产,有的以合作组织形式共同生产销售。他们不仅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屯种植,还到田东、右江区等县区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番茄,带动和壮大了田阳县以番茄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发展。
番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周期主要集中在 11 月至来年4月,约6个月。以番茄为主的蔬菜种植成为引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人均蔬菜种植收入达456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促进种植农户增收。
装满一车车的番茄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番茄种植区域多数农民收入较高,不少番茄种植户聘请番茄种植区域以外的农民从事田间护理、采摘等工作。据统计,每年约有3.6万山区农民到番茄生产基地务工,其中贫困农民约9700人。此外,番茄采收后经收购、清洗、分级、包装、预冷、储运、营销等环节获得增值,并开发了大量就业岗位,每天吸纳8000~10000人就业,其中带动约640户贫困户2560人参与番茄生产经营活动,人均日收入100~150元。近年来累计有6000人通过参与番茄生产经营活动增收脱贫。秋冬菜基地开发了大量务工岗位 ,吸纳山区贫困农民从事番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番茄富了兴城农民,也富了众多种植番茄的农民。村里大部分的村民已建起了小洋楼,装起了电话,买了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些村民还购买了小车,当地人风趣地称之为“番茄楼”“番茄车”“番茄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