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永根 李俊生 田建华 朱龙祥 口述 张七月 整理
华永根:松鹤楼的师傅中大多是常州过来的,陆焕兴就是常州黄陵人。
陆师傅是所有师傅里面最老实的一个师傅,不抽烟、不喝茶、不喝酒,没有生活作风问题。他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一上班,首先“一件工作服”,从上班到下班一直穿在身上,就连回家都是穿着工作服。他还有一个“三不离”,首先是“手里一块抹布”, 如同文人手里的扇子,小姐手里的绢帕,一上班就拿着不放下了;然后是“脚上一双套鞋”,再者是“胸前一块褕身”。
陆焕兴这个人是一门心思做菜。他最拿手的就是老苏州菜式里有关“涨发”的东西。鱼翅、海参、鱼唇、鱼肚,还包括较为简单常见的蹄筋。
他为什么一直穿一双套鞋呢?因为那时候的“水钵头”一直要换的,以前“水钵头”很多,比如豆腐、血,都要用到“水钵头”。他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餐厅快到落市的时候,他会亲自到堂口(餐厅)来,四处看一看,看到老吃客就上去打一个招呼,老吃客会跟他顺道预约之后的饭局想吃些什么,关照他提前准备。除此以外,他还会看哪一桌上有菜没吃光的,他会去研究,为什么这个菜没被吃光?别人也不用告诉他剩菜是因为太酸或者太甜,他自己上去一尝,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之后他就改进。陆焕兴作为松鹤楼的“把桌师傅”,是统管全局的,冷盘他会指导,煤炉上(热菜)他也会提点、给出改进意见,所以他有一个“全局观念”,一定要去堂口兜一圈。
吴涌根著《新潮苏式菜点三百例》书影
陆焕兴住在玄妙观小菜场边旧学前,每天天没亮就起来了,一只篮子一背(他自己单独有一只买菜篮),水产滩上有什么新鲜的,蔬菜摊上有什么新来的,比如说苋菜、蚕豆,季节性的蔬菜,尚未上市、但乡下已经有的、你还没想到的时令菜,他已经买到了。苏州人吃东西,不比谁吃得贵,只比谁吃得最时鲜,比一个“谁先吃到”。
陆师傅不善言表,是一个标准“实干派”。随便什么事情、什么情况,交托给他,他都能处理好,而且人也比较通融。厨房经常有突发情况,比如说今天要做一条鳜鱼。如果配菜就要有冬笋和木耳等配菜,这些配菜往灶头上一扔,“煤炉师傅”(爆炒热菜的厨师)看到有笋片木耳,不用你提醒,肯定是红烧。如果配菜是冬笋和火腿,那么一定是蒸煮或者汆白汤。那么有时候遇到客户点菜,要点白汤的,灶台上的配菜只能做红烧的时候,“煤炉师傅”就要先和“堂头”(相当于现在的领班)说一声,让“堂头”去和客户先打招呼,堂头比较能说会道,一般客户都能被说通。但是要是碰上难弄的客户,点了白汤就一定要白汤,不能做红烧的,那就要去和“把桌师傅”商量,陆师傅就比较好说话,一般都能在后面“变个戏法”,把事情妥善解决。
李俊生:我比华局晚一年“学生意”,他是72年,我是73年。我一到松鹤楼,就跟着陆焕兴师傅了,那时候他已经是“把桌师傅”了。陆师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没有架子,你只要是肯吃苦、肯学肯做的人,他就会看中,就愿意教,甚至是主动教你。我深有体会,我就比较符合这几个条件,所以他重点培养我。等他年纪逐渐大了,我就成了厨师长。他自己可以不要名利,但他会尽量把你往前面推。
我们以前管上饭店叫“吃油腻饭”,陆焕兴在做菜技术上的风格,首先就是老发菜,他是延伸了陈志刚那一批的技术,常州那边的烧菜方式。他的特长就是“涨发”类的菜式。我记得有一次我做得不对,他是要说我的,因为“涨发”类的食材都比较名贵。当然也不会跑上来就让你碰名贵的食材,最早总是从蹄筋、鱼肚开始,再到海参、鱼翅之类。我们过去做鱼翅,都是不退沙的,处理不好,沙就会到肉里去,所以很考验技术。陆师傅做“涨发”类的菜是一绝。
他第二个特点,也就是苏帮菜的特点,讲究原汁原味和精细,汤汁不多半分。他做菜主要讲究味道好吃和实惠。他的拿顶好菜是:黄焖扎尕,扎尕是野生中华鲟,现在是(保护动物)吃不到了。
朱龙祥:陆焕兴还有一个特别好,就是乐于帮助别人。陆焕兴曾经告诉过我,他有一个老师弟,叫“小瘌痢”,这个“小瘌痢”当时在松鹤楼混得一塌糊涂,经常要同人借钱过日子。“小瘌痢”有个朋友,说愿意带他去台湾(发展);但他穷困潦倒,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只能问陆焕兴借几个大洋。陆焕兴不仅借了他钱,还从家里拿出一件长衫赠予他,并且一路送他到启程。等到了八十年代初,“小瘌痢”回来了,他那时已经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家自己的饭店,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他就找到陆焕兴,塞了八百美金给陆焕兴,还邀请陆焕兴去洛杉矶游玩,当时的八百美金可是一笔巨款了。所以从这件事上我就认识到,有舍就有得,如果当年陆焕兴没有帮助“小瘌痢”那几个大洋,后来又怎么会有这八百美金的回报呢?
华永根:吴涌根师傅是苏州一代大家,优点在一众厨师中也是非常突出。陆文夫先生曾经说,吴师傅是喜欢做菜的人,年纪越大越喜欢,做了一辈子菜,从没有一句怨言。我们也不往远的说,就追溯到清朝,乾隆把苏州厨子张东官带进过宫里。张东官之后,苏州历史上能算得上“御厨”级别的,也就是吴涌根师傅了。他是叶群在苏州考察工作的时候将他选上的,之后就跟着林彪了。后来吴师傅就专门接待国宾外宾,基本上国家元首、国家领导人到了苏州,都是他负责接待的。所以他的手艺有特点,一是中西结合,中西菜式他都会,他“学生意”是在新安茶室,以前开在观前街上,新安茶室里面是做西点的。
田建华:我对我师傅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事业心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服务的对象决定了他的事业心,正如华局所说,吴涌根在国内厨师中,也是顶级的了。当时国外领导人,但凡到苏州,总是住在南园宾馆的,虽然当时没有“星级”的概念,但是当时苏州接待外宾的也就南园、南林和苏州饭店了。能够接待国宾外宾的,首先对厨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技术要求也高,同时还要任劳任怨。但凡有纰漏,肯定是要受到严厉批评的。第二就是工作认真。那时候宾馆饭店尚未配车,如果要出任务,都是自己踩了黄鱼车过去的。而且因为任务的特殊性,别人不能参与,都是他亲自骑车过去,一天三顿饭,他就要来回好几次。
他跟着林彪夫妻那段时间,我还没跟他学艺,我也不好乱说。但是当时他几乎是被关在(林彪)府上,不让回家,甚至是不能和家人说的。他做事认真还体现在,菜单开得特别细致,会在菜单下面注明要求、细节,如果你做的不达要求,他宁可你全部返工重做。再有就是,吴涌根师傅很擅长创新。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大家谈“创新”,其实在菜式的研究上,我师傅很早就开始创新了。他出过一本书叫《新潮苏式菜点三百例》。他在日常的料理过程中,经常融入创新;还熟练运用举一反三,将一道传统菜式稍作改变,就成了一道新菜式。就举个简单例子来说,芙蓉菜,行业里“芙蓉”都是要过油炒制的,但是现在讲究健康、少油,所以我师傅就创新出了“炖芙蓉”,这样菜就比较清淡。像芙蓉莼菜、芙蓉蟹粉等都能变化,而且他的芙蓉(菜)又嫩又清淡。
吴师傅为人相当和善,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对待我们这些学生,从来没有拉起嗓子骂人的时候,也不摆架子;和师傅之间相处也相当和谐。“学到老,学不了”这句话是他一直挂在嘴边的,从来不拍胸脯说自己什么都会,非常谦虚。技术也非常全面。
吴师傅最大的“缺点”就是烟酒茶全不沾,家风非常好,四个儿子都烟酒茶全不沾。
朱龙祥:林彪到杭州的专列上,让吴涌根准备饭菜,都是准备四碗:一碗给林彪、一碗给叶群、一碗是吴师傅自己的、一碗是给警卫的。等到四碗饭菜准备好,叶群就对吴师傅说:吴老,你先吃,我们(的饭菜)先凉一凉。吴师傅说:“那我人老了,我人老了就先把这红烧汤喝下去。”等到他喝完,其他人看他没啥反应,就也开始吃了。